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高二—统编版—语文—第二单元
阿 Q 正 传(节选)第二课时
作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民阿Q,在旧中国农村小镇未庄的故事。阿Q很穷,只得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他的现实处境悲惨之至,但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靠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战胜”了很多人,可终究拯救不了自己的性命。
一、情节回顾
二、人物分析
(一)初读阿Q,建人物档案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思考: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
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有同学说,阿Q是可笑的。
1.吵不过就吹自己“先前阔得多”,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吵不过就说自己以前
有多厉害。
2.没有什么可炫耀的资本,就炫耀板凳的读法,葱切丝还是切段的问题。
3.明明是被赵太爷打了,还能得意洋洋。
4.和王胡连虱子的数量都争胜。
5.赢的钱丢了,打自己仿佛打别个一般来获得满足。
(二)再读阿Q,明人物性格。
有同学说,阿Q是可怜的。
1.没有名字,没有住所,没有钱,真正的赤贫状态。
2.经常被欺负,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他。“假洋鬼子”因为一句“秃儿”打他,
他骂不敢还口,打不敢还手。
3.谁也打不过,总是被人打。被王胡把脑袋狠狠撞墙。
4.明明好不容易赢了钱,得而复失,还挨了打。
有同学说,阿Q是可恶、可恨的。
1.自己被欺负,还总想着欺负别人,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
2.自己遭遇了不快,将情绪发泄到“小尼姑”这个无辜的路人身上。用
流氓的姿态,欺侮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
可笑、可怜、可恶、可恨的阿Q形象在小说节选的两章中,通过他的言行、神态、心理等的刻画,逐步丰满起来,也让我们见识了他是如何来利用“精神胜利法”获得胜利。
那么现在请大家继续深入文本,圈画出阿Q在文中的言行举止,并简要分析他是如何“优胜”的?
第1—2段:
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4段: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 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生活→精神:通过笑城里人,笑乡下人的过程来说明,生活中我比不上你们→见识上我比你们高多啦!——自高自大,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眼前不阔→过去将来会阔——逃避现实。
第4段:
……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 ……
第11段: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癞头疮是丑陋的,是缺点短处→但我有你却没有,你不配有,因此,癞头疮也是光荣的——敏感禁忌,自欺欺人。
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用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忍辱屈从。
第12段: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第17段:
但虽然是虫豸,……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挨打是失败→做老子,天下第一却很得意的事——自轻自贱,忍辱屈从。
第27段: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现实中自己打自己→精神上自己打别人——自欺自骗,心满意足。
第34段:“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38段:“这毛虫!”44段:“君子动口不动手!”
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第51段:“秃儿。驴……”52段:“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55段:“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
第59段“咳,呸!”64段:“和尚动得,我动不得?”68段:“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1.利用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来
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寓意和讽刺夸张意味浓厚的字词
来刻画人物形象。
3.不用直白语言去生硬介绍,而是以事
显人。
人物形象小结: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小结: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坟·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鲁迅评价阿Q具有“双重人格”:
林兴宅评价阿Q: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两重人格
两重人格
退回内心
泯灭意志
鲁迅认为:奴才兼有两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出品的故事片《阿Q正传》片段,一起来感受严顺开先生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体会、理解和演绎。
(三)三读阿Q,探精神胜利法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遭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用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种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补偿机制,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欺骗。
探究一: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探究二:精神胜利法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主要表现为阿Q的优胜
所谓的“优胜”,只是阿Q病态心理的行为记录。他依靠自己的想象,制造出“先前阔”、“儿子打老子”、“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等种种幻觉,以抵抗现实中的卑微和穷困,使自己成为想象中的胜利者,让自己陶醉在战胜对手的喜悦之中。
当他在赌摊上赢的钱被人抢了之后,他通过打自己的嘴巴来获得心理平衡——“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当他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他转而去欺负毫无反抗之力的小尼姑,这一仗,他大获全胜——“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阿Q的这一病态心理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卑怯。所以,“优胜”既不“优”,也无“胜”,“文”“题”背离,“名”“实”不符,显得怪异又滑稽,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也让“精神胜利”这一名词的内涵更为丰富了。
愚昧、受压迫欺凌
遇强者
遇弱者
憎恶、反抗
欺凌
失败
胜利满足
自负、自贱、忘却
探究三: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如何使用的呢?
提示:注意阿Q的身份、性格,注意周围环境,结合具体的情节甚至细节,以第三章“续优胜纪略”中的三件事为例。
当阿Q遇到强者如假洋鬼子之流,不自觉地流露出鄙夷憎恶,自然被欺负被痛打,以阿Q的力量当然打不过人家,失败在所难免,但是他又不甘心失败,只得假想自己很了不起,或者自己作践自己以求得别人的饶恕,求得心理的平衡,或者干脆忘却,最终精神上轻松了,满足了。如果遇到的是弱者,如小尼姑,小D等,就极尽无赖之能事或大打出手,他把痛苦屈辱迁移到别人身上,以获得心理上平衡和精神上的愉悦,这样,他就“胜利”了。
探究四:这种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1.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统治阶级留下的创伤,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
当时的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
2.自身阶级的弱点——不能正视缺点,寻求精神安慰。(小农社会的落后、保守)
当时的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而且当时的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
3.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现实的不如意,只能通过精神的自我欺骗获得满足。
探究五: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看起来荒诞可笑,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你怎么看?
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实际上包孕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抗议,是不甘心于失败、力图摆脱失败的心理表现。
当人们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往往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事实上这是在想象和幻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只不过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是偶然的表现,并且往往是实际胜利的前导;而在阿Q身上,这种精神胜利法居于统治地位。
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前者的偶然性,后者的经常性、必然性;更主要的还在于前者是准备面对现实,后者则是逃避现实。这种消极的反抗方式,只能是失败者心灵的“毒鸡汤”,麻痹斗志,阻碍被压迫者觉醒。
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更何况,阿Q的“精神胜利法”除了自我麻醉、甘愿奴化外,还有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满足感,更是不能容忍。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