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 2 . D 3. B 各1 分,句意1分 )
4. ① 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意义,并指出 后 14. 仇 敌所献的谋划不可靠;(1分)良家 子弟不熟悉军事
者易被感知,前者易被忽略。②再指出浅层审美价值 事务,(1分 )只是迎合皇帝的心意。(1 分)
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③接着以六朝 【参考译文】
文论及唐代批评为例,说明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 苻坚 专注于想 要攻取江 东 地区,下 达 诏 令大 举进
意义难以得到统一。 ④最后通过举例、引 用,论证宋代 攻。 阳平 公苻 融 对 苻 坚 进 言说:“鲜卑 、羌族的 虏臣,
“理趣”说带来审 美观念的 发展,深层价值得到认识。 是我们的 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 变化 以 实 现 他们 的心
(每点1分) 愿,他们 所献 的谋划 ,怎么能听 从呢! 良家 少 年 全都
5. ①“理趣”是诗人把握 世界的 方式,是诗歌审 美 价值 的 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 ,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
深层次体现。诗歌创作并非与“理”无关。② 诗歌可以 承之言 ,来迎合陛下 的心 意 罢了。我 担心既 不 能 成就
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 战功,随之还会产 生后患 。”苻 坚 没 有听 从 。 这时前秦
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 诗歌趣味并非 的军队 已 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 人震惊 恐惧 。谢
只在于“吟咏 性 情”,不能 忽略 理性。③宋 诗理趣 化 表 玄入朝,向 谢安询 问应对之策,谢安一 副 平静的样子,
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蕴。这不仅符合诗歌创作的 回答说:“已 经另 有打 算了。”谢安于 是命令 驾车出游
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超越。(每点 2分,任 山间别墅,亲戚朋 友云集,与谢玄 在 别 墅玩 围 棋赌博。
答两点 即可) 谢安的 棋 术一 直 不如 谢 玄,这一 天 谢玄 由 于 内 心 恐
6. D 7.A 惧,致使 两人旗 鼓相 当,谢玄 无 法 取 胜。 谢 安于 是登
8. ① 用孩子 、父亲、母亲等代替名字,突出了人物之间的 山漫游,到晚 上才 回来。桓冲 对 国家的 根 基大 业深以
家庭关系,凸显了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②孩子、父 为忧,派精锐部队 三千人入城支援 京城 。 谢安坚 决 阻
亲、母亲成为一 类人的代表,增强了人 物的典 型性、代 拦他,说:“朝廷 的 处理 办法 已 经决 定,士兵 武 器 都不
表性,使作品更有普遍意义。(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缺乏,应该留在西 藩之地以 作防 备。”桓冲 对 幕府参佐
9.① 全文的主要情节围绕猪婆展开,猪婆 生崽是这个家 叹息道:“谢安有身 居朝廷的气 量,但不 熟 悉带兵 打仗
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经济状况借猪婆得以展 的方法 。 如 今大敌临 头,还尽情 游 玩,高谈 阔 论 不止 ,
现。② 以猪婆对小猪的爱和亲密关系烘托母亲、父亲 只派遣未 经 战 事的年 轻 人 前 去 抵抗,再加 上 数量 不
对孩子的爱,表现 出孩子 沐浴在 父 母之 爱 中的幸 福。 足,力量 弱小 ,天下 的 结局 已经 可 以 知道了 ,我们 将要
③为文章叙写的艰辛故事增 添亮色,使文章语言更加 受外族的统 治了!”谢玄派广 陵相 刘牢之率 领 五千精
幽默风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兵开赴洛涧 ,梁成扼守山 涧 部 署 兵阵 来等待刘 牢之 。
10.B 1 1 . D 12. A 刘牢之 径直向 前渡河 ,攻 击梁成,大败 梁成 。 于是谢
13. (1)朝廷的处理办法已 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 石等各路军队 ,从水路、陆路相 继进 发。 前 秦王苻坚
该留在西藩之地 以作防 备。(“处分”“阙”“宜”各 1 与阳平公苻融登上 寿阳城观 望,只见东晋 军队 布阵 严
分,句意1分) 整,又望 见了八 公山 上 的 草 木,也 以 为都是 东晋 的士
(2)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 兵,回 头 对 苻 融 说:“这 也 是 强 敌 ,怎 么 能 说他 软 弱
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 ,没有 不胜的。(“但”“蹙”“蔑” 呢!”茫然若 失,脸上 开始有 了畏惧 的神色 。 前秦的 军
· l ·
{#{QQABKYaAogCgABJAAABCAwVQCkCQkhACAAgGREAQoEAAiAFABCA=}#}
·语文· 参考答案
队紧逼淝 水而 布阵 ,东晋的 军队 无 法 渡 过 。谢 玄派 使 不能完全放下世事,仍如 屈原一般关怀祖国的命运。
者对 阳 平公苻 融 说:“如 果能 移 动兵 阵 稍 微 后撤 ,让 晋 ②词人钦慕陆游的 文韬武略,认为他当亲草檄书 ,报
朝 的 军 队 得 以 渡 河 ,以 决 胜 负,不 也 是很 好 的 事情 国杀敌,而不应当在归田 中了 此一生。③上阕极写归
吗 ”苻坚 说:“只 是 领 兵 稍 微 后 撤 ,让 他们 渡 河 到 一 田之乐,实际是运用 反衬手法 ,“归田之乐”渲染得越
半,我 们 再 出动 铁 甲 骑 兵 逼迫 攻 杀 ,没 有 不 胜 的。”苻 充分,就越能表现陆放翁不甘退隐、志在报国、至老弗
融 也认 为可 以,于是就 挥 舞战 旗,指挥 兵 众 后 退。 前 渝的 爱国情怀。(每点2分 )
秦军队 一 退 就不可 收 拾。 谢 玄等 率 领 军 队 渡过淝 水 17. (1)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攻 击他们 。 苻 融 骑 马巡 视 军阵 ,想来率 领后 退的 兵 (2)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众,结 果战 马倒地,被 东晋的 士 兵 杀了,前 秦的 军队 就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崩溃 了。 谢 玄等 乘胜追击。前 秦的 军队大败,自相 践 (4)则 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踏而死 的 人,遮 蔽 山 野 ,堵 塞山 川。 逃跑 的 人听 到 刮 (5)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风的声音和鹤的鸣 叫声,都 以 为是东晋的 军队 就 要追 (6)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
来了,昼夜不 敢停歇 ,慌不 择路 ,风餐露宿,冻饿 交 加, 18. D 19. A
死亡的人十 有七 八 。 谢安接到 了驿 站 传递 的 书信,当 20. 示例: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保存完好的三星堆属于古
时他 正与 客人下 围 棋,拿 着信 放到 了床上,毫 无 高兴 蜀文化遗址 ,据测定结 果,它的 年代距今 4000 年 至
的样子,继 续 下 棋 。 客 人问 他 是 什么 事,他 慢 条 斯 理 3200年。
