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理综生物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理综生物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06 17:30: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理综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F2遗传因子组成类型的比为1:2:1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杂合子形成1:1的两种配子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所以杂合子的等位基因分离会形成1:1的两种配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2019·全国Ⅲ卷)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亲本基因型均为Bb,产生配子的比例B占1/2,b占1/2,子一代群体中BB、Bb、bb各占1/4、1/2、1/4,因该动物共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产生后代1 000只,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250。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0。
故答案为:A
【分析】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亲本基因型均为Bb,产生配子的比例B占1/2,b占1/2,子一代群体中BB占1/2×1/2=1/4、Bb占1/2×1/2×2=1/2、bb占1/2×1/2=1/4,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子一代受精卵个数理论上是1000,即BB有1/4×1000=250、Bb有1/2×1000=500、bb有1/4×1000=250。因为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所以子一代存活个体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0。
3.(2016高一下·鹿邑月考)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答案】C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
【解析】【解答】解: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不同,A错误;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不同,B错误;
C、两者后期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C正确;
D、两者末期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错误.
故选:C.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4.科学研究发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自身蛋白质的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大肠杆菌提供酶和能量
C.噬菌体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需内质网进行加工
D.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会侵入大肠杆菌影响细菌代谢
【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没有其他遗传物质,不需要说主要,A错误;
B、噬菌体无细胞结构,所以噬菌体蛋白质合成需要大肠杆菌提供酶和能量,B正确;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所以噬菌体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需要内质网进行加工,C错误;
D、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会侵入大肠杆菌,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只有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并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脱氧核苷酸、氨基酸)来合成身身的组成成分( DNA和蛋白质)。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所以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如图表示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需要能量和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B.真核细胞中此过程发生的唯一场所是细胞核
C.b链中(A+G)/(T+C)的值一定与c链中的相同
D.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
【答案】D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可判断图中过程为DNA复制。
A、DNA分子中没有碱基尿嘧啶,所以该过程不需要尿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
B、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以发生此过程,B错误;
C、结合题图可知,b链与a链互补,c链与d链互补,而a链与d链是互补的,可判断b链与c链是互补的,故b链中(A+G)/(T+C)的值不一定与c链中的相同,C错误;
D、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方式,a、d链会分到两个DNA分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DNA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方式。
2、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3)能量;(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分为三个阶段:(1)解旋,提供模板母链;(2)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合成互补子链;(3)母链和子链盘绕,形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即解旋→合成子链→母、子链组成双螺旋。
6.四倍体马铃薯(4N=48)是由二倍体马铃薯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且一般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四倍体产生的马铃薯通常比二倍体产生的马铃薯体积大
B.四倍体和二倍体马铃薯的一个染色体组都含12条染色体
C.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都能够正常产生生殖细胞
D.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杂交后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D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A、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植株常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较大,所以四倍体产生的马铃薯通常比二倍体产生的马铃薯体积大,A正确;
B、题干信息指出四倍体马铃薯(4N=48),其中4表示四个染色体组,共48条染色体,所以每个染色体组是12条。由于四倍体马铃薯是由二倍体马铃薯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所以四倍体和二倍体马铃薯的一个染色体组都含12条染色体,B正确;
C、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细胞内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能够正常联会,所以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都能够正常产生生殖细胞,C正确;
D、四倍体马铃薯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2个染色体组,二倍体马铃薯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1个染色体组;杂交后代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联会紊乱,很难形成正常配子,所以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杂交产生的后代高度不育,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作二倍体。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2、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也存在结实率低,晚熟等缺点。
二、综合题
7.某研究小组探究某种闭花且自花受粉的高等植物花色的遗传,他们用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用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粉红花为181株,白花为31株;若用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粉红花为201株,白花为99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花色的遗传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   定律,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2)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F1红花的基因型应为   ,F2中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3)F2的红花植株在自然状态下所结种子长成的F3植株的花色表现及比例是   。
