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初,方国“大彭”原是夏伯,入商后成为南方的“商伯”;到了商晚期,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就成为商王管辖的地名。这一变化说明商朝(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C.对方国取得支配性优势 D.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内外服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商王就命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就成为商王管辖的地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令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其原属地就成为商王管辖的一个地区,强调了商朝对被征服方国管理的加强,对方国取得支配性优势,C正确;
早期国家出现标志是阶级的存在(贫富差距、私有制出现),公共权力的设立,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商代是否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排除B;
秦统一六国后,我国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商朝对地方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2.汉代法律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即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相互隐瞒犯罪不受法律制裁,后来进一步细定,但凡遇谋反、谋大逆等直接危害统治的重大犯罪时,该原则不再适用。这说明汉代( )
A.司法过程有随意性 B.儒家主流思想融入法律
C.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D.严刑峻法成为基本特征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影响,将忠孝观念融入其中,B正确;
材料强调汉代的法律内容,不属于司法过程,排除A;
唐代法律体系才逐渐成熟,排除C;
材料并未涉及严刑峻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历程进行分析。
3. 下表是唐朝某时段赋税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税户数 赋税收入总额
天宝年间(公元755年) 534.9万 5700万贯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 308.5万 4600万贯
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144万 3515万贯
A.商业税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税源
B.两税法的施行相对增加政府收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是税户减少的主因
D.输“庸”代役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唐朝这一时期税户数不断减少,到807年减少了十分之七,而赋税总额减少了不到一半,没有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政府控制人口减少,财政困难,于780年推行两税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收入,B正确;
唐朝时期农业税依然是主要税源,排除A;
这一时期税户减少的主因是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掌握的地区及人口减少,排除C;
输“庸”代役主要是唐前期的赋税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两税法的影响进行分析。
4. 下图是河北宣化辽代墓葬中出土的壁画《进茶图》,图中显示炭火煮水、沏茶端奉的景象。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图1
A.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B.游牧民族生活的鲜明特色
C.民族交融已深入日常生活 D.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契丹族地区并不产茶,图中所示内容体现了汉文化对契丹族日常生活的影响,C正确;
材料说的是契丹族被汉化的表现,并不是因俗而治,排除A;
饮茶生活是农耕文明的文化之一,排除B;
材料只有饮茶内容,不能得出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需根据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进行分析。
5.张之洞在武昌开办织布局时,引进美国棉种,并令江夏等19州棉农“小心培植”,并采取对棉农奖赏的办法鼓励其种棉积极性。此举( )
A.客观上加快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
B.反映出军事工业原料不足的现状
C.有利于实现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D.能改变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张之洞在武昌开办织布局时……对棉农奖赏的办法鼓励其种棉积极性”,可以看出张之洞鼓励农民种植棉花,以供织布局需要,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A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军事工业原料状况,排除B;
材料涉及的是鼓励农民种植棉花的作用,并不能实现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排除C;
此举对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改变不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洋务运动的成就以及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进行分析。
6.下图是1944年发表的宣传画《只有你不够资格》。该画旨在( )
A.响应红色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号召
B.赞扬劳苦大众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C.适应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需要
D.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成果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宣传画的时间1944年、人物形象以及文字信息选民登记表,可以推断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C正确;
红色苏维埃政权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改为边区政府,排除A;
1944年抗日战争主要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宣传画中未涉及反封建的宣传,排除B;
1944年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因此不可能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历程进行分析。
7. 1954年,印度《自由报》在报道周恩来访问印度时称:“这次访问,在印度、中国和亚洲历史上都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事件。民主中国是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巩固的基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印两国消除了政治领域内的分歧
C.“求同存异”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D.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主张赢得赞誉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原则,受到了印度媒体的赞扬,说明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主张赢得了赞誉,D正确;
1954年中国仍然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A;
中印两国消除了政治领域内的分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1955年周恩来才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的积极意义进行分析。
8. 1982年,陈云在阐述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时说:“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是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笼子大小要适当,但是总要有个笼子。”他旨在( )
A.肯定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效
B.强调搞活经济与国家计划的关系
C.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D.赞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陈云提出了“笼鸟”比喻论,强调搞活经济与国家计划的关系。将鸟比作搞活经济,笼子比作国家计划,主张采用有弹性的间接的“指导性”计划,让“鸟”在宏观调控的“笼子”里按照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自主地“飞”,实现经济发展,B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效,排除A;
1982中共十二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进行分析。
9.下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 )
A.基本表现为匀速发展 B.具有多元性特征
