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2023年九年级适应性考试科学试题卷
1.(2023九下·永康模拟)截止2022年末,中国高铁总里程已达4.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铁铁轨刚出厂时一般为25米,根据需要可把25米长的铁轨焊接起来连成几百米甚至几千米长,然后再铺在路基上。高铁轨道焊接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该反应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称为化合反应。
B.一种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C.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称为置换反应。
D.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解答】由高铁轨道焊接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中单质铝参加,生成单质铁,因此为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C。
2.(2023九下·永康模拟)某兴趣小组前往南溪湾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研。他们研究了样本的显微结构后发现有一组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三组存在明显不同,这组生物是( )
A.小蝌蚪与蘑菇 B.香樟树与葫芦藓
C.桂花树与青菜 D.衣藻与油菜花
【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存在明显不同。一般的动物细胞的细胞结构为: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而植物细胞还会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
【解答】A.小蝌蚪属于动物,蘑菇属于植物。
B.香樟树和葫芦藓都是属于植物。
C.桂花树和青菜都属于植物。
D.衣藻和油菜花属于植物。
故答案为:A。
3.(2023九下·永康模拟)下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解答】A. 水中倒影属于光的反射。
B.人的影子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放大镜把字放大是由于光的折射。
D.笔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
故答案为:A。
4.(2023九下·永康模拟)据国家天文台预测,2023年5月6日将发生月食现象,这次月食中国全过程可见。当天的农历时间约( )
A.农历初一 B.农历初七、初八
C.农历十五、十六 D.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答案】C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时间可长达一个多小时。被称为月食。月食发生的时间是农历的十五、十六。
【解答】月食发生的时间为农历的事物、十六。
故答案为:C。
5.(2023九下·永康模拟)在户外玩耍的时候,小科同学观察到了一只奇特的昆虫,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科终于清楚了它的类别。请你根据以下信息,说出图中昆虫所属的类别(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
【解答】图中昆虫足上无毛,触角有毛,背部有7个斑点。从检索表中可以得出该昆虫为丙。
故答案为:C。
6.(2023九下·永康模拟)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九)在杭州开幕。右图是地球绕日运动模式图,关于开幕式这一天分析合理的是( )
A.杭州当天的黎明朝霞是地球公转导致的
B.杭州当天昼长夜短
C.当天太阳直射杭州
D.当天地球运行到丙位置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运动被称为地球的公转。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 北纬 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南纬 23.5°)。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图中甲表示春分,丁表示夏至,丙表示秋分,乙表示冬至。
【解答】A.黎明朝霞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选项错误。
B.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选项错误。
C.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选项错误。
D.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运动到丙位置,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3九下·永康模拟)你正在参加2023年九年级科学适应性考试,当你听到开考铃声后,便提笔答题,在此反射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该反射活动中,听觉在耳朵形成
B.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完成提笔答题这个动作要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
D.在此反射中脊髓发挥了传导的功能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解答】A.人的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B.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提笔答题这个动作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参与,因此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反射过程中,由于神经中枢位于大脑,脊髓起到了传导神经的功能,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2023九下·永康模拟)如图所示,某同学用注射器疏通篮球的气门芯,把针头插入篮球中,发现注射器活塞自动弹出,飞出一段距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活塞的机械能守恒
B.活塞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篮球的推力
C.该过程中篮球内气体内能增加
D.活塞弹出是因为篮球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答案】D
【知识点】力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内能
【解析】【分析】(1)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量就保持不变,称为机械能守恒。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内能改变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
(4)篮球中的气压大于大气压。
【解答】A.活塞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摩擦,因此存在摩擦力做功,活塞的机械能不守恒。故选项错误。
B.活塞飞行过程中受到了重力和空气阻力,并没有受到篮球的推力。故选项错误。
C.注射器活塞自动弹出,说明篮球内气体对活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故选项错误。
D.活塞弹出是因为篮球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3九下·永康模拟)“宏观—微观—符号”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火箭助推器常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宏观角度:燃烧产物都是化合物
B.微观角度: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
C.符号角度: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4O2N
D.方法分析: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 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
【解答】A. 宏观角度上来看,氮气属于单质,因此选项错误。
B. 微观角度上来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因此选项错误。
C. 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故选项错误。
D.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3九下·永康模拟)下列有关科学观念中“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脉血管中流动的一定是动脉血
B.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一定需要用红墨水染色
C.人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不一定导致巨人症