【答案】(1)2;基因自由组合;因为无论是F1自交还是测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都符合9:3:3:1和1:1:1:1
(2)AaBb;A_bb、aaB_(或AAbb、Aabb、aaBB、aaBb)
(3)红花:粉红花:白花=25:10:1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F1自交,F2中红花为272株,粉红花为181株,白花为31株,比例近似9:6:1,该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若用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相当于F1的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粉红花为201株,白花为99株,比例近似1:2:1,该分离比是1:1:1:1的变形。综上所述,可判断该植物花色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因为无论是F1自交还是测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都符合9:3:3:1和1:1:1:1 。
故答案为:2;基因自由组合;因为无论是F1自交还是测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都符合9:3:3:1和1:1:1:1。
(2)根据题(1)中分析可知,F1自交产生的F2中红花为:粉红花为:白花比例近似于9:6:1,该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由此可确定F1红花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A_B_表现为红花,A_bb和aaB_为粉红花,aabb为白花,所以F2中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Aabb、aaBB、aaBb)。
故答案为:AaBb;A_bb、aaB_(AAbb、Aabb、aaBB、aaBb)。
(3)F2红花基因型为A_B_,其中1/9AABB、2/9AaBB、2/9AABb、4/9AaBb,F2的红花植株自交得F3,F3中红花植株A_B_:1/9+2/9×3/4+2/9×3/4+4/9×9/16=25/36,白花植株aabb:4/9×1/16=1/36,粉红花植株:1-25/36-1/36=10/36,所以F3植株的花色表现及比例是红花:粉红花:白花=25:10:1。
故答案为:红花:粉红花:白花=25:10:1。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某植物(2n)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其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研究人员将两株红花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代的雌雄个体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均为3:1。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植物花色是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控制的,则显性性状为   ,F1雌雄个体中都出现相同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   ,F1代雌性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2)若该植物的花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D,d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的,当个体中存在显性基因B或D时,花色就表现为红色,其余情况花色为白色。据此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组合,组合一是:BbXdXd×BbXdY,组合二是:   。若为组合一,将F1代中红花植株进行自由交配,则F2代雄性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若为组合二,则F1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共   种。
【答案】(1)红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别无关;1/3
(2)bbXDXd×BbXdY;红花:白花=8:1;6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若该植物的花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题干信息中指出两株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1,F1中红花:白花=3:1,由此可判断红花为显性性状。由于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别无关,所以F1雌雄个体中都出现相同性状分离比。F1代雌性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3。
故答案为:红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别无关;1/3。
(2)若该植物的花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D、d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的,当个体中存在显性基因B或D时,花色就表现为红色,其余情况花色为白色,由于子代性状分离比是3:1,亲本中雌、雄各产生两种配子,所以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BbXdXd×BbXdY或bbXDXd×BbXdY。若为组合一:BbXdXd×BbXdY→F1红花雌性:1/3BBXdXd、2/3BbXdXd;红花雄性:1/3BBXdY、2/3BbXdY,F1自由交配用配子法分析,由于后一对基因重合可以不分析:F1中雌配子比例B占2/3,b占1/3,雄配子比例为B占2/3,b占1/3,则F2中雄性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花:白花=(2/3×2/3+2×2/3×1/3):(1/3×1/3)=8:1。若为组合二bbXDXd×BbXdY,可一对、一对基因分析:bb×Bb→子代2种基因型:bb、Bb;XDXd×XdY→子代4种基因型:XDXd、XdXd、XDY、XdY,则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包括bbXDXd、bbXDY、BbXdXd、BbXdY、BbXDXd、BbXDY。
故答案为:bbXDXd×BbXdY;红花:白花=8:1;6。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表现出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9.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   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   中。
(2)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   ,   和   等。
(3)泡菜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下列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标准管的制备:用不同浓度的   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   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   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   的试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答案】(1)无氧呼吸(厌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2)腌制的时间;温度;食盐的用量
(3)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不同泡制天数;样品管;相近(相同)
【知识点】泡菜的制作;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解析】【解答】(1)发酵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所以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厌氧呼吸)。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
故答案为:无氧呼吸(厌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2)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等。
故答案为:腌制的时间;温度;食盐的用量。
(3)①标准管的制备:用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 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样品管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相近(相同)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故答案为: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不同泡制天数;样品管;相近(相同)。
【分析】1、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来自蔬菜表面。