C.一直依赖着自然条件 D.始终在相互交融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采集渔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两河流域的食物生产与生活;尼罗河流域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美洲、中国、印度、埃及以及西亚孕育出了早期文明,而且各个文明各具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B正确;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并不是匀速发展的,排除A;
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影响较大,但不是一直依赖着自然条件,排除C;
人类文明之初,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之间基本独立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世界人类文明的特点进行分析。
10.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为获得自治权,开始是把赎金交给领主,后来却交给了国王。这一新的现象( )
A.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B.违背了城市团体的愿意
C.凸显了强大王权的压迫性 D.反映了教会势力的削弱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13世纪,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成为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城市在获得自由或自治权的同时更愿意把赎金交给国王,而不是交给当地领主。国王当然很乐意,交给他的钱越多,他手里的财富就越多,他在同贵族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力量就越大。国王收了城市的钱就给其颁布“特许状”,得到“特许状”的城市就受到国王的保护,城市和国王都很乐意这样做,这是一种交换。于是,西欧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王权和城市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贵族。这是利益的结盟: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做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国王是一国之内最高的领主,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此外,商品若长途贩运,路上很危险,城市希望国王能控制整个国家,保护商业。况且每一个领主都会在自己的领地上设关卡,要商人留下买路钱,也就是关税,这样就增加了商业的成本,令城市商人非常反感;他们希望在一国之内完全取消关卡,而这也要求国王的权力覆盖整个国家。于是城市就站在国王一边,反对贵族,愿意给国王缴纳税金,做国王授权的自治城市,帮助国王打击贵族,A正确;
该现象符合城市团体的意愿,排除B;
城市自愿把赎金交给国王,寻求国王的庇护,排除C;
材料现象是城市和王权结盟反对贵族,未涉及教会势力的削弱,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西欧城市,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古西欧城市自治的特点进行分析。
11.学者李伯重认为“火枪加账簿”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写照。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B.盈利是商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C.军事征服是早期殖民活动的基本手段
D.国际贸易与暴力有着程度不等的联系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学者李伯重认为‘火枪加账簿’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写照。”并结合所学可知,火枪意味着新型暴力,账簿意味着商业利益,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各种利益主体在相互交往中往往运用暴力,使得这个时期蓬勃发展的国际贸易与暴力有着程度不等的联系,D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未涉及经济全球化存在的必然性,排除A;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特征,并非盈利是商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排除B;
材料未体现军事征服是早期殖民活动的基本手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根据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12.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于党派、政治活动等保持中立,似乎文官是超阶级超政治的,其实不然,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政治中立,只是在垄断资本集团及其政党中间这一特定范围内保持中立。材料意在说明( )
A.政治中立原则的丧失 B.文官制度的阶级实质
C.政党之间斗争的激烈 D.政府权威的不断削弱
【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政治中立,只是在垄断资本集团及其政党中间这一特定范围内保持中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是指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这有利于调节政党之间的矛盾及维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所以文官制度的阶级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B正确;
“政治中立原则”并未丧失,A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
材料未体现政党之间的激烈斗争,排除C;
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政府权威是否被削弱,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13. 17世纪时,法国思想家拉·布吕耶尔提出“专制之下无祖国”,祖国是所有公民为着共同利益组成的结合体。西耶斯也说:“第三等级就是民族,就是国家。”他们主张( )
A.以王权为旗帜,形成民族国家 B.以理性为指导,力倡主权在民
C.以人性为基础,反对君主专制 D.以新教为支撑,推翻神权专制
【答案】B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祖国是所有公民为着共同利益组成的结合体”,可知他们反对专制王权,主张人民主权,B正确;
他们反对专制王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排除A;
材料并不体现人性,排除C;
他们反对王权专制,材料没有神权,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启蒙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14.下图是40多个国家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由此可见当时的国际社会旨在( )
A.建立规范以尽量减少战争伤害
B.努力建构完善的集体安全体制
C.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力图实现势力均衡以确保欧洲的和平
【答案】A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大规模扩军备战,世界和平面临严峻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召开和平会议,以解决国际争端。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上,40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条约》”等一系列协议,表明当时的国际社会旨在建立规范以尽量减少战争伤害,A正确;
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排除B;
1928年《非战公约》宣布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排除C;
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力图实现势力均衡以确保欧洲的和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和平会议,解答本题需根据国际和平会议的影响进行分析。
15.世界贸易组织有关食品、动植物、人类健康与安全的规定都要其成员的一致通过方能实施,有关标准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具有国际性的基础上。这说明该组织( )
A.以维护世界食品安全为核心 B.降低成本从而刺激有效需求
C.构建绿色壁垒实施歧视待遇 D.完善商业规范维护人类健康
【答案】D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有关协议中规定的相关义务,为其成员实现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安全服务,D正确;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A说法错误,排除A;
B与题干无关,排除B;
世界贸易组织坚持透明度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性原则,C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贸组织,解答本题需根据世贸组织发挥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16.下图为1999-2014年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和美元指数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注: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 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
