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3年7月1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18分)
偷 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①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姍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 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 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 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 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 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 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8. 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6分)
9. 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子奇①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食且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②,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当二公(张巡、许远)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需加句读,请用铅笔把答题卡相应位置涂黑。(3分)
又推诚A待人B无所C疑隐D临E敌应变F出G奇无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合,也称“回合”,旧小说中描写武将交锋一次叫一个回合。这里指双方较量两次。
B. 再拜,有两种意思:一是第二次拜,二是拜两次。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二种意思。
C. 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相同。
D. “其谁之功也?”中“其”的意思,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士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
B. 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卒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决定坚守待援。
C. 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
D.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14.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返照
唐·杜甫
楚王宫①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②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注]这首诗大致是杜甫于大历元年至二年(766—767年)旅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①楚王宫:楚王之宫,相传楚襄王所游之地。②绝塞:极远的边塞地区,这里指夔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宫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诗人用它们来代表夔州。首联两句写景,互文见义,描写了夔州雨后黄昏的景象。
B.颔联点题,斜阳返照江水,好像山壁都翻倒在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浓云遮蔽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
C.诗人年迈穷愁,肺病缠身,只有高枕而卧,身在遥远的边塞,忧愁的时候,他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只好早早闭门。
D.《招魂》出自《楚辞》,据传是为了悼念屈原所作。杜甫将自己比作南方未招之魂,借助典故表达自己深沉的悲慨。
16.《返照》与《登高》都是杜甫在大历初年旅居夔州时所作,两首诗表现的情感也非常相似。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相似的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写出了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的箫声的魅力。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琵琶女在演奏时,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托无限哀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咏物的、写景的、抒情的、记事的。这不仅在当时前无古人,在今天也 ①________。
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 ②________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香菱也不会是那个学诗到走火入魔的可爱香菱,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 ③________。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在山间高声呼喊“啊——”,没过多久就听到了自己的回声。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在我们故乡,每到年关,家家都会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春联、爆竹、腊肉……谁家的年货丰富,似乎就预示着谁家来年要走鸿运,发大财。
D.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胡须。——这就是我从前初到隅庄,老水牛爷爷给我的印象。
2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毛泽东“学梁山泊好汉”一语,虽说自青年时,①,在实践中,悟出的道理越来越深,包含的意义也有所拓展,其中就有学习梁山泊聚义时的平等精神在内。毛泽东认为《水浒传》是有“民主性精华”的古典文学作品,它的故事情节“有着民主含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民主要求。毛泽东的这种评价,实际上把《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对于 ②,毛泽东在实践中将其升华,转换成发动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率领革命队伍上井冈山后,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它与“劫富济贫”这种水浒英雄行为相比有共同性:都是追求平等,都是对付超经济剥削,对付“不义之财”,对付封建地主阶级。但在更深层次上,③ 。毛泽东自己解说过这种不同:“劫富济贫”只重视分配关系的改变,“打土豪,分田地”则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有一个“分田地”跟在后面,就与宋江等人不同了,我们将田地分配给大多数农民,让他们发展生产,以作持久之计。我们从根本上代表并且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也为根据地的存在打下了经济基础。这一点,宋江等人是做不到的。
21.下列句子中的“对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对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烦您给对付二条好烟。 B.这件衣服还能对付着穿一年。