地 回答 说:“小 孩子 们 已 最终 攻 破了 贼寇 。”下 完 棋 以 21. C
后,他 返回 屋里,过 门槛 时,(高兴 得 )竟然 连 屐 齿被折 22. ①交通流量就开始下降 ②相应地调整自己的 速度
断都没有发觉。 ③要让人类向蚂蚁学习(每处2分 ,意思对即可)
15.D 23. 参考立意:①拒绝浪费,从我做起;②拒绝舌尖上的浪
16. ①词人了解陆 游无法忘怀收复中 原、一统江山的理 费;③光盘行动,惜粮惜福 ;④成由勤俭败 由 奢;⑤节
想。“看来毕竟归 田好”中“看来”、常读《离骚》都表明 约粮食,践行光盘。
归田 对于陆游来说可能只是“看似”很好,陆游其实并
· 2 ·
{#{QQABKYaAogCgABJAAABCAwVQCkCQkhACAAgGREAQoEAAiAFABCA=}#}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
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语文
(摘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
材料二: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竞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
材料一:
关”,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
化和“尚理”呢?
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几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
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
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关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
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
断发展,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
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
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
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主的价值来追求。
作的艺术泰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未,张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竞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
成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颜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对声律输藻的追
再选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
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微靡曼论
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战,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一当诗歌进行
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
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关情感活
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对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
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
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疬当作恶性肿寤来攻击。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
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
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关观念的进展。
以,苏轼在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
“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
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
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
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
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且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
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你值却在政
独创性的死胡同。
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顿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
(摘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
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地。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
A.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
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
用处。
矛盾。
.“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么”远比
C.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人
“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
发展。
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
D.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
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
原因。
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
A.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
B.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人诗,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第!页(共8页)
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