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2023.7
本试卷共12页,15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4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喧 裨益 得鱼忘筌 不可思意
B.岐路 玷辱 神魂癫倒 豁然开朗
C.疏朗 通宵 踌躇满志 原形毕露
D.殒落 浮燥 杳无音信 呼天抢地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纪传体史书,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是编年体史书,叙事详备,细节传神。
B.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全剧用“本色”的语言塑造了窦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C.《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从“守成”的角度,劝谏皇帝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D.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塑造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已成为保守、僵化和奴性的代名词。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资:资助,供给
B.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应当,应该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缦:环绕,萦绕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所喜好、追求的方法,已经接近最高超的技术了。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选作其中4题)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生动地描绘出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及恭敬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铿尔,___________。
②《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说明竭诚待人和放纵性情、轻视他人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夸张的修辞手法,可增强表达效果。杜牧用“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来表现秦朝统治者的大肆掠夺和挥霍无度;苏洵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___________”来表现创业者的艰难。
④ 古人登高望远,多有感怀。杜甫的“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而王安石的“千古凭高对此,___________”则表达了奋起改革,有所作为的愿望。
⑤ 当我们徜徉于美景时,往往会因内心与景物相合,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体验。这种体验,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6.根据要求,完成(1)~(3)题。
(1)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B.宝黛初相见,黛玉觉得宝玉眼熟,宝玉看着黛玉面善,正与“木石前盟”的故事暗合。
C.众钗入住大观园,宝钗住进了蘅芜苑,黛玉住进了潇湘馆,而探春则住进了稻香村。
D.“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说的是惜春。
(2)下列对《红楼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书名中的“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梦”则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B.《红楼梦》由两条主线贯穿:一是以贾府为中心,写贵族家庭之衰亡;一是以金陵十二钗为中心,写红颜薄命之悲剧。
C.《红楼梦》内容涉及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园林建造、饮食起居等,可谓文化艺术的大观园。
D.《红楼梦》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等形式,含蓄地交代了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具有象征意义。
(3)鲁迅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谈谈你对鲁迅所说的“真的人物”的理解。(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作品,按要求完成7~8题。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节选自鲁迅《祝福》)
7.祥林嫂反复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文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8.“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鲁镇人为什么要说“你们的”阿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4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9.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所选题号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担心将因此失去工作;也有人认为这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机会。你赞同哪种意见?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2)学校决定在高一年级举办科幻作文大赛,请为本次大赛拟写一则征文启事。
要求:说明大赛宗旨及征文要求,语言简洁。150字左右。
(3)请以“远方好像有歌声”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150字。
第Ⅱ卷
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国用不足,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
甲子,议行新法。安石与刘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条例①,恕以不习金谷②为辞,且曰:“天子方属公以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安石曰:“利以和义,善用之,尧、舜之道也。”
王安石既执政,吕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上疏言:“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唯务改作,立异于人。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疏奏,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刑部刘述上疏曰:“安石任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察而从之,遂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罢逐以慰天下。”安石欲置述于狱,司马光争之,乃贬知江州。