A.发展中国家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
B.美元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
C.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有优势
D.美国开始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
【答案】C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动信息,以及“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可见尽管美元地位下降,但仍保持在储备货币中的优势地位,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是其他货币的锚定物,这就使得美元仍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且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融资、国际投资中广泛使用,具有协同效应和互补性,C正确;
发达国家掌握国际金融主导权,排除A;
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并非再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排除B;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放弃“双挂钩”责任,即不再承担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用美元自由兑换黄金的义务,也不再维持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即崩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货币体系,解答本题需根据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第17小题13分,第18小题15分,第19小题12分,第20小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部刺史奉诏条察州,惟一条察强宗豪右,其五条皆察二千石。(张敞)拜冀州刺史,既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贼发不得,敞围王宫搜得之,捕格断头,悬王宫门外。因劾奏广川王削其户。盖自贾谊自文帝时已虑诸国难制,吴楚反后防禁益严,部刺史总率一州,总以此为要务。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材料二: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
(何)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摘编自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概括刺史的职责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刺史制度建立的背景并归纳其性质。
【答案】(1)职责:监察郡国高官;监察地方宗室豪强;推进民间教化;关注生产发展
特点:服务于皇权;职责广泛;权力有扩大倾向。
(2)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土地兼并,豪强地主兴起;独尊儒术。
性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1)职责:根据“奉诏条察州,惟一条察强宗豪右,其五条皆察二千石”可知监察郡国高官,监察地方宗室豪强;根据“欲宣风化于众庶”可知推进民间教化;根据“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可知关注生产。
发展特点:根据“奉诏条察州”可知服务于皇权;根据材料可知刺史监察郡国高官、地方豪强、推进教化、关注生产,职责广泛;根据“部刺史总率一州,总以此为要务”可知权力有扩大倾向。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汉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拥有很大自主权,威胁中央集权,且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这些都要求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汉朝小农经济发展,但土地煎饼现象严重,豪强地主兴起,这些需要加强对地方豪强地主的监察和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基础。
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设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刺史的职责和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刺史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刺史制度建立的背景以及影响进行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应运而生,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在外地设立分号的山西工商业者。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惯性和自给自足经济依然具有顽强生命力,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被牢牢束缚。同时,在抑商思想统治下,清政府对个人私产和公共债务市场相关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和监管制度严重缺失。商人也未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而是更热衷于窖藏金、银,或用于购置田产和捐输功名。
1694年,英格兰银行正式成立。利用政府对它的依赖,后者通过一系列保护性银行法令,多次获得制度保障,不断巩固自身的特权地位,并最终发展成为“实际上的国库”,“英国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基于政府信用背书而迅速占领市场,并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纸币体系。在不断地与股份制银行间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成为了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起“银行的银行”职责。
——摘编自刘建生、张宇丰《英格兰银行与山西票号——近代化转型中的制度供给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票号产生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英格兰银行的特殊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山西票号和英格兰银行在面临近代化转型时的不同条件。
【答案】(1)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货币交易量增大;晋商兴起且实力雄厚。
(2)职能:充当英国国库;负责发行纸币;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
不同条件: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并逐渐完善。
社会: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和重本轻末的政策及观念长期存在;英国重商主义盛行。
政策保障:中国多为行业自律和隐性契约,无制度保障;英国通过立法确立制度保障。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在外地设立分号的山西工商业者”可知,晋商兴起且实力雄厚;根据材料“商人也未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而是更热衷于窖藏金、银,或用于购置田产和捐输功名”可知,货币交易量增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2)职能:根据材料“实际上的国库”“英国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可知,充当英国国库;根据材料“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基于政府信用背书而迅速占领市场,并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纸币体系”可知,负责发行纸币;根据材料“在不断地与股份制银行间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成为了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起‘银行的银行’职责”可知,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不同条件:根据材料“自给自足经济依然具有顽强生命力”和“1694年,英格兰银行正式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根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169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并逐渐完善。根据材料“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惯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和重本轻末的政策及观念长期存在;英国重商主义盛行。根据材料“在抑商思想统治下,清政府对个人私产和公共债务市场相关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和监管制度严重缺失”“利用政府对它的依赖,后者通过一系列保护性银行法令,多次获得制度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保障:中国多为行业自律和隐性契约,无制度保障;英国通过立法确立制度保障。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晚清经济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山西票号产生的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英国近代金融发展情况,解答本题需根据英格兰银行的特殊职能进行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容闳生平大事表(部分)