2、泡菜制作原理: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乳酸发酵,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3、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腌制时间、腌制温度和食盐用量有关。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使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d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4、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1)方法:比色法。 (2)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步骤: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观察样品颜色的变化,并与标准显色液比较,找出标准液最相近的颜色,记录对应的亚硝酸钠含量,计算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10.某研究小组以紫葡萄为原料制作葡萄酒得基本流程和装置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在葡萄浆装瓶前,需将发酵瓶清洗干净,并用   进行消毒。制作酵母悬液时,在干酵母中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待酵母悬液中出现   即可。
(2)装瓶开始的一段时间,发酵瓶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是   。发酵过程中,发酵瓶中酒精的含量变化是   。
(3)下列关于装置中有水弯管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
A.隔绝气体出入 B.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
C.减少杂菌污染 D.有利于发酵瓶内形成缺氧环境
(4)实验中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____。
A.发酵瓶中pH开始下降 B.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
C.发酵瓶中酒精浓度达到30% D.发酵瓶中酵母菌数量急剧减少
(5)欲利用葡萄酒制作果酒,发酵瓶中应加入的菌种是   ,该菌种在   条件下能将乙醇转化为醋酸。
【答案】(1)70%酒精;气泡
(2)减少;增加
(3)A
(4)B
(5)醋酸菌/醋酸杆菌;有氧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1)在葡萄浆装瓶前,要对发酵瓶清洗需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由于一开始选用的是干酵母,干酵母处于休眠状态,在干酵母中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就是为了让酵母活化,待酵母悬液中出现气泡,说明酵母菌不在处于休眠状态。
故答案为:70%酒精;气泡。
(2)装瓶后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瓶内氧气,导致发酵瓶中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使发酵瓶中酒精的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减少;增加。
(3)果酒发酵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该装置弯管中的水可以阻止空气进入,减少杂菌污染,创造了缺氧环境,也可以将产生的CO2排出,使得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发酵完毕也就是酵母菌不再进行无氧呼吸,而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 实验中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欲利用葡萄酒制作果醋,需要产生醋酸,所以发酵瓶中应加入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杆菌),醋酸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
故答案为:醋酸菌(醋酸杆菌);有氧。
【分析】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适宜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2、果醋制作菌种是醋酸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原理如下:
(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2)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11.某种物质S(一种含有C、H、N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细菌能降解S。研究人员按照下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S的细菌菌株。实验过程中需要甲、乙两种培养基,甲的组分为无机盐、水和S,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Y。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   的方法进行灭菌。乙培养基中的Y物质是   。甲、乙培养基均属于   培养基。
(2)在步骤⑤的筛选过程中,发现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S的降解量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1点即可)。
(3)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种培养基所含有的组分虽然不同,但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4类营养物质,即   。
(4)若要测定淤泥中能降解S的细菌细胞数,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
【答案】(1)高压蒸汽灭菌;琼脂;选择
(2)S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
(3)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4)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或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1)培养基、无菌水等常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以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需要用固体培养基,所以乙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通过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要通过培养基分离和筛选出高效降解S的菌株, 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Y,其中S物质是作为菌株的能源物质,所以Y物质应该是固体培养基的凝固剂琼脂。由于甲、乙培养基中都是以S作为能源物质,而S只有某些菌才能降解,所以甲、乙培养基均属于选择培养基。
故答案为:高压蒸汽灭菌;琼脂;选择。
(2)发现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S的降解量反而下降, 其原因可能是:S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 。
故答案为:S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
(3)培养基的基本营养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所以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种培养基所含有的组分虽然不同,但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4类营养物质,即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故答案为: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4)图中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降解S的细菌细胞数,实验的主要步骤是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或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故答案为: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或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分析】1、培养基指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发育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区别是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了凝固剂琼脂。
2、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和保藏菌种。液体培养基可用于细菌的选择培养,扩大培养,富聚培养,目的是增加目的菌的数量。
3、稀释涂布平板法:用移液管(工具)和无菌水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用涂布器(工具)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均匀地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理综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F2遗传因子组成类型的比为1:2:1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杂合子形成1:1的两种配子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2019·全国Ⅲ卷)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