九月,行青苗法。欲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谏曰:“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也。”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
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至是,应举入京师。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召佃谓之曰:“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
帝谓王安石曰:“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安石曰:“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惧天变也。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何恤乎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取材于《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三司条例:即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临时设定的决策机构。②金谷:指钱财和粮食。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设法夺民 夺:剥夺
B.天子方属公以大政 属:委托
C.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 使:假使
D.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 质:验证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加赋而国用足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B.愿罢逐以慰天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D.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
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
B.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
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这就是你向人们传达言论的手段
D.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
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
1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
14.人们评价王安石,多认为其诚贤,然亦有其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王安石的“贤”与“失”分别有哪些?(6分)
七、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5~17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②,剪烛看吴钩。剩喜③燃犀处④,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⑤,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释:①1161年冬,宋将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军,闲居中的词人闻讯作此词。②风景:西晋末年,士人为避乱而南渡,悲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③剩喜:甚喜。④燃犀处:史载温峤奉命平乱,到采石矶时,发现水中多怪物,温峤点燃犀角照射水面,终见奇形异状的水怪相继覆灭。⑤谢:东晋名将谢玄,“少好佩紫罗香囊”,指挥了淝水之战。
15.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洗”可以理解为“洗雪”,即战争的胜利洗刷了昔日的耻辱。
B.“剪烛看吴钩”,指词人夜看吴钩,回忆白天战场上杀敌的场景。
C.词人以“燃犀处”点明了大战的地点,又以燃犀照妖喻抗金胜利。
D.下阕中“未解”与“初嫁”对举,表明了谢玄和周瑜的年少得志。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约楚云留”是说风云都在挽留词人,词人以此表达对楚地的不舍之情。
B.“骇浪与天浮”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采石矶鏖战时的惊心动魄。
C.“勋业故优游”句,词人借用典故赞颂虞允文从容不迫地建立了不朽勋业。
D.本词从采石矶战场,写到赤壁矶头、淝水桥边,内容充实,思路十分开阔。
17.有人说这首词情感复杂,“壮中带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八、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2题。
他从树上走来
在导航指引下,车开进了旧厂房的铁皮大门。门后是一方不大的院子,种着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院子尽头有一栋矮楼,和那几棵树一样,都上了年纪。
“大哥大嫂来啦。”五爸拉开车门,和我打招呼,“小艺,好久不见。”
五爸咧着嘴笑,年近50岁,竟有些腼腆,这激起我脑海中关于五爸最早的记忆。
5岁前,一个青年来我家吃晚餐,父母让我喊他“五爸”。那时五爸留着一头长鬈发。我头一次见到长头发的男人,兴奋地爬上爬下,五爸也不恼,时不时摸摸我的头。父母似乎有数不清的问题问他——后来我们每一次见面都是如此——五爸边吃边答,略显拘谨,每回答一个问题就腼腆地笑一下。我对五爸最初的印象极好。
不过,从始至终,我关于五爸的记忆都是碎片。碎片上又大多画着一个叉。
小学时,我开始听懂大人们言辞内的情绪和言辞外的评判,明白了在我眼中温柔而有个性的五爸,其实是他们口中的叛逆青年——美院毕业后,他竟然辞掉体制内的工作去做职业画家;一个人在画家村闯荡,穷得吃不上饭,还放话将来要给几个兄弟一人买一栋别墅;偶尔一张画卖出好价,当晚请客便花掉一半……
那时,五爸每次回家必然爆发争吵。对父亲来说,艺术只是生活的调剂,绝不能当饭吃。
我和五爸唯一一次长时间的接触,是某个暑假,他在文化宫教娃娃画素描,我跟着学了一段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五爸没对我产生影响。浓墨重彩地出场,即便上台次数有限,照样令人难忘。五爸之于我,就是这样。
五爸做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是骑行川藏线。我那时不过10岁,但五爸从老家出发时的形象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他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站在路边和家人依次告别。2005年,骑车进藏还不是洗涤都市人心灵的行为,五爸的决定被看作是不折不扣的发疯。
父亲已经做好他回不来的准备了。
可五爸不仅回来了,还沿途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我骄傲地把这件事说给同学听。从那时起,五爸便成为我心中最独特的人,与世俗脱钩,自由、随性。在遥远的北京和西藏,他是知名艺术家,日夜待在画室,盯着画板,思考着如何把头脑中的幻想泼到画卷上。
再后来,五爸开了微信公众号,我兴冲冲点开阅读,却懊恼地发现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向别人炫耀:长发飘飘、胡子拉碴、抽象画作、玄妙文字——牛吧?他是我五爸!