时间 大事记 相关言论
1854 耶鲁大学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60 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 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
1863 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 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
1872 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 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1898 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 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
1911 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 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
——摘编自文明国编《容闳自述》
(1)有学者认为容闳是中国近代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概括容闳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答案】(1)说明:见证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企业的筹建;促成幼童赴美留学;参加维新变法;拥护辛亥革命。
(2)主张及评价:
主张:用西方先进文明改造旧中国;引进外国先进制造设备,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全面认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肯定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强调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重要性。
评价:这些主张表现出容闳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进步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局限性。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说明:根据材料“1860年,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可得出,见证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1863年,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可得出,参与洋务企业的筹建;根据材料“1872年,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可得出,促成幼童赴美留学;根据材料“1898年,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可得出,参加维新变法;根据材料“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可得出,拥护辛亥革命。
(2)主张:根据材料“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用西方先进文明改造旧中国;根据材料“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引进外国先进制造设备,奠定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材料“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全面认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肯定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强调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重要性。
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容闳的基本主张进行简要评价。如:这些主张表现出容闳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进步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局限性。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重要历史人物,解答本题需根据容闳的基本主张和贡献进行分析。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威斯敏斯特等市镇据此建立了贫民习艺所,收容贫民并组织他们生产,以换取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消费资料。后来的儿童少年法则规定,地方当局有义务劝说、指导和帮助少年,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必须按照主流社会的要求控制自身的行为。二战后,英国推行了团体的年金计划,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年金类团体保险产品较为丰富。
和东欧移民相比,长期请领失业救济金的英国人“毫无竞争意愿”,但疾病津贴和失业津贴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免费午餐,领取者的工作态度、个人责任等等,都成为享受这些福利的重要指标。
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进行控制,会在潜意识中让所有受益的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共生”的意识。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产生这一意识不仅是对民族主权国家的巩固至关重要,而且对构建任何一种类型的和谐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摘编自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英国的经验》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
近代以来,英国以社会福利促进社会控制。
济贫方面,发挥市镇作用,引导贫民发展生产技能,自食其力,促进对少年儿童的教化,消弭未来社会风险;养老方面,将养老金获得与主流价值观挂钩,推进年金类团体保险,个人利益与社会秩序共生;疾病津贴、失业津贴申领与个人责任相联系,努力减轻社会惰性。
总之,英国将社会保障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以和平、柔性力量实现社会控制。
示例2:
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两者之间相互推动。
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问题涌现。与此同时,市镇自治功能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保险等新的金融方式推进,社会福利的内容、方式得以不断完善。
英国以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发生革命,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英国的社会福利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和推动力量。
示例3:
英国社会福利努力兼顾效率和公平。
近代以来,各种社会问题涌现,矛盾尖锐。英国政府取代教会、庄园、行会承担社会保障责任,二战后工党政府建设福利国家,保障了民生。
英国社会福利与效率提升挂钩。习艺所、初等教育都强调培养生产技能;二战后注重发挥保险作用,利用市场力量;个人责任也成为疾病和失业救济金领取的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总之,英国社会福利的建设制度化、市场化并举。
【知识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设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然后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英国颁布济贫法,引导贫民发展生产技能,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体现了英国通过济贫制度加强了社会控制,在二战后伴随着英国福利国家的构建,强调对领导者的工作态度、个人责任等成为享受福利的重要指标,可见英国通过福利制度对社会进行控制。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概括可知英国以社会福利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可进行论述如下:济贫方面,发挥市镇作用,引导贫民发展生产技能,自食其力,促进对少年儿童的教化,消弭未来社会风险;养老方面,将养老金获得与主流价值观挂钩,推进年金类团体保险,个人利益与社会秩序共生;疾病津贴、失业津贴申领与个人责任相联系,努力减轻社会惰性。总之,英国将社会保障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以和平、柔性力量实现社会控制。
在论点概括上也可以通过英国社会发展推动了福利制度构建,福利构建推动了英国社会发展,在福利构建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角度去概括论点。可概括论点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可进行论述如下: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问题涌现。与此同时,市镇自治功能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保险等新的金融方式推进,社会福利的内容、方式得以不断完善。英国以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发生革命,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总之,英国的社会福利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和推动力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初,方国“大彭”原是夏伯,入商后成为南方的“商伯”;到了商晚期,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就成为商王管辖的地名。这一变化说明商朝(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C.对方国取得支配性优势 D.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2.汉代法律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即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相互隐瞒犯罪不受法律制裁,后来进一步细定,但凡遇谋反、谋大逆等直接危害统治的重大犯罪时,该原则不再适用。这说明汉代( )
