(共29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结构:
战 争
原始社会→ 争夺生活区域
奴隶和封建社会→开疆拓土建立帝国
资本主义兴起→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主观:
严重破坏经济文化发展
客观:
促进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
(战争是服务于殖民者的统治和扩张)
“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他(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已经非常精微深邃,但如果他的思想再加上一个方面,或许就能认识到,战争包括的远不只是政治。战争从来就是文化的表现,它还经常是决定文化形式的一个因素,在有的社会中,战争就是文化本身。” —约翰 基根《战争史》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文导入:
诞生于前4世纪早期,石棺上的浮雕
展现亚历山大与波斯人作战的情景。
现藏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揭示了马其顿能够征服波斯的重要原因
作为国王的亚历山大能够身先士卒
重点难点:
第一目: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第二目: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重点: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难点:希腊文化与埃及、西亚文化的
相互作用;
蒙古西征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
1.概况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希腊城市
底比斯
被夷为平地
腓尼基名城
推罗
大屠杀
波斯古城
波斯波利斯
遭到劫掠,
波斯宫殿
被烧成焦土
古波斯帝国首都之一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又称塔赫特贾姆希德,是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后(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为了纪念阿契美尼德王国历代国王而下令建造的都城。波斯波利斯是古代阿契美尼德帝国的行宫和灵都,整个古城巧妙地利用地形,依山造势,将自然之地理形貌和人类之艺术精华完美的融汇在一起,是中亚古代文明的一个独特的证明。
这座长眠于地下2000多年的古城在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和伊朗王国政府联合发掘。后来的几十年,伊朗政府一直对遗址进行保护和维修。1979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影响
(1)主观
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2)客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希腊化时代”出现
亚历山大确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一词源子希腊语,意思是“仿效希腊”。描绘这一时代的一个很恰当的说法就是,它是把希腊的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东方非希腊世界的一个时代。
—[美]杰克逊·丁·斯皮瓦格尔著,董仲瑜等译
《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
17世纪法国画家勒布斯作品
“伤害要采用雷霆手段,一次性彻底解决,不可迁延日久。施恩却正相反,要春风化雨缓缓而行,让人民充分品味恩惠。”
—马基雅维利
亚历山大时期采取了哪些文化融合(征服)方式和具体政策?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之女结婚
在东征基本结束后,亚历山大曾把那些在东征过程中建立的新城市和占领的地区的总督们的孩子,大约有三万多人招到苏萨,给他们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并将他们称为他的“继承人”。
—— 李金凤《论希猎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亚历山大大帝入主巴比伦城》
(法) 查尔斯·勒布伦 (1665年)
亚历山大下令不许侵犯巴比伦的神庙和居民住所;自己号称“巴比伦之子,巴比伦之王,四方之王”,之后向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都克神奉献牺牲,巴比伦祭司称亚历山大为“马尔都克神之子”,重建和修复被薛西斯破坏的神庙,尊重巴比伦的宗教和祭司。
亚历山大时期采取了哪些文化融合(征服)方式和具体政策?
(二)“希腊化时代”
1.含义:从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东征开始)到公元1世纪(古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长达300年左右,爱琴海以东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
2.表现
(1)亚历山大统治期间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① 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
② 在波斯,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帝国制度,推广波斯礼仪,任用波斯人为官员,鼓励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宣示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君主专制、行省制度)
(因地制宜,巩固统治,缓和与被征服者的矛盾)
2.表现
(1)亚历山大统治期间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
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马其顿
王国
托勒密
王国
塞琉古
王国
“化”
“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区别?
(空间) (时间)
欧亚非
约300年
表示过程、体现渐进性的特点
2.(3) 文化融合
① 民族融合: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② 文化中心:建造希腊风格的城市,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帕加马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③ 文化碰撞:被征服地区与希腊文化碰撞,促进文学科学等诸多文化领域发展。
1)系统研究和整理《荷马史诗》和古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
2)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
3)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4)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的精确计算;
5)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的基础研究。
埃拉托斯提尼
(公元前 275年-公元前 193年),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希腊化时代”著名的数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
2.(3) 文化融合
④ 局限性: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阅读课本两则材料,提取信息?