D.人体完成一系列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血液循环;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1)含氧量高的血呈鲜红色,称为动脉血;含氧量较低的血呈暗红色,称为静脉血。
(2)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染色选用的液体是亚甲基蓝或稀碘液。
(3)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对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分泌异常,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4)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解答】A.肺动脉中流动的属于静脉血,故选项错误。
B.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染色选用的液体是亚甲基蓝或稀碘液。故选项错误。
C.成年阶段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肢端肥大症,故选项正确。
D.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故人体的反射活动都需要反射弧参与。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3九下·永康模拟)学习了生物进化后,小永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害虫体内出现了抗药性,是农药使它发生了定向变异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
D.生物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1)在自然界中,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同时生物都存在差异,同种个体之间并不都是一样的,这种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表现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只是与亲代相似,绝不会与亲代完全相同。这种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做变异。
【解答】A.在干旱时,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因为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树叶,比颈和前肢短些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通过繁殖将这种特征传递给后代。这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现代所看到的长颈鹿,故选项正确。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故选项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故选项错误。
D.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2.(2023九下·永康模拟)2023年3月3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喷出气体对火箭的作用力与火箭对喷出气体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仍然具有惯性
C.以发射架为参照物,运载火箭是运动的
D.火箭上升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
(3)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参照物,相对于这个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它是运动的;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4)火箭的发射过程中,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A.喷出气体对火箭的作用力作用在火箭上,方向向上;火箭对喷出气体的作用力作用在喷出的气体上,方向向下,这两个力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以发射架为参照物,火箭和发射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火箭是运动的,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火箭上升过程中,火箭的燃料燃烧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将部分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不是全部转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23九下·永康模拟)下图是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
C.给丙溶液升高温度,固体一定会溶解
D.甲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绝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从图中可知,甲蒸发了10克水之后变成乙,乙没有析出固体,因此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蒸发10克水后变成丙,丙析出了1克固体,则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丙蒸发10克水形成丁后析出了2.5克溶质,说明10克水最多可以溶解2.5克溶质,因此丁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解答】A.同样蒸发10克水,丙只析出了1克溶质而丁析出了2.5克溶质,因此乙属于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丙和丁都属于饱和溶液,溶液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两烧杯中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错误。
C.虽然绝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此物质由于不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给丙溶液升高温度,固体不一定会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图中可知,甲蒸发了10克水之后变成乙,乙没有析出固体,因此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3九下·永康模拟)交通法规中明确规定,所有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上路驾驶员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小永想制作一款智能头盔,只有戴上头盔并扣上卡扣后,头盔上的信号发射器才能发出信号。当电动车上的信号接收器S1接收到信号,再转动电动车钥匙S2车才能正常启动。下列电路中符合电动车启动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电路的连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连接。
【解答】从题干中可知,只有戴上头盔并扣上卡扣后,头盔上的信号发射器才能发出信号。当电动车上的信号接收器S1接收到信号,再转动电动车钥匙S2车才能正常启动,说明这两个开关是相互干扰的,只有两个开关同时闭合电动机才能启动,因此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2023九下·永康模拟)化学实验中某些有毒气体的泄露会危害身体健康,如图所示是改进后硫与铁反应的装置,避免了刺激性气体的外溢。对该装置同学们的讨论不合理的是( )
A.装置乙的设计具有防倒吸功能
B.装置丙是用来收集乙中排出的液体
C.装置乙中NaOH溶液与SO2反应生成Na2SO4
D.装置甲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通过装置可知,甲为反应装置,铁和硫磺反应会形成硫化亚铁,但是硫磺在加热的情况下会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硫。乙装置可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丙装置可以收集由于乙装置气压改变而流出来的氢氧化钠。
【解答】A.乙装置右长左短,这种设计可以起到一个防倒吸功能。故选项正确。
B.丙装置可以收集由于乙装置气压改变而流出来的氢氧化钠。故选项正确。
C.乙装置是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甲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硫,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形成亚硫酸钠,故选项错误。