A.司法过程有随意性 B.儒家主流思想融入法律
C.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D.严刑峻法成为基本特征
3. 下表是唐朝某时段赋税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税户数 赋税收入总额
天宝年间(公元755年) 534.9万 5700万贯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 308.5万 4600万贯
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144万 3515万贯
A.商业税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税源
B.两税法的施行相对增加政府收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是税户减少的主因
D.输“庸”代役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4. 下图是河北宣化辽代墓葬中出土的壁画《进茶图》,图中显示炭火煮水、沏茶端奉的景象。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图1
A.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B.游牧民族生活的鲜明特色
C.民族交融已深入日常生活 D.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张之洞在武昌开办织布局时,引进美国棉种,并令江夏等19州棉农“小心培植”,并采取对棉农奖赏的办法鼓励其种棉积极性。此举( )
A.客观上加快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
B.反映出军事工业原料不足的现状
C.有利于实现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D.能改变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6.下图是1944年发表的宣传画《只有你不够资格》。该画旨在( )
A.响应红色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号召
B.赞扬劳苦大众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C.适应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需要
D.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成果
7. 1954年,印度《自由报》在报道周恩来访问印度时称:“这次访问,在印度、中国和亚洲历史上都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事件。民主中国是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巩固的基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印两国消除了政治领域内的分歧
C.“求同存异”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D.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主张赢得赞誉
8. 1982年,陈云在阐述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时说:“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是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笼子大小要适当,但是总要有个笼子。”他旨在( )
A.肯定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效
B.强调搞活经济与国家计划的关系
C.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D.赞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下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 )
A.基本表现为匀速发展 B.具有多元性特征
C.一直依赖着自然条件 D.始终在相互交融
10.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为获得自治权,开始是把赎金交给领主,后来却交给了国王。这一新的现象( )
A.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B.违背了城市团体的愿意
C.凸显了强大王权的压迫性 D.反映了教会势力的削弱
11.学者李伯重认为“火枪加账簿”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写照。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B.盈利是商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C.军事征服是早期殖民活动的基本手段
D.国际贸易与暴力有着程度不等的联系
12.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于党派、政治活动等保持中立,似乎文官是超阶级超政治的,其实不然,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政治中立,只是在垄断资本集团及其政党中间这一特定范围内保持中立。材料意在说明( )
A.政治中立原则的丧失 B.文官制度的阶级实质
C.政党之间斗争的激烈 D.政府权威的不断削弱
13. 17世纪时,法国思想家拉·布吕耶尔提出“专制之下无祖国”,祖国是所有公民为着共同利益组成的结合体。西耶斯也说:“第三等级就是民族,就是国家。”他们主张( )
A.以王权为旗帜,形成民族国家 B.以理性为指导,力倡主权在民
C.以人性为基础,反对君主专制 D.以新教为支撑,推翻神权专制
14.下图是40多个国家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由此可见当时的国际社会旨在( )
A.建立规范以尽量减少战争伤害
B.努力建构完善的集体安全体制
C.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力图实现势力均衡以确保欧洲的和平
15.世界贸易组织有关食品、动植物、人类健康与安全的规定都要其成员的一致通过方能实施,有关标准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具有国际性的基础上。这说明该组织( )
A.以维护世界食品安全为核心 B.降低成本从而刺激有效需求
C.构建绿色壁垒实施歧视待遇 D.完善商业规范维护人类健康
16.下图为1999-2014年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和美元指数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注: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 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
A.发展中国家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
B.美元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
C.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有优势
D.美国开始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第17小题13分,第18小题15分,第19小题12分,第20小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部刺史奉诏条察州,惟一条察强宗豪右,其五条皆察二千石。(张敞)拜冀州刺史,既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贼发不得,敞围王宫搜得之,捕格断头,悬王宫门外。因劾奏广川王削其户。盖自贾谊自文帝时已虑诸国难制,吴楚反后防禁益严,部刺史总率一州,总以此为要务。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材料二: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
(何)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摘编自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概括刺史的职责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刺史制度建立的背景并归纳其性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应运而生,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在外地设立分号的山西工商业者。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惯性和自给自足经济依然具有顽强生命力,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被牢牢束缚。同时,在抑商思想统治下,清政府对个人私产和公共债务市场相关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和监管制度严重缺失。商人也未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而是更热衷于窖藏金、银,或用于购置田产和捐输功名。
1694年,英格兰银行正式成立。利用政府对它的依赖,后者通过一系列保护性银行法令,多次获得制度保障,不断巩固自身的特权地位,并最终发展成为“实际上的国库”,“英国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基于政府信用背书而迅速占领市场,并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纸币体系。在不断地与股份制银行间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成为了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起“银行的银行”职责。