改变发生在最近。
我从公司裸辞,借钱买设备,成了一名独立摄影师。母亲因此和我大吵过几次,每回都提到五爸,说我要变成他那样离经叛道的人了。
时隔十几年,我站在了五爸当初的处境上,孤立无援。
裸辞后不久,我们一家因事去了川北某个小城,正好五爸在那里有个工作室。五爸邀请我们一家去看看。我兴奋不已。
工作室在厂房的顶楼,室内到处是画,墙上挂满,地上堆满。除了画就是颜料,以及两个大型艺术装置。一个形似卷轴,中间牵着的画布上呈现着五爸这些年做的事:画画、骑行、写作、行为艺术……屋子里还有一棵树,在根部和枝丫上用中英文分别写着同一句话:我决定搬到一棵树上去写诗。
我完全被五爸的作品吸引,一个一个仔细看,父母却立马注意到墙角支着一顶小帐篷。
“平时睡在这里?没有别的住处?”
“嗯。”
即便已经头发花白,五爸回答兄嫂时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局促。
接着,五爸细致地介绍每一张画,甚至让我们凑近去看笔触、抚摸立体的颜料。这么多年了,聊到自己的作品五爸还是难掩激动,语速变快,音量提高,双手挥舞,眼里喷光。
而我神奇地发现,我能看懂五爸的画了。不仅自己能看懂,我还引导父母欣赏,甚至鼓励他们调动想象去理解作品的意境。父母还是看不太懂,但整个观赏过程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只有看,没有评判,这已经很好。
此刻,五爸才露出真正的笑容。
五爸突然转头问我:“小艺现在在做什么?”
“啊,我就拍拍照,写写东西。”我答道,心里莫名紧张。
“嗯,我看了你拍的照片。”五爸紧盯着我,“这两年,有点儿那个意思了。还有文章,也越写越好了。”
原来他一直在看我的作品。我受宠若惊。
五爸转头对父亲说:“大哥,我们家真的有点儿文化基因。”
父亲“哼”了一声,听不出情绪。倒是母亲,听见五爸夸我,脸上绽出大大的笑容。
我连忙摆手:“不不不,我比不上五爸,你是艺术家,我是小打小闹。”
这样说,一是我真心认为自己还差得远,二是我习惯性地和五爸划清界限。
从五爸那儿离开后,父亲一言不发。母亲摇摇头,说:“好心酸哦。”
“我没觉得五爸心酸。”我忍不住反驳。
“哦,你很理解他?”母亲斜眼看我。
我不再说话,再说战火就会烧到我身上。
我没说出来的话是:“ 。”
第二天,五爸锁了工作室的大门,再次背上行囊,南下大理,“准备去那儿搞两年创作”。没过几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在洱海边一棵形状奇怪的树旁,身后天高水远,湖泊湛蓝。
五爸写道:“他从树上走来。”
(取材于“蛮像个小孩”的同名文章)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始至终,我关于五爸的记忆都是碎片 碎片:零星的片段
B.五爸回答兄嫂时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局促 局促:拘谨,拘束
C.这两年,有点儿那个意思了 意思:意义,含义
D.父亲“哼”了一声,听不出情绪 情绪:心情,心境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次见面,父母都似乎有数不清的问题问五爸,说明他们既关心五爸,又不了解他。
B.大人们口中的“叛逆”青年五爸,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有魄力、有梦想、爱交友的人。
C.五爸问我在做什么的时候,我心里感到莫名紧张,是因为他竟然一直在看我的作品。
D.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大量的回忆,既丰富了五爸的人物形象,又使文章叙事富于变化。
20.根据上下文,在原文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不超过30个字。(3分)
21.随着经历、认识变化,“我”对五爸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6分)
22.本文题目“他从树上走来”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第Ⅲ卷
九、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面画“√”,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我们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了那些人,他们的笑容和幸福构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同时,还为了另外无数个不相识的生命,怜悯之心将我们与他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爱因斯坦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700字。
②有一首诗写道: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晕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诗人的心愿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心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3.7