D.甲为反应装置,铁和硫磺反应会形成硫化亚铁,硫磺在加热的情况下会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硫,都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6.(2023九下·永康模拟)某学习小组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甲,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地壳运动中的板块 (填“碰撞”或“张裂”)现象。实验中水流模拟的岩浆,主要存在于地幔的顶部,图乙中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答案】张裂;②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组成。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解答】如图甲,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说明两块海绵处于张裂的状态,模拟地壳运动中的板块张裂现象。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从图乙可知,②表示地幔。
故答案为:张裂;②。
17.(2023九下·永康模拟)制作蛋糕胚、全麦面包所用面粉的主要营养素是糖类。如图为糖类进入人体后的部分示意图,糖类最终被消化的场所在 (选填“a”、“b”或“c”)处;消化为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葡萄糖的量将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
【答案】C;下降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消化。营养物质由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脂肪先被胆汁乳化成脂肪微粒,最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的其他物质均可通过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重新回到血液中。
【解答】营养物质的最终消化的场所都是在小肠,在图中C表示小肠。当葡萄糖流经肾小球之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进入肾小囊,因此血液中的葡萄糖量会下降。
故答案为:C;下降。
18.(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同学去某购物广场购物时发现了一部“聪明的电梯”(如图甲),当人走上电梯时电梯的运行速度会变快。他从网络搜索到如图乙所示的简易控制电路,R是压敏电阻,R1是定值电阻。请你分析:
(1)若控制电路通电后,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那么控制电路电源的左端为 极。
(2)当人走上电梯时,压敏电阻的阻值将变 。
【答案】(1)正
(2)小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解析】【分析】(1)电磁铁的磁极方向是根据安培定则来判断,由此可判断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从而推断控制电路电源的正负极。
(2)从乙图可知,当接线柱与1连接时,R1和电动机串联;当接线柱与2连接时,电路中只有电动机。
【解答】(1)由于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流从电磁铁的下端流入,上端流出,因此控制电路电源的左端为正极。
(2)当人走上电梯时电梯的运行速度会变快,说明工作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此时电路与触点2接触,因此当人走上电梯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所以压敏电阻的阻值将变小。
故答案为:(1)正 ;(2)小。
19.(2023九下·永康模拟)某校项目化学习小组围绕杠杆平衡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如图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A点处悬挂四个钩码,B点受到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的拉力F,此时杠杆水平平衡。
(1)若弹簧测力计绕B点转动至沿虚线位置,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测力计示数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若A点处取下两个钩码,弹簧测力计始终保持竖直向上且示数不变,则弹簧测力计悬挂点应怎么移动? (写出移动方向和格数)。
【答案】(1)增大
(2)右移一格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解答】(1)如图将测力计的沿虚线方向拉,拉力的力臂L会变小,依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动力将变大。因此测力计示数增大。
(2)刚开始实验时,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4G×3=F2×2,解得F2=6G,若A点处取下两个钩码,弹簧测力计始终保持竖直向上且示数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2G×3=6G×L2,解得L2=1,因此弹簧测力计悬挂点应右移一格。
故答案为:(1)增大;(2)右移一格。
20.(2023九下·永康模拟)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1)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发生装置 (填字母)。
(2)用D装置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
①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④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
【答案】(1)C
(2)②④①③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
(2)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氧气的方法。
【解答】(1)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由于二氧化锰是固体,双氧水是液体,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因此发生装置可以选C。
(2)D为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当导管口出现均匀的气泡后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使气体进入瓶中,当集气瓶中的水被全部排出后,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备用,这样一瓶氧气就收集完毕,因此顺序为: ②④①③ 。
故答案为:(1)C(2) ②④①③ 。
21.(2023九下·永康模拟)生物3D打印技术使器官再造迎来了新的机遇。
(1)由于生物3D打印的原材料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因此该人工器官可以较好地匹配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解决目前临床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问题,这是因为生物3D打印的原材料细胞核和病患自身细胞核的染色体内有相同的 。
(2)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预想将来有一天能实现从仿生器官到仿生系统的突破。以3D打印神经系统为例,生物3D打印技术应通过打印 作为神经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并对其进行复杂地排列与叠加,才能尽可能还原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
【答案】(1)DNA(遗传物质、基因)
(2)(神经)细胞(神经元)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DNA 分子上一些特定的片段包含着遗传信息,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特征称为基因。
(2)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
【解答】(1)生物3D打印的原材料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说明该物质与患者本身的遗传物质相同,所以可以解决目前临床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问题。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
故答案为:(1)DNA(遗传物质、基因) (2)神经细胞(神经元)。
22.(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按照如图所示电路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9V,R1为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R2标有“30Ω,1A”字样,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15V”。
(1)小永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则出现此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故障原因只出现在R1或R2)
(2)某次实验时记录电压表示数为3V,电流表示数为0.3A,则当电压表示数为6V时,电流表示数应为 A。
【答案】(1)R1短路
(2)0.6
【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依据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定值电阻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可知,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压成正比。