——摘编自刘建生、张宇丰《英格兰银行与山西票号——近代化转型中的制度供给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票号产生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英格兰银行的特殊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山西票号和英格兰银行在面临近代化转型时的不同条件。
19.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容闳生平大事表(部分)
时间 大事记 相关言论
1854 耶鲁大学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60 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 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
1863 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 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
1872 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 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1898 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 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
1911 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 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
——摘编自文明国编《容闳自述》
(1)有学者认为容闳是中国近代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概括容闳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威斯敏斯特等市镇据此建立了贫民习艺所,收容贫民并组织他们生产,以换取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消费资料。后来的儿童少年法则规定,地方当局有义务劝说、指导和帮助少年,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必须按照主流社会的要求控制自身的行为。二战后,英国推行了团体的年金计划,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年金类团体保险产品较为丰富。
和东欧移民相比,长期请领失业救济金的英国人“毫无竞争意愿”,但疾病津贴和失业津贴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免费午餐,领取者的工作态度、个人责任等等,都成为享受这些福利的重要指标。
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进行控制,会在潜意识中让所有受益的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共生”的意识。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产生这一意识不仅是对民族主权国家的巩固至关重要,而且对构建任何一种类型的和谐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摘编自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英国的经验》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外服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商王就命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就成为商王管辖的地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令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其原属地就成为商王管辖的一个地区,强调了商朝对被征服方国管理的加强,对方国取得支配性优势,C正确;
早期国家出现标志是阶级的存在(贫富差距、私有制出现),公共权力的设立,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商代是否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排除B;
秦统一六国后,我国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商朝对地方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影响,将忠孝观念融入其中,B正确;
材料强调汉代的法律内容,不属于司法过程,排除A;
唐代法律体系才逐渐成熟,排除C;
材料并未涉及严刑峻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历程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唐朝这一时期税户数不断减少,到807年减少了十分之七,而赋税总额减少了不到一半,没有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政府控制人口减少,财政困难,于780年推行两税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收入,B正确;
唐朝时期农业税依然是主要税源,排除A;
这一时期税户减少的主因是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掌握的地区及人口减少,排除C;
输“庸”代役主要是唐前期的赋税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两税法的影响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契丹族地区并不产茶,图中所示内容体现了汉文化对契丹族日常生活的影响,C正确;
材料说的是契丹族被汉化的表现,并不是因俗而治,排除A;
饮茶生活是农耕文明的文化之一,排除B;
材料只有饮茶内容,不能得出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需根据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进行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张之洞在武昌开办织布局时……对棉农奖赏的办法鼓励其种棉积极性”,可以看出张之洞鼓励农民种植棉花,以供织布局需要,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A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军事工业原料状况,排除B;
材料涉及的是鼓励农民种植棉花的作用,并不能实现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排除C;
此举对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改变不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洋务运动的成就以及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进行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宣传画的时间1944年、人物形象以及文字信息选民登记表,可以推断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C正确;
红色苏维埃政权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改为边区政府,排除A;
1944年抗日战争主要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宣传画中未涉及反封建的宣传,排除B;
1944年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因此不可能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历程进行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原则,受到了印度媒体的赞扬,说明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主张赢得了赞誉,D正确;
1954年中国仍然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A;
中印两国消除了政治领域内的分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1955年周恩来才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的积极意义进行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陈云提出了“笼鸟”比喻论,强调搞活经济与国家计划的关系。将鸟比作搞活经济,笼子比作国家计划,主张采用有弹性的间接的“指导性”计划,让“鸟”在宏观调控的“笼子”里按照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自主地“飞”,实现经济发展,B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效,排除A;
1982中共十二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进行分析。
9.【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采集渔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两河流域的食物生产与生活;尼罗河流域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美洲、中国、印度、埃及以及西亚孕育出了早期文明,而且各个文明各具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B正确;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并不是匀速发展的,排除A;
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影响较大,但不是一直依赖着自然条件,排除C;