3.(2016高一下·鹿邑月考)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4.科学研究发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自身蛋白质的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大肠杆菌提供酶和能量
C.噬菌体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需内质网进行加工
D.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会侵入大肠杆菌影响细菌代谢
5.如图表示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需要能量和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B.真核细胞中此过程发生的唯一场所是细胞核
C.b链中(A+G)/(T+C)的值一定与c链中的相同
D.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
6.四倍体马铃薯(4N=48)是由二倍体马铃薯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且一般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四倍体产生的马铃薯通常比二倍体产生的马铃薯体积大
B.四倍体和二倍体马铃薯的一个染色体组都含12条染色体
C.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都能够正常产生生殖细胞
D.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杂交后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二、综合题
7.某研究小组探究某种闭花且自花受粉的高等植物花色的遗传,他们用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用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粉红花为181株,白花为31株;若用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粉红花为201株,白花为99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花色的遗传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   定律,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2)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F1红花的基因型应为   ,F2中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3)F2的红花植株在自然状态下所结种子长成的F3植株的花色表现及比例是   。
8.某植物(2n)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其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研究人员将两株红花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代的雌雄个体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均为3:1。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植物花色是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控制的,则显性性状为   ,F1雌雄个体中都出现相同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   ,F1代雌性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2)若该植物的花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D,d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的,当个体中存在显性基因B或D时,花色就表现为红色,其余情况花色为白色。据此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组合,组合一是:BbXdXd×BbXdY,组合二是:   。若为组合一,将F1代中红花植株进行自由交配,则F2代雄性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若为组合二,则F1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共   种。
9.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   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   中。
(2)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   ,   和   等。
(3)泡菜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下列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标准管的制备:用不同浓度的   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   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   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   的试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10.某研究小组以紫葡萄为原料制作葡萄酒得基本流程和装置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在葡萄浆装瓶前,需将发酵瓶清洗干净,并用   进行消毒。制作酵母悬液时,在干酵母中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待酵母悬液中出现   即可。
(2)装瓶开始的一段时间,发酵瓶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是   。发酵过程中,发酵瓶中酒精的含量变化是   。
(3)下列关于装置中有水弯管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
A.隔绝气体出入 B.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
C.减少杂菌污染 D.有利于发酵瓶内形成缺氧环境
(4)实验中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____。
A.发酵瓶中pH开始下降 B.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
C.发酵瓶中酒精浓度达到30% D.发酵瓶中酵母菌数量急剧减少
(5)欲利用葡萄酒制作果酒,发酵瓶中应加入的菌种是   ,该菌种在   条件下能将乙醇转化为醋酸。
11.某种物质S(一种含有C、H、N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细菌能降解S。研究人员按照下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S的细菌菌株。实验过程中需要甲、乙两种培养基,甲的组分为无机盐、水和S,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Y。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   的方法进行灭菌。乙培养基中的Y物质是   。甲、乙培养基均属于   培养基。
(2)在步骤⑤的筛选过程中,发现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S的降解量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1点即可)。
(3)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种培养基所含有的组分虽然不同,但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4类营养物质,即   。
(4)若要测定淤泥中能降解S的细菌细胞数,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所以杂合子的等位基因分离会形成1:1的两种配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亲本基因型均为Bb,产生配子的比例B占1/2,b占1/2,子一代群体中BB、Bb、bb各占1/4、1/2、1/4,因该动物共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产生后代1 000只,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250。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0。
故答案为:A
【分析】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亲本基因型均为Bb,产生配子的比例B占1/2,b占1/2,子一代群体中BB占1/2×1/2=1/4、Bb占1/2×1/2×2=1/2、bb占1/2×1/2=1/4,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子一代受精卵个数理论上是1000,即BB有1/4×1000=250、Bb有1/2×1000=500、bb有1/4×1000=250。因为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所以子一代存活个体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0。
3.【答案】C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
【解析】【解答】解: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不同,A错误;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不同,B错误;
C、两者后期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C正确;
D、两者末期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错误.