【解答】(1)小永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说明此时电路还是通路,而电压表无示数说明R1可能存在短路现象。
(2)当电压表示数为3V,电流表示数为0.3A,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压成正比,因此当电压表示数为6V时,电流表示数为0.6A。
故答案为:(1)R1短路 (2)0.6A 。
23.(2023九下·永康模拟)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永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装置,小阳提出该装置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阳否定甲装置的理由 。
(2)小康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乙(装置气密性良好)。以下药品组合(图乙中的M和N)中,既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有
A.锌粒和稀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和水
C.盐酸和硝酸钠 D.碳酸钡和稀盐酸
【答案】(1)气体会逸出
(2)A;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解答】(1)如图甲的实验装置,盐酸和石灰石反应产生的气体会逸出装置,因此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A、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在密闭容器反应进行,因此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氢氧化钠固体和水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盐酸和硝酸钠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碳酸钡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有发生化学变化,在密闭容器反应进行,因此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此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有A和D。
故答案为:(1)气体会逸出 (2)A D。
24.(2023九下·永康模拟)药用植物的开发一直是我国研究的热门方向,其中檞蕨是我国传统的骨科中药,俗称补碎骨。
(1)檞蕨生长在阴湿的水沟边、林下或荒地上,其生态结构如下图所示,它属于 (选填“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
(2)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实验室测定的某株檞蕨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a、b、c三点中该株檞蕨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 点。
【答案】(1)孢子植物
(2)C
【知识点】孢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依据能否产生种子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类植物和藻类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花果实种子。
(2)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当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时,植物可以积累有机物。
【解答】(1)从生态结构图可知,该植物有孢子囊,依靠孢子繁殖,因此该植物属于孢子植物。
(2)由图2可以看出,图中的a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并且a点之前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因此a点的有机物没有积累;b点光合作用最强,积累的有机物最快,但不是一昼夜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c点也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并且a一c点光合作用均大于呼吸作用,因此整个阶段都有有机物的累积,所以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c点是该株檞蕨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
故答案为:(1)孢子植物 (2)C。
25.(2023九下·永康模拟)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这包粉末的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成无色溶液,无其他现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②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③取第②步红色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步骤①可以确定粉末中一定没有 。
(2)同学们另取步骤②后的红色溶液并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仍然红色,证明原粉末中还有NaOH。
根据实验③可知,混合物中有氯化钠,X溶液的溶质是 。
【答案】(1)氢氧化钙
(2)硝酸(合理即可)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利用常见离子的鉴别对物质进行分析。碳酸根离子与酸反应会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产生不容易酸的白色沉淀。
【解答】①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成无色溶液,无其他现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时溶液中存在碳酸钠,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钙。
②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变红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氢氧化钠,因为碳酸钠的水溶液也是呈碱性。
取第②步红色溶液,进行实验,由于加入X后,红色液体变为无色,说明溶液变成了中性或者酸性,因此加入的X为某种酸,同时白色固体可能存在氯化钠、硫酸钠,因此不能引入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加入的X为硝酸。
故答案为:(1) 氢氧化钙 (2) 硝酸(合理即可)
26.(2023九下·永康模拟)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时,某同学对课本的实验方案进行反思,并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烧杯甲中装有二氧化碳释放剂(碳酸氢钠溶液);烧杯乙中装有等体积的冷却至常温的沸水。将透明轻质塑料瓶底部打孔,装入等质量、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藻,然后分别浸没至甲、乙烧杯底部,盖上瓶盖,放在阳光下观察。
(1)烧杯乙中,使用冷却至常温的沸水的目的是 。
(2)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塑料瓶上浮,乙中的塑料瓶仍然在底部,原因是 。
(3)与课本中的实验方案相比,你认为哪一方案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除去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与甲烧杯形成对照
(2)甲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水排出,塑料瓶浮力大于重力,上浮。乙中无光合作用
(3)该同学设计的方案,能通过塑料瓶是否上浮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光合作用,比较 方便。或课本实验,方案中碳酸氢钠和金鱼藻密切接触,可能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解答】(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加热煮沸会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塑料瓶上浮,说明甲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将瓶内的水排除,使瓶子的浮力大于重力,乙由于水中没有二氧化碳,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3)该同学设计的方案,能通过塑料瓶是否上浮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光合作用,比较 方便。或课本实验,方案中碳酸氢钠和金鱼藻密切接触,可能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1) 除去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与甲烧杯形成对照 (2) 甲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水排出,塑料瓶浮力大于重力,上浮。乙中无光合作用 (3) 该同学设计的方案,能通过塑料瓶是否上浮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光合作用,比较 方便。或课本实验,方案中碳酸氢钠和金鱼藻密切接触,可能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27.(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同学在学习了摩擦力后,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积的大小