人类文明之初,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之间基本独立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世界人类文明的特点进行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13世纪,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成为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城市在获得自由或自治权的同时更愿意把赎金交给国王,而不是交给当地领主。国王当然很乐意,交给他的钱越多,他手里的财富就越多,他在同贵族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力量就越大。国王收了城市的钱就给其颁布“特许状”,得到“特许状”的城市就受到国王的保护,城市和国王都很乐意这样做,这是一种交换。于是,西欧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王权和城市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贵族。这是利益的结盟: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做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国王是一国之内最高的领主,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此外,商品若长途贩运,路上很危险,城市希望国王能控制整个国家,保护商业。况且每一个领主都会在自己的领地上设关卡,要商人留下买路钱,也就是关税,这样就增加了商业的成本,令城市商人非常反感;他们希望在一国之内完全取消关卡,而这也要求国王的权力覆盖整个国家。于是城市就站在国王一边,反对贵族,愿意给国王缴纳税金,做国王授权的自治城市,帮助国王打击贵族,A正确;
该现象符合城市团体的意愿,排除B;
城市自愿把赎金交给国王,寻求国王的庇护,排除C;
材料现象是城市和王权结盟反对贵族,未涉及教会势力的削弱,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西欧城市,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古西欧城市自治的特点进行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学者李伯重认为‘火枪加账簿’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写照。”并结合所学可知,火枪意味着新型暴力,账簿意味着商业利益,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各种利益主体在相互交往中往往运用暴力,使得这个时期蓬勃发展的国际贸易与暴力有着程度不等的联系,D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未涉及经济全球化存在的必然性,排除A;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特征,并非盈利是商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排除B;
材料未体现军事征服是早期殖民活动的基本手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根据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12.【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政治中立,只是在垄断资本集团及其政党中间这一特定范围内保持中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是指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这有利于调节政党之间的矛盾及维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所以文官制度的阶级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B正确;
“政治中立原则”并未丧失,A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
材料未体现政党之间的激烈斗争,排除C;
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政府权威是否被削弱,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13.【答案】B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祖国是所有公民为着共同利益组成的结合体”,可知他们反对专制王权,主张人民主权,B正确;
他们反对专制王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排除A;
材料并不体现人性,排除C;
他们反对王权专制,材料没有神权,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启蒙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14.【答案】A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大规模扩军备战,世界和平面临严峻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召开和平会议,以解决国际争端。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上,40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条约》”等一系列协议,表明当时的国际社会旨在建立规范以尽量减少战争伤害,A正确;
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排除B;
1928年《非战公约》宣布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排除C;
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力图实现势力均衡以确保欧洲的和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和平会议,解答本题需根据国际和平会议的影响进行分析。
15.【答案】D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有关协议中规定的相关义务,为其成员实现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安全服务,D正确;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A说法错误,排除A;
B与题干无关,排除B;
世界贸易组织坚持透明度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性原则,C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贸组织,解答本题需根据世贸组织发挥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16.【答案】C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动信息,以及“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可见尽管美元地位下降,但仍保持在储备货币中的优势地位,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是其他货币的锚定物,这就使得美元仍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且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融资、国际投资中广泛使用,具有协同效应和互补性,C正确;
发达国家掌握国际金融主导权,排除A;
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并非再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排除B;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放弃“双挂钩”责任,即不再承担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用美元自由兑换黄金的义务,也不再维持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即崩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货币体系,解答本题需根据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7.【答案】(1)职责:监察郡国高官;监察地方宗室豪强;推进民间教化;关注生产发展
特点:服务于皇权;职责广泛;权力有扩大倾向。
(2)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土地兼并,豪强地主兴起;独尊儒术。
性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1)职责:根据“奉诏条察州,惟一条察强宗豪右,其五条皆察二千石”可知监察郡国高官,监察地方宗室豪强;根据“欲宣风化于众庶”可知推进民间教化;根据“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可知关注生产。
发展特点:根据“奉诏条察州”可知服务于皇权;根据材料可知刺史监察郡国高官、地方豪强、推进教化、关注生产,职责广泛;根据“部刺史总率一州,总以此为要务”可知权力有扩大倾向。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汉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拥有很大自主权,威胁中央集权,且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这些都要求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汉朝小农经济发展,但土地煎饼现象严重,豪强地主兴起,这些需要加强对地方豪强地主的监察和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基础。
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设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刺史的职责和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刺史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刺史制度建立的背景以及影响进行分析。
18.【答案】(1)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货币交易量增大;晋商兴起且实力雄厚。
