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 1.5物质的溶解 随堂练习
一、单选题
1.室温时,对100毫升氯化钠不饱和溶液甲进行如图①②③操作,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③前后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
B.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丁溶液
C.乙、丁溶液一定饱和,丙溶液一定不饱和
D.甲溶液和乙溶液相比,甲溶液属于浓溶液
2.20℃时硝酸钾溶解实验的部分数据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质量/g 所得溶液质量/g
① 10 2.5 12.5
② 10 3 13
③ 10 3.5 m
④ 10 4 13.2
A.表中m的值为13.2
B.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2克
C.③、④实验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实验④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实验③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比例的是( ) 21·cn·jy·com
A. B.
C. D.
4.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1-c-n-j-y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 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5.在一定温度下,小明用硝酸钾晶体(KNO3)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如图所示,则如图溶液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1教育网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已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饱和氯化铵溶液(有少量晶体未溶解)加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www-2-1-cnjy-com
A.加热过程中,氯化铵溶解度不断增大
B.加热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一直增大
C.实验前后溶液中都不能再溶解氯化钠
D.加热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始终不变
二、填空题
7.如图所示,将同一枚鸡蛋先后放在含食盐量不同的溶液中,出现三种不同的浮沉状态,等鸡蛋静止后,三种液体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A、FB、Fc的大小关系为 ;B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 C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出处:21教育名师】
8.如图为“富氢水杯”,宣称水中富含氢气对人体有益,据图回答问题。
(1)“富氢水杯”的工作原理是电解水,其结构如图所示,产生氧气的电极与电源的 极相连,该气体可以用 来检验它。 www.21-cn-jy.com
(2)查阅资料可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20℃时,1L水中可以溶解的氢气体积为0.001mL,因此常温下水中不可能富含氢气,那么可以增大氢气溶解性的方法有 。
9.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如图3。
(1)图1中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2中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 (选填 “相等”或“不相等”);
(3)图3中M表示的是 物质(选填“甲”或“乙”)
三、实验探究题
10.小明在学习了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后,开展了硫酸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实验过程】
步骤一:准确称量干燥的蒸发皿质量;
步骤二:在T℃下保持恒温,配制该温度下的硫酸钠饱和溶液;
步骤三:取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步骤四:加热蒸发皿中溶液至干,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量;
步骤五:计算出溶解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改变温度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硫酸钠/g 4.9 9.1 19.5 40.8 48.8 46.2 45.3
【数据处理】
(1)在步骤二中你判断该硫酸钠溶液达到饱和的证据是 。
(2)根据表中数据画出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
【得出结论】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cnjy.com
四、综合说理题
11.如图所示, 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ρ球<ρ水)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2)若在原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的水,溶液温度保持不变,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3)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4)若保持原溶液温度不变,蒸发溶剂,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12.如图1,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 发生如图2所示的变化,请对图像变化原因作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B
(1)根据氯化钠晶体的质量变化确定它的溶解度变化;
(2)溶质质量分数=;
(3)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
(4)根据溶质质量的多少判断。
21·世纪*教育网
A.根据图片可知,操作③中加热后氯化钠晶体质量减少,即溶质质量增大,那么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大,故A错误;
B.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而丁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根据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可知,无论丙是否饱和,丁中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丙中溶质质量分数,故B正确;
C.乙和丁中存在未溶的晶体,则它们肯定饱和;丙中没有未溶的晶体,则丙不一定饱和,故C错误;
D.甲和乙相比,水的质量相同,而乙中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乙为浓溶液,故D错误。
故选B。21*cnjy*com
2.D
(1)(3)当溶液存在未溶的晶体时,此时溶液肯定饱和,据此确定m的数值;
(2)(4)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
根据实验④可知,10g水中加入4g硝酸钾时,溶液质量为13.2g,则此时溶质质量为:13.2g-10g=3.2g<4g,即此时出现未溶的晶体,那么此时溶液饱和。由此可知,在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2g硝酸钾。在实验③中,因为3.5g>3.2g,所以此时溶质仍然为3.2g,即m=13.2g,故A正确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则硝酸钾此时的溶解度为32g,故B正确不合题意;
溶液③和④都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来源:21cnj*y.co*m】
3.A
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版权所有:21教育】