为此他设计了下列实验进行探究,如图所示。
【实验器材】:长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上表面是棉布面,侧面和下表面是面积不同而粗糙程度相同的木板面)、弹簧测力计、长木板等。
【实验过程】:小永同学选择不同的接触面,通过增减砝码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依次水平向右拉动长木板。
【实验数据】:实验测得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 压力 测力计示数
1 下表面与木板面 2.5N 1.2N
2 下表面与木板面 5.0N 2.4N
3 下表面与木板面 7.5N 3.6N
4 侧面与木板面 2.5N 1.2N
5 上表面与木板面 2.5N 1.8N
6 上表面与木板面 5.0N
(1)当小永水平向右拉动长木板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是 。
(2)实验序号 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由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3)由实验1、2、3可知, 。
(4)当用4.5N的力拉动长木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则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为 N。
【答案】(1)水平向右
(2)1、4
(3)当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4)2.5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这两个力被称为平衡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解答】(1)当小永水平向右拉动长木板时,长木板受到木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由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木板的摩檫力是相互作用力,因此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水平向右。
(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需保证压力和粗糙程度相同,因此选用实验序号1和4。
(3)由实验1、2、3可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改变,所以得到结论: 当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
(4)当用4.5N的力拉动长木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由于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为2.5N。
故答案为:(1) 水平向右 (2) 1、4 (3) 当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4)2.5N。
28.(2023九下·永康模拟)《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文中的“石”指石灰石),拓展课上,小康对其展开如下探究:如图甲所示,先利用煤气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煅烧石灰石,然后完成后续操作;最后又补充做了如图乙所示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①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试管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B中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1)能作为石灰石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现象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此时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
(除指示剂外)。
(3)为检验图甲所示实验中的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小康同学取一定量煅烧后产物于试管中,向其中先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答案】(1)②
(2)氯化钙、氢氧化钙
(3)盐酸不够,被氢氧化钙或氧化钙完全反应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解答】(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有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煤气灯的主要成分是CO,燃烧会生成CO2,无法确定是由煅烧石灰石产生,因此只有②可以证明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不会使无色酚酞变红,说明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说明氢氧化钙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轻晃试管之后,氢氧化钙继续溶解了,使溶液继续呈碱性。因此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氯化钙和氢氧化钙。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稀盐酸溶液加入后优先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再与石灰石发生反应,因此当盐酸量比较少时,被氢氧化钙反应完,即使有石灰石也不会有旗袍生产。
故答案为:(1) ② (2) 氯化钙、氢氧化钙 (3) 不合理,盐酸不够,被氢氧化钙或氧化钙完全反应 。
29.(2023九下·永康模拟)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在研究了气体检验专题内容后,认为气体检验的关键是对干扰气体的鉴定,其判断标准是对后续实验是否会产生干扰。于是通过讨论研究小组同学对解决“气体检验”类问题建构了如下思维模型:
【模型应用】同学们为检验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甲烷已完全反应)成分,应用思维模型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方案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该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成分有 ;
(2)实验中小阳同学发现B中黑色CuO变红,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了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中有CO2和CO结论。小莲认为该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3)交流时,小莲提出,只要先从a处通一段时间混合气体,观察现象,再点燃B处酒精灯加热,继续观察现象,就可顺利完成气体产物成分的检验。小莲提出在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其目的是 ;
(4)实验方案中,装置C可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环节。
【答案】(1)H2O
(2)CO和CuO反应也会产生CO2 ,对CO2检验形成干扰
(3)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气体不纯发生爆炸;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4)气体检验、尾气处理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简单的有机物;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二氧化碳会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加热,如果气体不纯可能会发生爆炸。
【解答】(1)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因此说明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成分有水。