故选:C.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4.【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没有其他遗传物质,不需要说主要,A错误;
B、噬菌体无细胞结构,所以噬菌体蛋白质合成需要大肠杆菌提供酶和能量,B正确;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所以噬菌体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需要内质网进行加工,C错误;
D、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会侵入大肠杆菌,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只有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并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脱氧核苷酸、氨基酸)来合成身身的组成成分( DNA和蛋白质)。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所以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答案】D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可判断图中过程为DNA复制。
A、DNA分子中没有碱基尿嘧啶,所以该过程不需要尿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
B、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以发生此过程,B错误;
C、结合题图可知,b链与a链互补,c链与d链互补,而a链与d链是互补的,可判断b链与c链是互补的,故b链中(A+G)/(T+C)的值不一定与c链中的相同,C错误;
D、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方式,a、d链会分到两个DNA分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DNA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方式。
2、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3)能量;(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分为三个阶段:(1)解旋,提供模板母链;(2)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合成互补子链;(3)母链和子链盘绕,形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即解旋→合成子链→母、子链组成双螺旋。
6.【答案】D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A、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植株常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较大,所以四倍体产生的马铃薯通常比二倍体产生的马铃薯体积大,A正确;
B、题干信息指出四倍体马铃薯(4N=48),其中4表示四个染色体组,共48条染色体,所以每个染色体组是12条。由于四倍体马铃薯是由二倍体马铃薯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所以四倍体和二倍体马铃薯的一个染色体组都含12条染色体,B正确;
C、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细胞内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能够正常联会,所以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都能够正常产生生殖细胞,C正确;
D、四倍体马铃薯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2个染色体组,二倍体马铃薯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1个染色体组;杂交后代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联会紊乱,很难形成正常配子,所以四倍体马铃薯和二倍体马铃薯杂交产生的后代高度不育,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作二倍体。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2、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也存在结实率低,晚熟等缺点。
7.【答案】(1)2;基因自由组合;因为无论是F1自交还是测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都符合9:3:3:1和1:1:1:1
(2)AaBb;A_bb、aaB_(或AAbb、Aabb、aaBB、aaBb)
(3)红花:粉红花:白花=25:10:1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F1自交,F2中红花为272株,粉红花为181株,白花为31株,比例近似9:6:1,该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若用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相当于F1的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粉红花为201株,白花为99株,比例近似1:2:1,该分离比是1:1:1:1的变形。综上所述,可判断该植物花色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因为无论是F1自交还是测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都符合9:3:3:1和1:1:1:1 。
故答案为:2;基因自由组合;因为无论是F1自交还是测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都符合9:3:3:1和1:1:1:1。
(2)根据题(1)中分析可知,F1自交产生的F2中红花为:粉红花为:白花比例近似于9:6:1,该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由此可确定F1红花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A_B_表现为红花,A_bb和aaB_为粉红花,aabb为白花,所以F2中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Aabb、aaBB、aaBb)。
故答案为:AaBb;A_bb、aaB_(AAbb、Aabb、aaBB、aaBb)。
(3)F2红花基因型为A_B_,其中1/9AABB、2/9AaBB、2/9AABb、4/9AaBb,F2的红花植株自交得F3,F3中红花植株A_B_:1/9+2/9×3/4+2/9×3/4+4/9×9/16=25/36,白花植株aabb:4/9×1/16=1/36,粉红花植株:1-25/36-1/36=10/36,所以F3植株的花色表现及比例是红花:粉红花:白花=25:10:1。
故答案为:红花:粉红花:白花=25:10:1。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答案】(1)红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别无关;1/3
(2)bbXDXd×BbXdY;红花:白花=8:1;6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若该植物的花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题干信息中指出两株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1,F1中红花:白花=3:1,由此可判断红花为显性性状。由于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别无关,所以F1雌雄个体中都出现相同性状分离比。F1代雌性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3。
故答案为:红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别无关;1/3。
(2)若该植物的花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D、d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的,当个体中存在显性基因B或D时,花色就表现为红色,其余情况花色为白色,由于子代性状分离比是3:1,亲本中雌、雄各产生两种配子,所以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BbXdXd×BbXdY或bbXDXd×BbXdY。若为组合一:BbXdXd×BbXdY→F1红花雌性:1/3BBXdXd、2/3BbXdXd;红花雄性:1/3BBXdY、2/3BbXdY,F1自由交配用配子法分析,由于后一对基因重合可以不分析:F1中雌配子比例B占2/3,b占1/3,雄配子比例为B占2/3,b占1/3,则F2中雄性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花:白花=(2/3×2/3+2×2/3×1/3):(1/3×1/3)=8:1。若为组合二bbXDXd×BbXdY,可一对、一对基因分析:bb×Bb→子代2种基因型:bb、Bb;XDXd×XdY→子代4种基因型:XDXd、XdXd、XDY、XdY,则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包括bbXDXd、bbXDY、BbXdXd、BbXdY、BbXDXd、BbXDY。
