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苏教版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苏教版八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19:3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12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
象的语言特色;
2.培养语言能力及对其所运用的生动语言进行正确
说明;
3.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
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伽利略(1564~1642),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比萨,意大利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成功地改变了科学的进程,使物理学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支持用实验来检验科学理论,用数学的办法来验证成果的观点,他是第一个用望远镜来观测夜空的人,在行星和恒星方面他也有很多发现,在与传统思想决裂的精神鼓舞之下,伽利略为科学进步铺平了道路,他的主要著作有《对话》和《论述》。 啁啾( ) 喈喈( )
翌日( ) 彗星( )
宽宥( ) 弥补( )
臆度( ) 窒息( )zhōu jiūyìjiēhuìyòumíyìzhì一、读一读臆 断:
迥 然:
嗣 后:
宽 宥:
夸夸其谈:
优柔寡断:
人迹罕至: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办事迟疑,不果断。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凭臆测来断定。以后。(书面语)宽恕,饶恕。形容差别很大。二、记一记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概括各段的大意。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1、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一、研读文本2、文章的开头说作者在长期的经验中发现了一个怎样的有趣现象?
3、行文中作者并未让“笛”从人物的嘴里说出来,而是描绘“笛”在这个人眼里的形象:“正在吹着一根木管……”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学识丰富者优柔寡断,即人表面上的才气、能力与知识拥有的实际状况成反比。这样写突出这个人对笛的无知和强烈的好奇心,表明了他全神贯注,观察的仔细,也增添了行文的趣味。4、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每一种新的发现,都在否定自己以前的观点,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所以陷入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二、探究主旨1.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都好听极了。“极”表程度,用来修饰“惊异”,准确地刻画了人类在对未知领域探求中所获得发现后的心情。作者还运用了拟人手法,“运用”“随心所欲”等词语将鸟儿拟人化,语言显得形象、生动。三、品析语言这句话涉及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恰恰是他天文知识丰富的反映,他一定是运用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从多方面对彗星的成因进行探讨,但发现一切解释都不能尽如人意,从而感慨自己的无知。作者认为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形成之因“应当受到宽宥”,显示了他的坦然,不以无知为耻。 2. 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作者充分估计到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不能揭开一切的奥秘。3. 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寻找答案。破译这些谜团,人类智慧将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让我们大家铭记伽利略的箴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请你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