(2)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进入C装置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但是由于黑色CuO变红,说明CuO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uO与CO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无法确定原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3)小莲提出在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是由于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加热,如果气体不纯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发生爆炸。同时当还未加热时,氧化铜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当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气体中存在着二氧化碳。
(4)实验方案中,装置C既可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又可以收集未完全反应的一氧化碳,则装置C可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气体检验、尾气处理环节。
故答案为: (1)H2O (2) CO和CuO反应也会产生CO2,对CO2检验形成干扰 (3)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气体不纯发生爆炸;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4) 气体检验、尾气处理 。
30.(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所用电源电压为3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要求:滑动变阻器向B端移动时阻值变大;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小永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最大时开始记录数据,得到小灯泡U﹣I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实验中所用到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选填选项前字母);
A.“5Ω2A” B.“15Ω2A” C.“25Ω2A” D.“30Ω2A”
(3)小永在每次调节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量为△R1,小灯泡的阻值增大量为△R2,则△R1 △R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
(2)0.75;C
(3)大于
【知识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连接方式为“一上一下”。
(2)额定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UI,再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3)依据欧姆定律,可通过电流的变化情况判断出总电阻的变化情况。
【解答】(1)为使滑动变阻器向B端移动时阻值变大,因此导线需连接在左下接线柱。
(2)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依据额定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UI,由图乙可知,当电压为2.5V时,电流为0.3A.。因此额定功率P=2.5V×0.3A=0.75W。由图像亿可知,当灯泡两端电压最小时,变阻器的阻值最大,可知此时U滑=3V-0.5V=2.5V,此时电流为0.1A,因此依据欧姆定律,可得,R=25Ω,所以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25Ω,2A”,C正确。
(3)当滑动变阻器电阻R滑变小时,根据分压原理,变阻器的电压变小,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灯泡两端电压增大;
由图乙知,通过灯的电流也增大,根据P=UI可知,灯的实际功率增大,灯丝温度升高,灯泡电阻R灯变大;
因通过灯的电流即电路中电流变大,说明电路中的总电流变大,故总电阻R变小;
根据R=R滑+R灯可知,只有当R滑的减小量大于R灯的增加量才会让总电阻变小,即ΔR1>ΔR2;
故答案为:(1) (2) 0.75 ; C (3) 大于 。
31.(2023九下·永康模拟)海牛的体型很大,成年约3-4米长,它们平时以海藻为生,除了鲨鱼外海牛很少有天敌。海牛每年生一仔。在哺乳时,雌海牛用一对偶鳍将孩子抱在胸前将上身浮在海面,半躺着喂奶。如果你看到过海牛,会发现海牛的背后,总是跟着一圈一圈的泡泡,这是因为海牛通过憋气和排气来调节自身的浮力,实现上浮和下沉。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1)海牛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
(2)结合本文请写出一条食物链 。
(3)海牛通过憋气能帮助身体悬浮或上浮,下沉时则需要排气。请从下列甲、乙图中选出与海牛实现浮沉原理相同的选项并说明理由 。
【答案】(1)哺乳
(2)海藻→海牛→鲨鱼
(3)甲,海牛排气自身重力几乎不变,改变的排开水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动物依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依据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特征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类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哺乳。
(2)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浮力。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上浮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解答】(1)由题可知,海牛通过喂奶的方式养育小海牛,故属于哺乳动物;
(2)海牛平时以海藻为生,天敌是鲨鱼,故食物链是:海藻→海牛→鲨鱼;
(3)汤圆的沉浮是通过改变体积,从而改变浮力实现沉浮的;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沉浮的海牛通过憋气能帮助身体悬浮或上浮,下沉时则需要排气,故是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沉浮的,与甲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1)哺乳 (2)海藻→海牛→鲨鱼 (3) 甲,海牛排气自身重力几乎不变,改变的排开水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 。
32.(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同学去某酒店发现了如图所示的智能机器人,其质量为80kg、轮子与水平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5×10-4m2。在水平地面上工作时,该机器人匀速直线移动的速度为1m/s,所受阻力是机器人重力的0.05倍。求:(取g=10N/kg)
(1)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时的牵引力;
(3)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30s,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答案】(1)机器人的重力:G=mg=80kg×10N/kg=800N;
在水平地面上工作时,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800N;
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a.
(2)机器人在水平地面受到的阻力f=0.05G=0.05×800N=40N;
机器人匀速直线运动时,机器人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则机器人的牵引力F牵=f=40N;
(3)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P=F牵v=40N×1m/s=40W。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利用G=mg计算出机器人的重力;在水平地面上工作时,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机器人自身的重力大小;利用计算出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根据题意求出机器人在水平地面受到的阻力;机器人匀速直线运动时,机器人的牵引力大小等于受到的阻力大小;
(3)利用P=Fv计算出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33.(2023九下·永康模拟)面粉是制作美食的原材料。在发面团的过程中会生成酸而影响口味,为使食品更美味,可以加碱面处理。碱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Na2CO3),为测定某品牌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金按照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利用碱面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来计算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查阅资料: 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不溶也不反应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若将丁装置放在乙中,则a导管应该与 连接。(选填“b”或“c”)
