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8:2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2.体会苏轼婉约词中的豪放词风。
3.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惜当下,呵护情感,做道德新人
重点与难点:
1.词情感的把握,写作手法和遣词炼句的学习
2.对苏轼婉约词中的豪放词风体会
一.题解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mǎo):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记梦: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以“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二.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他在书法、绘画、文、诗、词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被称为古今文坛第一奇人。他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散文汪洋恣肆,结构谨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可是今天我们学的却是一首饱含愁苦的婉约之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三.创作背景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对苏轼的事业、人生,给予了巨大的激励和帮助。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1075年,苏东坡被贬谪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任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四、文本分析
(1)十年生死两茫茫,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不只是讲词人的心情和感受,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愁绪,相思却不得相见。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2)不思量,自难忘。
译文: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这句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词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
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3)(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译文: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近在咫尺相伴,即使九泉之下有灵,也没有机会倾诉凄凉,这该是多么的孤寂清冷! 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译文: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年近四十却过早衰老了。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尘满面,鬓如霜”这六个字之中了。
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艰辛和心境之凄凉。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
(5)夜来幽梦忽还乡
译文: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
“梦”是“幽梦”,“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6)小轩窗,正梳妆
译文: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
词人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恩爱夫妻平时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情景。
对幸福生活的回忆,反衬了死别后的凄凉。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译文: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四目相视,两心相印,别后的千种哀愁、万种凄凉尽在不言中,“无言”胜过了千言万语,“泪千行”说明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8)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的环境氛围,词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这番痴情着实感天动地。
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五、诗文探究
1.“不思量,自难忘”, “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答案】①不矛盾。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③“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请结合诗人及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②仕途失意的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3.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 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答案】①政治失意。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②屡遭贬谪,身心俱疲。苏轼不断地被外放,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③丧妻之痛。“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也是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无处话凄凉,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这首词的题是“记梦”,词人在梦中梦到了什么 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词人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②这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5.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答案】①(内容)“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②(结构)“忽”字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③(情感)表现了作者梦中还乡的喜悦心情(或表现了作者似喜实悲的心情)。
6.梦中相聚,应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可是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答案】①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但不知道从何说起!②此时语言又是那么得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③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吧。
7.整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情达意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②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③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表现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伤之情。
六、艺术手法: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 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七、小结: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八、情景默写
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不思量,自难忘。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于妻子相见时,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一句话:夜来幽梦忽还乡。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达就算是彼此重逢,但十年改变,妻子相见难认的句子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从梦中醒来,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8.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9.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诗句是“小轩窗,正梳妆”。
10.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11.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借设想亡妻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刻思念,用的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