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2《离骚》(第三课时)(共52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1.2《离骚》(第三课时)(共52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5:5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离骚》(第三课时)
高二—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为了这一信仰,他受到谗言的中伤,由一个三闾大夫沦为被放逐的落魄诗人,但是灵魂的高尚足以震慑那些卑鄙的政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诗人的志向,更是一位爱国人士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愤恨抱石沉入了汨罗江。
作为一个诗人他是不用死的,作为一个心怀祖国的政治家,当他知道国家灭亡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死。
他就是屈原,带走了自己的肉体,留给人们一个永不泯灭的高尚灵魂。
学习目标
1、 探究《离骚》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品读文本,分析屈原独特的政治理想和生死哲学
3、 掌握文本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区别“楚辞”和《楚辞》
(1)楚辞是诗体名。“楚辞”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又称“骚”体。
(2)《楚辞》是总集名。《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录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文体介绍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仍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离骚》的思想内容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列传》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文章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离骚》营造了一系列的比,其核心有三:
一是香草美玉;
二是道路;
三是美女。
香草之比包括: (一) 以香草为佩饰,如披江离白芷、编秋兰为佩等; (二) 以香草为衣服,如制芰荷为衣、集芙蓉为裳等; (三) 以香草为食物,如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等。这些实指诗人之进德修善。(四) 以香草代贤才,如三后汇集众芳( 比举贤授能) ,主人公培植香草( 比培养后进) ,香草变恶或不再芬芳( 比后进变节) 等。(五) 以香草之佩自比,如“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等。
道路之比也大量存在:
如: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朱熹集注说,美人乘骏马以随,而我为先导,比喻“我当为君前导,以入圣王之道”。
以美女为核心之比亦为《离骚》一诗的重要内容,这包括两种相反的形式:
一是主人公自领美女角色,即自谓被灵修遗弃之怨妇,以及遭众女嫉妒、毁谤之蛾眉;
二是以主人公所求对象为美女,如谓主人公上下飞行,相继追求宓妃、简狄和二姚,失败后又将远逝求女等。这些片段,实为诗人与国君关系断裂,求合于君而不得、欲去国求君而不能的生动写照。
除此之外,《离骚》还有以上皇为核心的比,主要情节是主人公欲见上皇而受阻于阍者,其含义是诗人欲跟国君沟通,为权臣阻遏而未获成功,故朱熹集注说: “盖求大君而不遇之比也。”
《离骚》还用鸷鸟不与凡鸟合群、方枘不与圆凿合辙、异道之人不能相安,来比诗人不跟流俗沆瀣一气,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等。
探究文本,回答问题
探究一: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国家)
探究二:诗中描写花草禽鸟的用意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用华美的花草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
用鸷鸟不能合群突出自己高大芳洁的形象。
1.诗人用各种香草意象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疏离、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以荷花、荷叶为衣裳,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
2.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雕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
探究三:诗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
(1)押韵。隔句用韵。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鞿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探究四: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投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1)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2)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臣子和君主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择生和择死
张曼菱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汇总重要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吾道夫先路 (____________________)
偭规矩而改错 (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____________)
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不入以离尤兮(____________________)
芳菲菲其弥章 (____________________)
辟,同“僻”,僻静、幽静
道,同“导”,引导
错,同“措”,举措
圜,同“圆”,圆形
伏,同“服”,保持
离,同“罹”,遭受
章,同“彰”,明显
二、古今异义词
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 今义:认为)
恐年岁之不吾与 (古义: 今义:①年纪;②年代;③年成)
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①水势大;②形容广阔或壮大)
作为
时光,时间
时序更替
荒唐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改变措施
走投无路
随流水消逝
修长的样子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鸷鸟之不群兮
(名词作动词,取名)
(名词作动词,取表字)
(名词作动词,连缀、连接)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名词作动词,喻指束缚、约束)
(名词作动词,聚合成群)
(2)形容词的活用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3)动词的活用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
(形容词作名词,美德)
(形容词作动词,哀伤)
(形容词作动词,崇尚)
(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形容词作动词,加高)
(形容词作动词,加长)
(为动,为…而死)
(使动用法,使…掉转)
(使动,使…缓行)
四、句式积累
(1)被动句
謇朝谇而夕替(“替”含被动意味,“夕替”意思是晚上被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解”含被动意味,“体解”意思是被肢解)
(2)倒装句
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即“以嘉名锡余”)
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即“恐年岁之不与吾”)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即“不知吾其亦已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即“高岌岌之余冠兮,长陆离之余佩”)
皇览揆余初度 兮 (名词,时节)
何不改此度(名词,法度、准则)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名词,计划)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名词,限度)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动词,揣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动词,计量长短)
关山度若飞 (动词,越过)
一词多义

扈江离与辟芷兮 (连词,和)
恐年岁之不吾与(动词,等待)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结交)

亦余心之所善兮 (动词,崇尚,爱好)
素善留侯张良 (动词,友善、交好)
自前世而固然 (副词,本来)
汝心之固(形容词,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动词,巩固)


退将复修吾初服 (动词,整理)
余独好修以为常 (形容词,善,美好)
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建,修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动词,整治,治理)
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动词,编纂,书写)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动词,学习,遵循)
苟余情其信芳(副词,确实)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名词,实情)
愿陛下亲之信 之 (动词,信任)
欲信大义于天下 (动词,同“伸”,伸张)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名词,信物,凭证)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连词,表目的)
既替余以蕙兮(介词,因为)
谣诼谓余以善淫 (介词,用)
偭规矩而改错(连词,表顺承)
自前世而固然(连词,表修饰)
夫孰异道而相安 (连词,表转折)
忍尤而攘诟 (连词,表并列)


1、“风”“骚”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的源头。
2、朕 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或“我的”,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3、名字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 20 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 意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 意义相反。如曾点(点,小黑点也),字皙(皙,人色白也)。
③ 意义相关。如苏轼,字子瞻。《左传·曹刿论战》中有“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文化知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哀伤人生的艰难困苦,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3、《离骚》中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定下基调的句子是:“ , ”。
4、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
5、 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为喻表达自己因为高尚的德行而遭到贬黜和强加罪名的句子是:“ , ”。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情境默写
6.《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
7.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对君王因荒唐而不能理解自己的报怨的句子是:“ , ”。
8.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9.屈原在《离骚》中表现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自己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10.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崇尚投机取巧、违规任意而为的不良世俗的句子是:“ , ”。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11.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竟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离骚》中表现这一恶劣世风的句子是:“ , ”。
1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因走投无路而烦闷失意的句子是:“ , ”。
1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 ”。
14.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15.成语有词“方枘圆凿”;《论语》有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离骚》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6.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 , ”。
17.《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 , ”。
18.《离骚》中写作者后悔自己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现在久久伫立想要返回的句子是:“ , ”。
19.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趁着迷途没有走远,掉转车头返回的句子是:“ , ”。
20.《离骚》中作者写自己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从朝廷隐退是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 ”。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 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明确: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谢谢观看
《离骚》答疑
高二—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离骚》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怎样体现出来的?
(一)浪漫的语言
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秾丽炫目。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浪漫的手法
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以香草为佩饰,如披江离白芷、编秋兰为佩等; 以香草为衣服,如制芰荷为衣、集芙蓉为裳等。这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三)浪漫的句式
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2.“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彩。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四)浪漫的想象
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瑰奇幻丽的艺术境界。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日月同辉,光照千古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
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