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网络纲要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命题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只是经济建设的手段,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20世纪以来的四大理论成果对比
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标志性会议 1905年同盟会成立大会 1945年中共七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核心或精髓 民权主义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决的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 民主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发展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可持续发展
地位 指导民主革命推翻专制王朝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四、同步训练
☆学业测试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2.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3.(2012年3月莆田市质检13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巨大作用 B.都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科学认识 D.后者都对前者进行继承与发展
4.(2012年3月嘉兴市一模)1980年,意大利记者提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时,邓小平明快、干脆地回答:“永远保留下去。”这体现了( )
①毛泽东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之一 ②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毛泽东功过的客观评价
③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邓小平理论奠定基础 ④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③
5.据不完全统计,自1987年以来,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专著有10余部,论文有200余篇。其中包括:①李君如《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大事记》、②黄景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③李卫炜、刘客《邓小平理论发展史》、④石仲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等等。上述论著在1997年以后首次出版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记载了邓小平在1979年11月28日的一次谈话,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②1979年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成熟 ④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手段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7.邓小平理论论述的根本问题是( )。
① 农村包围城市 ② “三个代表”思想 ③ 什么是社会主义 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2012年1月临沂市期末27题)从中国历史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①具有时代精神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④具有科学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一代伟人邓小平经常妙语连珠,以下语录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③“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④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0.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进党章
B.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高考训练
12.(2012年江苏历史,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3. (2012年3月烟台诊断)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上材料体现的思想,其共同本质是( )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 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C.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走群众路线 D.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2012年1月苏州调研6题)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1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1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17. “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精髓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团结一致 D.祖国统一
18.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年)至“十五大”(1997年)五个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三步走”和“基本路线”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19.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南巡期间的讲话
20.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21.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肯定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4.《邓小平年谱》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 )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28.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9.歌曲 《 走进新时代 》 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 )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30.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革命”的含义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1.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政党来说,现代化只是因为它能够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前提而成为它的阶段性目标,而如何在实现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克服现代化的弊病,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都做出了回应。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无疑属于邓小平理论。
材料二: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一《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无疑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含义?
(2)材料二中邓小平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说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 (2分)
(3)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7分)
五、默写反馈
1、1982年十二大提出 社会主义理论。
2、1987年 提出 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 ”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新回答。标志着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5、1997年,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
A.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重大历史抉择;邓小平支持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a.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b.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B.产生
1.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
C.发展:1982年①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十三大提出② 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③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新回答。标志着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b.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7年,④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D.成熟
2.内涵: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精髓:⑤ 、实事求是。
4.意义:A.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实践: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背景:苏东剧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面临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创立:2000年提出,2001年“七一”讲话深刻阐述,2002年⑥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
代表”重
要思想
A.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和根本)。
B.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灵魂和先导)。
C.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和归宿)。
3.内容
4.精髓:实事求是、⑦ 。
5.意义: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 7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