4.D
(1)根据甲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
(2)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据此分析;
(3)根据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4)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g:100g=31.6:100,但若是不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溶质和溶剂质量比,故B错误;
C.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且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丙的溶解度,则溶质质量大小:丙<乙,故C错误;
D.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降温到20℃,溶剂质量均不变,则溶剂质量大小:甲>丙,故D正确。
故选D。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B
根据图示信息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往①烧杯中加入100g 20%KNO3溶液后,烧杯内剩余20gKNO3晶体可知:100g 20%的 KNO3溶液溶解20gKNO3 晶体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在配制过程各阶段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有②③。
故选B。21*cnjy*com
6.A
(1)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判断;
(2)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对溶解性的认识判断;
(4)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A.加热过程中,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在加热过程中,当氯化铵完全溶解后,溶质的质量不再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氯化铵达到饱和后,也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故C错误;
D.在加热的过程中,氯化铵不断溶解,则溶质质量不断增大,那么溶液质量不断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7.FA(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溶液的密度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鸡蛋在A中下沉,则浮力FA(2)根据浮沉条件可知,鸡蛋在B中悬浮,则B液体密度等于鸡蛋密度;鸡蛋在C中漂浮,则C液体密度大于鸡蛋密度。比较可知,B液体密度小于C液体密度,那么B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C的溶质质量分数。
8.(1)正;带火星的木条
(2)降低温度(合理即可)
(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及氧气利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分析;
(2)根据气体溶解性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分析。
(1)电解水时产生氧气的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该气体可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2)气体的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要增大氢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可降低温度或增大压强等;
故答案为:(1)正;(2)带火星的木条;(2) 降低温度(合理即可) 。
9.(1)饱和
(2)相等
(3)甲
(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饱和;
(2)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溶解度大小,结合图1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图1中甲出现未溶的晶体,则甲是饱和溶液;
(2)图2中,两种物质全部溶解,此时溶质质量相等,溶剂质量相等,则溶液质量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3)根据图3可知,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则放入相同质量的物质后,首先达到饱和的应该是M。根据图1可知,M表示甲。
10.(1)烧杯中出现固体不能继续溶解
(2);在0℃~60℃的范围内,硫酸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变大后变小
(1)当溶液中出现未溶的晶体时,说明溶液已经饱和;
(2)方格纸上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溶解度,根据表格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即可;
【得出结论】 根据图像,描述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1)在步骤二中你判断该硫酸钠溶液达到饱和的证据是:烧杯中出现固体不能继续溶解;
(2)方格纸上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溶解度,根据表格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即可,如下图所示:
【得出结论】在0℃~60℃的范围内,硫酸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变大后变小。
11.(1)食盐水已经饱和,无法再溶解加入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不再变化,所以小球始终漂浮在盐水中2·1·c·n·j·y
(2)饱和食盐水中加入水后,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密度变小,但始终大于塑料球的密度,所以塑料球始终漂浮,但是塑料球露出液面的体积逐渐变小,V排增大,F浮不变
(3)在原食盐水中加入其他能被溶解的物质如蔗糖。原溶液因为溶解了其他物质,溶液密度增大,塑料球漂浮,F浮不变,但是V排减小,向上浮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原饱和食盐水蒸发溶剂,原来溶解在被蒸发溶剂中的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原溶液的浓度不变、密度保持不变,塑料球在溶液中的浮沉情况不发生任何改变
(1)首先根据食盐水饱和确定是否再有食盐溶解,从而确定溶液的密度是否改变,最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即可。
(2)首先确定饱和食盐水加水后溶液的密度改变情况,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即可。
(3)小球始终漂浮在液面上,即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当小球上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那么溶液的密度要增大,据此确定操作的方法。
(4)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会有晶体析出,但是由于溶解度不变,即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再结合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即可。
12.木块始终在液面漂浮,则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小,即溶解的溶质减少,也就是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了。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溶液温度降低了。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