课本P63 “历史纵横”:马卡比起义;课本P63 “史料阅读”
“希腊化时代”,在塞琉古王国和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都发生过外来文化、民族与本土文化、民族之间的冲突,表明在“希腊化世界”,西亚和北非的文化并没有完全被同化。
(希腊文化主要在城市和统治阶级中传播,普通民众并未受到希腊文化太大影响,也不满于希腊人统治,西亚、北非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阂。)
这位法老是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是一个马其顿人,但他头上的王冠是古埃及法老式的。这既体现了两种文化在埃及的共存,也说明埃及传统文化在托勒密王朝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统治埃及的马其顿人,戴上了埃及传统的王冠,反映了希腊化时代两种文化的融合。
强调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意在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以获得当局的偏袒。
课本p63”学思之窗“
小结:“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①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西亚和北非文化
(多元性、开放性)
②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③伴有民族交融;
④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推行希腊文化实际上
是服务于统治的需要
印度犍陀罗佛像
(希腊化佛像)
《亚历山大大帝驾驭天马升天》
铜胎掐丝珐琅盘
故宫博物院藏景泰蓝器具
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
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2世纪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古希腊历史演变过程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
古典时代
古风时代(城邦形成)
(文化高度发展)
希腊化时代(马其顿时代)
公元前4世纪后期—公元1世纪
克里特文明
——爱琴文明的起点
(文明巅峰—米诺斯王国)
迈锡尼文明
(希腊人建立的第一个文明形态)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
课本p65“问题探究”:罗马是征服者,为什么甘愿学习希腊文化?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谈谈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
学习原因:当罗马征服希腊时,希腊人已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无不领先于罗马人。罗马人意识到,要真正统治希腊,必须像他们在战场上不断学习他人的战斗技术一样,学习希腊的文化。所以罗马人主动向希腊学习。
如何借鉴:从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人广泛学习希腊语,并且学习希腊人的哲学、艺术和辩论术,连他们的历史最初都是用希腊文书写的。罗马人不但在战场上打败了希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文化也在很多方面开始超越希腊文化,这才实现了罗马帝国数百年的长治久安。
理解:说明只有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哪怕是所谓的胜利者,也只有从战败者那里汲取长处,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课本p66 “学习拓展”,了解上述观点有何历史依据?
蒙古西征的影响:
蒙古征服战争的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被征服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欧亚大陆部分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另一方面,战争在实际上消除了诸多政权彼此的疆界,这使得中西之间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宗教传播,民族的迁徙和交融;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也得到发展。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1) 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
(2)花刺子模帝国内讧不已
(3)中东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
(4)东欧拜占庭帝国日趋衰弱
(5)西欧各国王权软弱无力,互相争斗
在蒙古西征以前的欧亚形势:
诸国纷争,东西方交通受阻
1206,蒙古汗国
1271,元朝
蒙古西征示意图
蒙古四大汗国
窝阔台
汗国
(一)蒙古政权的建立
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第一次西征
1218年, 成吉思汗为复仇灭掉花刺子模,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二)蒙古西征
2、第二次西征
1235年,拔都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3、第三次西征
13世纪中叶,旭烈兀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4、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它们在名义上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在蒙古帝国的扩张中,多个城池被夷为平地。在西亚,自巴比伦时期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被彻底破坏,大量良田成为荒芜。在中国,繁华的宋朝被消灭,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花剌子模旧都玉龙赤杰、巴格达、佩斯等许多城市,蒙古军队屠城,大量杀死当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地区称为“黄祸”,有近2亿人死亡,相当于整个二战伤亡的总人数。 ——快资讯
作为人类种族灭绝屠杀的典型代表,这些蒙古人是最恶劣的屠夫。他们把许多国家民族完全斩尽杀绝、或者全部驱赶出家园。在屠杀上令人发指程度,一直到现代的纳粹都没有超越。
——美国现代历史学家桑德斯
①欧洲传教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来华,来漠北与蒙古交涉;
②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记》对后世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③列班·扫马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国王;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2.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蒙古国哈拉和林博物馆馆藏的蒙古帝国可汗贵由(成吉思汗孙子,窝阔台之子)于1246年登基时写给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的羊皮纸信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纪》
列班·扫马
(1220-1294)
畏兀儿(维吾尔族)
元朝基督教教士、外交家,
伊尔汗国
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
(景教教徒)
元代欧亚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武器在这一时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医学成就也传向西方。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被译成波斯文,取名《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
——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元代回回炮
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宗教、科技方面交流频繁
2.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3.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1)由东向西迁徙: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
14世纪后,与当地居民融合;
(2)由西向东迁徙:“色目人”,融入汉族
和蒙古族。
四等人制度
2.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③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⑤蒙古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他人敬默罕穆德,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分析蒙古帝国客观上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原因
课本p65“思考点”: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哪些影响?
一、对中亚和西亚的影响
( 1) 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不过后来又逐渐恢复了。
( 2)一批蒙古人(主要是军队)移居至此,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
但他们的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和民族所同化。
二、对中国的影响
( 1)大批中亚、西亚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朝灭亡后,这些移民的后裔大部分与汉人融合。
(2)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元朝灭亡后,基督教的影响基本消失,但伊斯兰教的影响得到部分延续。
(3)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的了解有明显进步。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