故答案为:bbXDXd×BbXdY;红花:白花=8:1;6。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表现出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9.【答案】(1)无氧呼吸(厌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2)腌制的时间;温度;食盐的用量
(3)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不同泡制天数;样品管;相近(相同)
【知识点】泡菜的制作;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解析】【解答】(1)发酵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所以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厌氧呼吸)。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
故答案为:无氧呼吸(厌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2)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等。
故答案为:腌制的时间;温度;食盐的用量。
(3)①标准管的制备:用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 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样品管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相近(相同)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故答案为: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不同泡制天数;样品管;相近(相同)。
【分析】1、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来自蔬菜表面。
2、泡菜制作原理: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乳酸发酵,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3、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腌制时间、腌制温度和食盐用量有关。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使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d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4、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1)方法:比色法。 (2)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步骤: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观察样品颜色的变化,并与标准显色液比较,找出标准液最相近的颜色,记录对应的亚硝酸钠含量,计算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10.【答案】(1)70%酒精;气泡
(2)减少;增加
(3)A
(4)B
(5)醋酸菌/醋酸杆菌;有氧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1)在葡萄浆装瓶前,要对发酵瓶清洗需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由于一开始选用的是干酵母,干酵母处于休眠状态,在干酵母中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就是为了让酵母活化,待酵母悬液中出现气泡,说明酵母菌不在处于休眠状态。
故答案为:70%酒精;气泡。
(2)装瓶后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瓶内氧气,导致发酵瓶中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使发酵瓶中酒精的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减少;增加。
(3)果酒发酵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该装置弯管中的水可以阻止空气进入,减少杂菌污染,创造了缺氧环境,也可以将产生的CO2排出,使得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发酵完毕也就是酵母菌不再进行无氧呼吸,而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 实验中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欲利用葡萄酒制作果醋,需要产生醋酸,所以发酵瓶中应加入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杆菌),醋酸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
故答案为:醋酸菌(醋酸杆菌);有氧。
【分析】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适宜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2、果醋制作菌种是醋酸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原理如下:
(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2)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11.【答案】(1)高压蒸汽灭菌;琼脂;选择
(2)S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
(3)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4)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或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1)培养基、无菌水等常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以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需要用固体培养基,所以乙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通过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要通过培养基分离和筛选出高效降解S的菌株, 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Y,其中S物质是作为菌株的能源物质,所以Y物质应该是固体培养基的凝固剂琼脂。由于甲、乙培养基中都是以S作为能源物质,而S只有某些菌才能降解,所以甲、乙培养基均属于选择培养基。
故答案为:高压蒸汽灭菌;琼脂;选择。
(2)发现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S的降解量反而下降, 其原因可能是:S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 。
故答案为:S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
(3)培养基的基本营养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所以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种培养基所含有的组分虽然不同,但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4类营养物质,即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故答案为: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4)图中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降解S的细菌细胞数,实验的主要步骤是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或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故答案为: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或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分析】1、培养基指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发育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区别是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了凝固剂琼脂。
2、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和保藏菌种。液体培养基可用于细菌的选择培养,扩大培养,富聚培养,目的是增加目的菌的数量。
3、稀释涂布平板法:用移液管(工具)和无菌水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用涂布器(工具)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均匀地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