一、(共12分)
1.(3分)C 2.(3分)A 3.(3分)B 4.(3分)A
二、(共8分)
5.①鼓瑟希 舍瑟而作 ②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 以有尺寸之地 ④戎马关山北 谩嗟荣辱 ⑤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多字、缺字、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共10分)
6.(1)(3分)C (2)(3分)B
(3)(4分)答案示例:
小说中王熙凤就是一个“真的人物”,作品既写了她心狠手辣、刻薄寡情的一面,(1分),又写了她重视友情、亲情,温柔体贴的一面(1分)。她的心狠手辣、刻薄寡情体现在报复贾瑞、逼死尤二姐、对待下人等方面(1分);而她哭吊秦可卿、爱护贾宝玉、资助邢岫烟等细节则又体现了她重视友情、亲情,温柔体贴的一面(1分)。
(评分参考:概括“真的人物”的特点2分,举例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四、(共10分)
7.(6分)答案要点:
心理:①失去阿毛的自责、悲伤。②在鲁四老爷家不被认可的寂寞、无聊。③对得到镇上人同情与安慰的渴望。④已将反复讲述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作为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作用:①强化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使人物心理更逼真。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后文“不说一句话”做铺垫。③反复诉说,也没能得到任何人的关心与同情,深化了小
说的主题。
(评分参考:“心理”4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作用”2分,一点1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8.(4分)答案要点:
①“你们的”阿毛是针对祥林嫂口中“我们的”的阿毛;祥林嫂反复强调“我们的”阿毛,突显了她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②从“我们”到“你们”,鲁镇人将祥林嫂置于他们的对立面,表明祥林嫂的遭遇与己无关,深化了鲁镇人冷漠自私的看客形象。
③鲁镇人特意以咀嚼鉴赏祥林嫂的不幸为快乐,表明了他们的冷漠、麻木与自私。
(评分参考: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共10分)
9.示例:略。(评分参考:符合题目要求,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超过字数不扣分。)
六、(共19分)
10.(3分)C(使:让,导致)
11.(3分)A(A.连词,表转折。B.连词,来;介词,凭借。C.介词,从;介词,到。D.副词,竟然;副词,才。)
12.(3分)C(这便是招致人们议论的原因)
13.(4分)陛下采纳人们的谏言,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听从,怎么能说不顾虑呢!
(评分参考:“无”“是”“恤”“唯是之从”各1分。意思对即可。整体句意通顺即可。)
14.(6分)答案要点:
王安石之“贤”:①通过改革,为国理财,力图解决国用不足的境况。②试图通过改革,扩大积蓄、平稳物价,减轻百姓所受的盘剥之苦。③不重个人名利,生活节俭。④不顾虑不合道义的“人言”,不死守“祖宗之法”,勇于变革。
王安石之“失”:①在改革中刚愎自用,打击异己,把别人的谏言当作邪说。②不辨忠奸,任用吕惠卿等奸邪小人。③推行新法的方法不当,导致新法干扰百姓,违背初衷。
(评分参考:王安石之“贤”4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王安石之“短”2分,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起初,国家财用不足,王安石说:“国家财用不足,是因为未得到善于为国家理财的人才的缘故。善于为国家理财的人,不用增加赋税却可使国家财用充足。”司马光说:“天下怎么会有如此的道理?天地所生产的财货百物,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你设法剥夺百姓,其危害比加重赋税还严重。”两人争议不止。
甲子日,商议推行新法。王安石与刘恕交好,想把他引进三司条例司任职,刘恕以不熟悉钱粮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说:“天子正把国家大政委托给相公,应弘扬尧、舜之道来辅佐明主,不应当把利放在首位。”王安石说:“利是用来调和义的,善于运用利,便是尧、舜之道。”
王安石执政以来,吕诲说他不通晓时事,重用他是不合适的。吕诲进呈奏章说:“臣考究王安石的事迹,他并无远大的谋略,唯独追求重制变更,标新立异。臣私下为此忧虑,使天下百姓遭殃的,定是此人。”奏章呈上,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刑部的刘述进呈奏章说:“王安石用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明察却听从王安石,这样就会有害于天下的公平。先朝所立的制度,自应世代遵守勿失,而王安石却事事变更,废止而不用,希望罢免驱逐王安石来安慰天下。”王安石想要将刘述下狱问罪,司马光为刘述力争,于是贬刘述为江州知州。