(2)小金各取3.0克碱面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进行三次实验,三次实验所采集的数据见下表。已知该环境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2.00克/升。请合理选择表中数据并计算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0.1%);
实验次数 碱面样品质量/克 稀盐酸质量/克 二氧化碳体积/毫升
1 3.0 25.0 275
2 3.0 30.0 330
3 3.0 60.0 550
(3)为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下列操作很有必要的是
A.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氮气,排净装置内原有的CO2
B.反应后通一段时间氮气,排净装置内残留的CO2
C.计算气体体积时,减去分液漏斗所加入的稀盐酸溶液的体积
【答案】(1)c
(2)解:由实验2和实验1比较可知,增加稀盐酸5.0克,可使二氧化碳增加55毫升,而实验3所用稀盐酸60.0克,生成二氧化碳550毫升,说明第3次已经完全反应,故应选二氧化碳的体积为550毫升来进行计算,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55升×2.00克/升=1.1克;
设3.0克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x 1.1g
可得x=2.65g
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88.3%
答: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88.3%
(3)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利用碱面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来计算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因此丁装置是用来收集二氧化碳的,因此排出的水的体积等于生成的气体体积。同时根据分析判断第3次完全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求出其质量,再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即可求出质量分数。
【解答】(1)因为生成的气体体积是需要用排出的水的体积来测量的,则a导管应该与c连接,使瓶内气压变大,液体从b管压出进入量筒,故若将丁装置放在乙中,则a导管应该与c连接;
(3)A、装置内原有的CO2气体会被被挤压到集气瓶中,因此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结束后虽然甲装置中有残留的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原来的空气被挤压到集气瓶中,因此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计算气体体积时,减去分液漏斗所加入的稀盐酸溶液的体积,会使测量出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更准确,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 c (2)88.3% (3)C。
34.(2023九下·永康模拟)都市生活使人们对着装的要求逐步提高,因而更安全、更便捷的挂烫机逐步取代了电熨斗而走进人们的生活。如图甲、乙为一种家用挂烫机和其简化电路原理图,其中R1和R2为加热电阻(阻值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扇形旋钮开关可分别旋转至不同触点而实现不同蒸汽量的工作状态,熔断器为防干烧装置,阻值不计。该挂烫机具体工作参数见说明书。
(1)当扇形旋钮开关与 (选填“AB”、“BC”或“CD”)接触时,挂烫机处于小蒸汽状态?
(2)加热电阻R2 的阻值为多少欧?
(3)某次工作过程中,大蒸汽量蒸汽熨烫衬衫5分钟,小蒸汽量蒸汽熨烫羊毛衫10分钟,求此次挂烫机工作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
【答案】(1)BC
(2)由表格可知,大蒸汽的功率等于R1功率加上R2功率,因此可知PR2=1210W-726W=480W。有因为,可得=
(3)某次工作过程中,大蒸汽量蒸汽熨烫衬衫5分钟 ,因此大蒸汽量消耗的电能W大=P大t=1210W×5×60s=363000J 。小蒸汽量消耗的电能W小=P小t=726W×10×60s=435600J
总电能W总=W大+W小=363000J+435600J= 798600J 。
【知识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开关分别接触AB、BC和CD时,电路的状态,结合进行分析即可得到哪种情况下挂烫机处于小蒸汽状态。
(2)利用大蒸汽状态时的功率减去小蒸汽状态时的功率得到电阻R2的功率;利用得到R2的阻值。
(3)挂烫机工作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通过W=Pt得到。
【解答】(1)由图知,当开关与AB接触时,电阻R1和R2并联,电路电阻最小;当开关与BC接触时,仅电阻R1接入电路,电路电阻最大;当开关与CD接触时,电路处于断路状态;由可知在电源电压不变时,电路电阻与功率成反比,故开关接AB时为大蒸汽状态,开关接BC时为小蒸汽状态;开关接CD时为停止状态。
35.(2023九下·永康模拟)1823年德贝莱纳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便根据此原理研制出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上第一个打火机,如图甲所示。德贝莱纳打火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筒中冲出的氢气被点燃。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火焰熄灭,随后氢气停止产生。如果重新打开盖子又能制造氢气,喷出的氢气遇铂燃烧。由于这种打火机大部分是由玻璃制成且参加反应的物质涉及硫酸、锌片等,最后该打火机没有能够普及。
(1)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遇铂在常温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如图丙所示。在该反应中金属铂的作用是 。
(2)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介绍德贝莱纳打火机的使用原理。
【答案】(1)催化剂
(2)①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
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②说清关闭开关锌与硫酸不反应的原理
③说清打开开关锌与硫酸反应的原理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同时能够改变反应的速度,这类物质被称为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2)在打火机中,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解答】(1)从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因此铂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2)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由于内筒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同时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开关关后,锌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筒气压不断变大,使内筒液面下降,最后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
故答案为:(1)催化作用 (2)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由于内筒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同时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开关关后,锌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筒气压不断变大,使内筒液面下降,最后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
1 / 1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2023年九年级适应性考试科学试题卷
1.(2023九下·永康模拟)截止2022年末,中国高铁总里程已达4.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铁铁轨刚出厂时一般为25米,根据需要可把25米长的铁轨焊接起来连成几百米甚至几千米长,然后再铺在路基上。高铁轨道焊接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该反应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2023九下·永康模拟)某兴趣小组前往南溪湾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研。他们研究了样本的显微结构后发现有一组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三组存在明显不同,这组生物是( )
A.小蝌蚪与蘑菇 B.香樟树与葫芦藓
C.桂花树与青菜 D.衣藻与油菜花
3.(2023九下·永康模拟)下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B.