C.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 D.他俩一向不对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内圣外王”是传统儒家的基本主张,也是历代儒者的不懈追求。《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追求事功、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勇担使命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以“力行”为主题,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7月月考参考答案:
1.B
A项,“‘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分析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
C项,“‘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
D项,“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三“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2. A 【2题详解】A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3. D 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故选D。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 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错误,由“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可知,周娟并没有否认自己是在“偷砖”。
C.“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错,由原文“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可知,从泥泞街上搬回家的砖确实脏,有味儿是真实存在的,“喻指”之说是过度解读。
D.“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错,“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两个儿子不情愿,是因为母亲郑娟没有放话。
7. 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错,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主要是说天气骤然变暖,造成街道泥泞,推动下文情节的展开。故选C
8. (1)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但她看到别人家偷砖,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希望偷砖一事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2)周秉坤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后来起了疑心,开始生气。
9. (1)生活的真实:周秉昆一家生活在A市的光字片,那里生活条件很差,春天的一场降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造成了人们的出行困难。小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当时生活的现状,当时的中国很贫穷。(2)人性的真实:很多人将市政府特批的一批垫在泥泞处砖搬回了家,据为己有。反映出恶劣生活条件之下,人们本能的自私的心理就暴露出来,把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做法。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由“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可知,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都是新砖”看到别人家偷砖,郑娟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非常纠结又拧巴,希望自己“偷砖”的行为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由“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可知,周秉坤回到家时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现在泥泞还没干”周秉坤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他从妻子的话中听出了言外之意,起了疑心,开始生气。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体到“偷砖”这一情节:周秉昆一家生活在A市的光字片。那里生活条件很差,春天的一场降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造成了人们的出行困难。为此,市政府特批了一批砖垫在泥泞处,方便人们出行,改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却将这些砖搬回了家,据为己有。周秉昆的妻子郑娟也动了心思,她带着儿子也把砖搬回了家……
一是生活的真实:“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当时的中国很贫穷,光字片生活条件很差,小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当时生活的现状。
二是人性的真实:“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可见,生活条件恶劣,人们本能的自私的心理就暴露出来,把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做法。
10. BDF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巡又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善于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推诚”作“待人”的状语,中间不断开,在宾语“人”后断句,在B处涂黑;
“无所”修饰“疑隐”,中间不断开,在“隐”后断句,在D处涂黑;
“临敌应变”“出奇无穷”主语都是张巡,语意完整,各自断开,在“变”后断句,在F处涂黑。
11. 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C.都是指“脸色”。句意: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干枯。
D.“意思相同”错,“其谁之功也?”的“其”,代词,这,句意:这是谁的功劳呢?“其皆出于此乎”的“其”,表揣测语气,大概。句意: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故选D。
12.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C.“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错误,根据“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可知,张巡让将领各自训练自己的士兵,是为了让将领和士兵互相熟悉,“让士兵们各自为战”理解错误。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且”,况且,而且;“羸”,羸弱,身体瘦弱;“走”,撤退,逃跑;“恤”,救济,帮助;“密迩”,附近,近旁。
②“穷”,处境窘迫;“将”,率领;“余”,残兵;“虽”,即使。
14.困难:①缺乏粮食(或士兵饥饿赢弱)无法战斗:②兵力消耗(不足),又没有援兵。
参考译文:
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军队奔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求救,张巡从宁陵带兵进入睢阳。张巡自己有军队三千人,跟许远的军队合共六千八百人。叛军全部人马逼近睢阳城,张巡督促激励将士,日夜苦战,有时一天交战达二十次;总共激战十六天,擒获叛军将领六十多人,杀死对方士兵二万多,睢阳士气大涨。