(2)职能:充当英国国库;负责发行纸币;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
不同条件: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并逐渐完善。
社会: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和重本轻末的政策及观念长期存在;英国重商主义盛行。
政策保障:中国多为行业自律和隐性契约,无制度保障;英国通过立法确立制度保障。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在外地设立分号的山西工商业者”可知,晋商兴起且实力雄厚;根据材料“商人也未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而是更热衷于窖藏金、银,或用于购置田产和捐输功名”可知,货币交易量增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2)职能:根据材料“实际上的国库”“英国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可知,充当英国国库;根据材料“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基于政府信用背书而迅速占领市场,并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纸币体系”可知,负责发行纸币;根据材料“在不断地与股份制银行间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成为了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起‘银行的银行’职责”可知,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不同条件:根据材料“自给自足经济依然具有顽强生命力”和“1694年,英格兰银行正式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根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169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并逐渐完善。根据材料“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惯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和重本轻末的政策及观念长期存在;英国重商主义盛行。根据材料“在抑商思想统治下,清政府对个人私产和公共债务市场相关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和监管制度严重缺失”“利用政府对它的依赖,后者通过一系列保护性银行法令,多次获得制度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保障:中国多为行业自律和隐性契约,无制度保障;英国通过立法确立制度保障。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晚清经济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山西票号产生的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英国近代金融发展情况,解答本题需根据英格兰银行的特殊职能进行分析。
19.【答案】(1)说明:见证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企业的筹建;促成幼童赴美留学;参加维新变法;拥护辛亥革命。
(2)主张及评价:
主张:用西方先进文明改造旧中国;引进外国先进制造设备,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全面认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肯定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强调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重要性。
评价:这些主张表现出容闳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进步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局限性。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说明:根据材料“1860年,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可得出,见证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1863年,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可得出,参与洋务企业的筹建;根据材料“1872年,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可得出,促成幼童赴美留学;根据材料“1898年,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可得出,参加维新变法;根据材料“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可得出,拥护辛亥革命。
(2)主张:根据材料“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用西方先进文明改造旧中国;根据材料“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引进外国先进制造设备,奠定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材料“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全面认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肯定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强调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重要性。
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容闳的基本主张进行简要评价。如:这些主张表现出容闳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进步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局限性。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重要历史人物,解答本题需根据容闳的基本主张和贡献进行分析。
20.【答案】示例1:
近代以来,英国以社会福利促进社会控制。
济贫方面,发挥市镇作用,引导贫民发展生产技能,自食其力,促进对少年儿童的教化,消弭未来社会风险;养老方面,将养老金获得与主流价值观挂钩,推进年金类团体保险,个人利益与社会秩序共生;疾病津贴、失业津贴申领与个人责任相联系,努力减轻社会惰性。
总之,英国将社会保障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以和平、柔性力量实现社会控制。
示例2:
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两者之间相互推动。
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问题涌现。与此同时,市镇自治功能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保险等新的金融方式推进,社会福利的内容、方式得以不断完善。
英国以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发生革命,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英国的社会福利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和推动力量。
示例3:
英国社会福利努力兼顾效率和公平。
近代以来,各种社会问题涌现,矛盾尖锐。英国政府取代教会、庄园、行会承担社会保障责任,二战后工党政府建设福利国家,保障了民生。
英国社会福利与效率提升挂钩。习艺所、初等教育都强调培养生产技能;二战后注重发挥保险作用,利用市场力量;个人责任也成为疾病和失业救济金领取的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总之,英国社会福利的建设制度化、市场化并举。
【知识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设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然后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英国颁布济贫法,引导贫民发展生产技能,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体现了英国通过济贫制度加强了社会控制,在二战后伴随着英国福利国家的构建,强调对领导者的工作态度、个人责任等成为享受福利的重要指标,可见英国通过福利制度对社会进行控制。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概括可知英国以社会福利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可进行论述如下:济贫方面,发挥市镇作用,引导贫民发展生产技能,自食其力,促进对少年儿童的教化,消弭未来社会风险;养老方面,将养老金获得与主流价值观挂钩,推进年金类团体保险,个人利益与社会秩序共生;疾病津贴、失业津贴申领与个人责任相联系,努力减轻社会惰性。总之,英国将社会保障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以和平、柔性力量实现社会控制。
在论点概括上也可以通过英国社会发展推动了福利制度构建,福利构建推动了英国社会发展,在福利构建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角度去概括论点。可概括论点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可进行论述如下: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问题涌现。与此同时,市镇自治功能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保险等新的金融方式推进,社会福利的内容、方式得以不断完善。英国以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发生革命,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总之,英国的社会福利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和推动力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