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网络纲要
三、重点拓展
■如何认识和评价三民主义:
⑶民生主义:
①实质: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
②进步性:主观上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并想解决这个问题。
③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
四、同步训练
☆学业测试
1.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若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①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③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3.三民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4.新三民主义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A.有了明显的反帝内容 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最终归宿是社会主义 D.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人民民主革命、世界革命相结合
5. 新三民主义的“新”的体现不包括( )
A.民族自求解放 民族一律平等 B.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6. 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指( )
A.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 B.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C.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7.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纲领
C.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涵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8.1924年孙中山说:“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谋妥协)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基于此种认识,他( )
A.谋求与北洋军阀的妥协 B.发动了护法运动 C.积极改组国民党 D.领导了北伐战争
9. 在学习了新三民主义的有关内容后,有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C.新三民主义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 D.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10.中国共产党称赞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好朋友”。其主要依据是新三民主义的( )
A.民族主义提出反对满洲贵族 B.民族主义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C.民权主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 D.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结合
二、材料题
11.材料一、“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1906年
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⑵其进步性是什么?(2分)
⑶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其局限性是什么?(2分)
材料二、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出处同上
⑴上述材料反映了 “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⑵其进步性是什么? (2分)
⑶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其局限性是什么?(2分)
●高考训练
12.(2013年安徽文综)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3.(2013年广东文综)“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14.(2011年全国大纲卷)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 “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 年刊于《民报》 ,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15.(2011年重庆文综)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16.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7.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
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18.(2013山东模拟)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对辛亥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B.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D.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9.(2013东北三校一模)凡有识见的人,皆知道社会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之鉴。”孙中山想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的目的是( )
A.不愿少数满洲人专权 B.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C.不愿少数富人专利 D.不愿欧美列强统治
20..(2012抚顺模拟)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他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1.(2013年福建厦门质检)孙中山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是如何唤起民众的( )
①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同意改组国民党 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发表《北上宣言》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2.(2013济南调研)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23.(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 ”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24.(2013·辽宁五校联考)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 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25.(2013·济南模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接近75万人前往当时的公祭地点北京中央公园追悼。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孙中山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B.孙中山一生为实现民主共和而斗争
C.孙中山信仰坚定,不屈不挠 D.孙中山与中共的合作开辟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2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27. “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
A.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社会主义 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28. 孙中山说:“吾党本其三民主义而奋斗者,历有年所,中间虽迭更称号,然宗旨主义,未尝或离。顾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这表明他 ( )
A.已发现革命失利的根源 B.尚未看到革命失败根源
C.对革命前途已心灰意冷 D.怀疑三民主义的正确性
29、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体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 ( )
A.《大总统令禁烟文》 B.《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C.《内务部报告禁赌呈》 D.《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
30.“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31.孙中山先生说: “急农兴学,讲究树艺。”1979年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决定:把每年的3月12日(孙先生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如图)由此可见“植树节”的设立:( )
①反映孙先生十分重视林业建设
②为了缅怀孙先生的丰功伟绩
③实现了孙先生三民主义思想
④符合植树的自然时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 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材料)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 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五、默写反馈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纲要:①民族危机②资产阶级革命派③中国同盟会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⑤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⑥民族、民权、民生⑦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⑨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⑩一般平民所共有
学业测试 1-5 DCBDC 6-10 BCCDD
1.背景
2.提出
A、政治:鸦片战争以后, ① 不断加深。
B、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C、阶级: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② 登上历史舞台。
D、理论:孙中山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融合,提出三民主义。
A、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 ③ 。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 ④ 。
B、不久,在《民报 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⑤ 为目标的
⑥ 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一、三民主义提出
1.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进行民族革命,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 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3.内容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A、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B、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 ⑦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C、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评价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A、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B、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3、民主革命遭到挫折:
辛亥革命后进行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二次革命”(1913年)、护国运动(1915——1916)和两次护法运动(1917——1918, 1921——1922)都以失败告终。
A、俄国十月革命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
B、共产国际和中共共产党的帮助。
C、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 背景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上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⑧
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
2. 提出
A.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⑨ ;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民权主义:指民权为⑩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C、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内容
A、进步性: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B、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4、评价
第 1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