尹子奇又征兵几万,攻打睢阳。睢阳城粮食将尽。将士每人每天分米一合,用茶纸、树皮夹杂在一起作为食物。士兵也消耗至一千六百人,都因饥饿不能战斗。有人建议放弃守城往东撤退,张巡、许远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如果放弃睢阳撤离,叛军一定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就无法守住江、淮了。况且我们的士兵饥饿病弱,逃跑(撤退)一定不能到达目的地。古代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尚且相互相救援帮助,何况睢阳附近的众位将帅呢!还不如坚守睢阳来等待援兵。”
癸丑(初九)这一天,叛军登上城头,将士们因为病弱,不能再战。张巡向西拜了两拜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没有守住睢阳城,生时既然不能报答陛下的恩德,死后应当变为恶鬼来杀死叛贼!”随后睢阳城被叛军攻陷,张巡与许远都被俘。尹子奇问张巡说:“听说将军你每当作战时眼角都要睁裂,牙齿都要咬碎,这是为什么?”张巡说:“我是坚决想要吞掉你们这伙叛逆的反贼,只是力量不够罢了。”尹子奇就用刀撬开张巡的口探视,发现所剩下的不过三四颗牙齿。尹子奇十分欣赏张巡的忠义,不想杀掉他。他的部下却说:“张巡是忠义守节的人,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用。况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的性命,将成为后患。”于是尹子奇就把张巡斩杀。张巡将死时,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
张巡练兵不按照古人的兵法作战布阵,而是命令部下的将领各自按照自己的战略教习战法。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张巡说:“现在是与反叛的胡人作战,他们忽散忽合,变化不定,有时在数步之内,军势都不同。所以需要将领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面对时机应对突发的事件,如果让他们动不动就要请示大将,那事情就来不及处理了,这样做是不知道作战用兵的变化。所以我让士卒了解将领的心意,将领熟悉士卒的情况,这样将领指挥士卒作战,就如手使用自己的指头一样自如。兵与将都相互熟悉,部队各自为战,不是很好吗!”每当战斗激烈时,有的将士后退下来,张巡就立在阵地上对将士们说:“我绝不离开这里,你们为我返回去继续与贩军决战。”将士听后,没有人敢不返身拼死而战的,最后都能够打退敌人的进攻。张巡又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善于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他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将士都争先拼死效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从而弃城预先逃走呢?如果睢阳不能坚守,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处境窘迫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病废、饥饿羸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这样贤明,考虑已经很精密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国家,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百万名日益增多的敌军,掩护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诗歌鉴赏
15.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身在遥远的边塞,忧愁的时候,他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错,“愁时”和“肺病”相应,应讲作“哀时”,哀伤时世,不能讲作忧愁的时候。
故选C。
16.①漂泊异乡的愁情:《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表现了长期漂泊在万里之外,远离家乡;《返照》以“未招魂”自比,表达了流落南方的深沉悲慨。
②年老多病的感伤:《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与《返照》“衰年肺病唯高枕”,都直接表明自己已是年老多病之身。
③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哀痛:《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悲家国多难,悲百姓之苦;《返照》用“豺虎乱”暗示了当地军阀横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
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
17.情景默写
(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语言文字运用
18.①后无来者 ②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 ③纨绔子弟 第一空,结合“前无古人”可知可填“后无来者”。“后无来者”,指从古到今非常突出;独一无二。
第二空,语境是形容林黛玉的才华,可以用“才思敏捷”或“秀外慧中”或“下笔成文”。“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秀外慧中”,指外表秀丽,内心聪明。“下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第三空,语境指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宝玉会成为一个没学问的富家子弟,可以用“纨绔子弟”。“纨绔子弟”,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19.C 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C。
20.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 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泪眼观花泪易主,泪于春尽花憔悴”“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底蕴,富有感染力。
“却挡不住秋风肆虐”“却经不起秋雨摧残”“却笑不住命运戕害”,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节奏感强。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富有形式美、音韵美、文化美。
语言文字运用(二)
21.C 文中画横线处的“对付”是“处理、办理、应对、收拾”的意思。
A.“对付”是“设法弄到手”的意思。
B.“对付”是“将就、凑合”的意思。
C.“对付”是“处理、办理、应对、收拾”的意思。
D.“对付”是“感情相投、关系融洽”的意思。
22.①却终生实践 ②《水浒传》里的“劫富济贫” ③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23.作文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首先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然后结合任务,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通读材料可知,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力行”。第一句从中国传统思想的角度指出“行”历来受到重视。接着引用《中庸》里的语言来佐证,揭示重行的原因是德以行显。最后具体论述儒家“力行思想”的具体体现——追求事功、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
材料要求谈谈材料给当代青年带来的启示,以“力行”为主题,写作时,可以论述“力行思想”对勇担使命的当代青年的深刻影响;也可以论述当代青年勇担使命,如何“力行”,即“力行”的方法与措施;还可以论述勇担使命的当代青年如何赋予“力行”以新的内容与意义,等等。
从“启示”“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要注意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
立意:
1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2.勇于创新,勇于实践。
3.脚踏实地,勇担使命。
4.身体力行,不负时代。
答案第18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