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网络纲要:
三、重点拓展
■ 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比较
时间 前期五四运动以前 后期五四运动以后
倡导者身份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性质 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作用 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 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2)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4)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5)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6)西方文化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原因在于
A.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C.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D.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由理想变成现实
5、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6、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但在90年前,中国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是、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下列有关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
C.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8、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9、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实质是
A.对孔子的否定 B.对孔子权威的否定
C.对儒家思想的褒贬 D.对封建意识形态和传统思想的扬弃
10、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他批评孔子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C.社会进化论观点 D.“师夷制夷”主张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此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康有为揭橥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年 06期
材料五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张之洞对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据材料三说明其认识局限性。(3分)
13、(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14、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15、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16、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17、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18、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19、《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20、(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1、(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22、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23、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24、(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题)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2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26、(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5题)《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27、(2010高考广东文综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8、(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29、(2012年上海历史,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0、(2013年四川高考4题)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31、(2013年江苏高考7题)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2、(2013年天津高考13题)(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4分)
五、默写反馈
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比较
时间 前期五四运动以前 后期五四运动以后
倡导者身份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内容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 的传播成为主流
性质 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作用 冲击和动摇了 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 做了思想准备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① 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B.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思想: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② 的逆流。
1、背景
1、条件
A.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B.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战胜非马克思主义;
D.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A.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B.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C.主要阵地:《新青年》;
D活动基地:北大。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推行③ 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兴起
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④ ;“科学”是指⑤ 。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口号、核心内容。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认为旧道德本质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有人甚至提
出⑥ 的口号,实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⑦ 和⑧ ,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一、新文化运动
3、主要内容(1915—1917)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B.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C.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D.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4、意义
A.新文化运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B.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C.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5、局限性
A.阶级: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
B.国内: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⑨ 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国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开始传播:1918年,⑩ 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3、广泛传播: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A.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C.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E.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特点
A.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产生;
B.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产生;
C.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5、影响
第 1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