九月,实行青苗法。想借以扩大积蓄,平稳物价,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王安石推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进谏说:“惠卿逢迎谄媚,并非好人。使王安石在朝廷内外受到诽谤的,都是吕惠卿所造成的。”神宗说:“安石不喜好官职,自己生活节俭,算得上是贤者。”司马光说:“王安石确实是贤者,但他的性情不通晓时事而又刚愎自用,这是他的短处。又不应当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真正的奸邪之人,是为王安石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而王安石又努力实行他的谋划,所以天下一并指责他们二人为奸邪之人。”
山阴人陆佃曾跟随王安石学习经学,至此,应科举入京师。王安石问他新政的情况,陆佃说:“新法并非不好,但推行的情况不能同当初的意图一致,反而干扰百姓。”王安石惊讶地说:“怎么竟然这样!等我与惠卿商议此事。”安石又询问外界的舆论,陆佃说:“外界有很多人认为相公拒绝接受劝谏。”王安石笑着说:“我怎么是拒绝劝谏,只是邪说往来纷纷,全都不足一听。”陆佃说:“这便是招致人们议论的原因。”第二天,王安石叫陆佃并对他说:“已经派遣李承之到淮南验证追究(真相)了。”不久李承之还京,谎报百姓没有不感到便利的,陆佃的说法于是不被施行。
神宗对王安石说:“外界有人说,现在朝廷认为天象的变化不值得畏惧,人们的议论不必顾虑,祖宗的规矩也不一定效法。”安石说:“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这就是畏惧天变。陛下采纳人们的谏言,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听从,怎么能说不顾虑呢!然而有的言论确实不值得顾虑,如果所作之事合乎道义准则,又何必在乎别人的怎么说!至于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则本来就应当如此。”
七、(共10分)
15.(3分)B
16.(3分)A
17.(4分)
答案示例1:本词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如“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写出词人想要乘风而去,做一个击楫中流的英雄,慷慨激昂、壮志飞扬;同时,借“风约楚云留”流露出自己滞留楚地,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立功的悲伤之情。
答案示例2:词人歌颂战争场面的声势浩大,情感激越雄壮,如“骇浪与天浮”一句,用“骇浪”上与“天浮”来想象、再现这场战役,歌颂宋军的气势;同时,借“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的冷落萧瑟之景,表达对国土沦丧、北方失地尚待恢复的悲慨之情。
(评分参考:“壮”情2分,“悲”情2分。指出具体情感1分,结合词句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八、(共21分)
18.(3分)C
19.(3分)C
20.(3分)参考答案:如果能像他一样心无旁骛地创作几十年,我只会觉得幸福。
(评分参考:对母亲的反驳,即对五爸生活状态的评价,呼应“不心酸”,1分;对五爸生活状态的理解、概括,回答“不心酸”的原因,1分;表达自己内心对五爸的“赞同”“向往”之情,呼应“再说战火就会烧到我身上”,1分。意思对即可。)
21.(6分)答案要点:
①上小学前,我因五爸温柔、有个性而愿意亲近他。
②10岁左右,我为自由、随性、最独特的五爸而骄傲。
③五爸开公众号后,我虽看不懂内容,但仍为艺术家五爸而骄傲。
④裸辞后,遭遇了五爸当初处境的我,懂了他和他的作品,向往他的生活和创作方式。
(评分参考:①④各2分,②③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答案要点:
寓意:①五爸的生活方式,离经叛道,与众不同。②五爸的创作之路,远离喧嚣,诗意而艰辛。③五爸的艺术作品,源于行走,反映生活。④五爸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的态度,有自嘲,更有自信。⑤五爸借此为我指明创作的道路与方向。
效果:①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凝练概括,突出五爸的形象特点。③虚实结合,凸显文章主题。
(评分参考:“寓意”4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效果”2分,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九、(共50分)
23. (50分)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0—42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