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第二课时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第二课时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7: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
一、课前回顾
作为一篇游记,《石钟山记》如何安排行文脉络?
1.“石钟山”得名之疑
2.“石钟山”探名之旅
3.“石钟山”探名之得
二、课文研读
(三)“石钟山”探名之得
事不目①见耳②闻,而臆③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④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⑤。
①目:名词作状语,亲眼。
②耳:名词作状语,亲耳。
③臆:名词作状语,凭主观。
④殆:大概。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判断句。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啊。
(三)“石钟山”探名之得
而陋者①乃②以斧斤③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④。余是以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①陋者:浅陋的人。
②乃:竟然。
③斧斤:斧头。
④其实:古今异义。其,那,指示 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
⑤是以:因此。
(三)“石钟山”探名之得
问题一: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强调了反对主观臆断、倡导实地调查的求实精神。
(三)“石钟山”探名之得
问题二: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疑问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
(郦道元)言之不详,人常疑之
——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
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晰,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明。悦心快目!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
三、延伸思考
问题: 苏轼感慨“郦元之简”“李渤之陋”,认为已经得到“石钟山”的命名原因。亦有后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你如何看待?
三、延伸思考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明·罗洪先《石钟山记》
盖全山内空如钟覆地,面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不以声论。苏子……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
——清·彭玉麟《石钟洞叙》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清·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三、延伸思考
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课文注解)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和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正是一致的。
三、延伸思考
人之耳所闻,不若目亲照。耳闻有异同,目照无多少。并弃耳目官,专用舌口校。不成天下功,止成天下笑。
——邵雍《观物吟四首》
苏轼的“见闻之知”具有时代价值。
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 又 辨出周景王、魏献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
—— 明·杨慎《三苏文范》
四、课文小结
1.“石钟山”得名之疑——游因——质疑
2.“石钟山”探名之旅——游历——释疑
3.“石钟山”探名之得——有感——悟理
记事说理,层层推进,结构严谨,
既有文笔之妙,又有理性之光。
谢谢观看!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答疑)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
疑问一:什么是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前置是是指宾语置于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之前的语言现象。
如:古之人不余欺 = 古之人不欺余
大王来何操 = 大王来操何
疑问二: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有哪些?
类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时人莫之许也。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疑问二: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有哪些?
类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二: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有哪些?
类型三:用“之”或“是”等词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小练习
下面各句,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是哪些?请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⑥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⑦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答案:②③⑥⑦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