C. D.
4.(2023九下·永康模拟)据国家天文台预测,2023年5月6日将发生月食现象,这次月食中国全过程可见。当天的农历时间约( )
A.农历初一 B.农历初七、初八
C.农历十五、十六 D.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5.(2023九下·永康模拟)在户外玩耍的时候,小科同学观察到了一只奇特的昆虫,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科终于清楚了它的类别。请你根据以下信息,说出图中昆虫所属的类别( )
A.甲 B.乙 C.丙 D.丁
6.(2023九下·永康模拟)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九)在杭州开幕。右图是地球绕日运动模式图,关于开幕式这一天分析合理的是( )
A.杭州当天的黎明朝霞是地球公转导致的
B.杭州当天昼长夜短
C.当天太阳直射杭州
D.当天地球运行到丙位置
7.(2023九下·永康模拟)你正在参加2023年九年级科学适应性考试,当你听到开考铃声后,便提笔答题,在此反射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该反射活动中,听觉在耳朵形成
B.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完成提笔答题这个动作要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
D.在此反射中脊髓发挥了传导的功能
8.(2023九下·永康模拟)如图所示,某同学用注射器疏通篮球的气门芯,把针头插入篮球中,发现注射器活塞自动弹出,飞出一段距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活塞的机械能守恒
B.活塞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篮球的推力
C.该过程中篮球内气体内能增加
D.活塞弹出是因为篮球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9.(2023九下·永康模拟)“宏观—微观—符号”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火箭助推器常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宏观角度:燃烧产物都是化合物
B.微观角度: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
C.符号角度: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4O2N
D.方法分析: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
10.(2023九下·永康模拟)下列有关科学观念中“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脉血管中流动的一定是动脉血
B.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一定需要用红墨水染色
C.人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不一定导致巨人症
D.人体完成一系列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11.(2023九下·永康模拟)学习了生物进化后,小永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害虫体内出现了抗药性,是农药使它发生了定向变异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
D.生物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12.(2023九下·永康模拟)2023年3月3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喷出气体对火箭的作用力与火箭对喷出气体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仍然具有惯性
C.以发射架为参照物,运载火箭是运动的
D.火箭上升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13.(2023九下·永康模拟)下图是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
C.给丙溶液升高温度,固体一定会溶解
D.甲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4.(2023九下·永康模拟)交通法规中明确规定,所有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上路驾驶员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小永想制作一款智能头盔,只有戴上头盔并扣上卡扣后,头盔上的信号发射器才能发出信号。当电动车上的信号接收器S1接收到信号,再转动电动车钥匙S2车才能正常启动。下列电路中符合电动车启动要求的是( )
A. B.
C. D.
15.(2023九下·永康模拟)化学实验中某些有毒气体的泄露会危害身体健康,如图所示是改进后硫与铁反应的装置,避免了刺激性气体的外溢。对该装置同学们的讨论不合理的是( )
A.装置乙的设计具有防倒吸功能
B.装置丙是用来收集乙中排出的液体
C.装置乙中NaOH溶液与SO2反应生成Na2SO4
D.装置甲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6.(2023九下·永康模拟)某学习小组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甲,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地壳运动中的板块 (填“碰撞”或“张裂”)现象。实验中水流模拟的岩浆,主要存在于地幔的顶部,图乙中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17.(2023九下·永康模拟)制作蛋糕胚、全麦面包所用面粉的主要营养素是糖类。如图为糖类进入人体后的部分示意图,糖类最终被消化的场所在 (选填“a”、“b”或“c”)处;消化为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葡萄糖的量将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
18.(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同学去某购物广场购物时发现了一部“聪明的电梯”(如图甲),当人走上电梯时电梯的运行速度会变快。他从网络搜索到如图乙所示的简易控制电路,R是压敏电阻,R1是定值电阻。请你分析:
(1)若控制电路通电后,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那么控制电路电源的左端为 极。
(2)当人走上电梯时,压敏电阻的阻值将变 。
19.(2023九下·永康模拟)某校项目化学习小组围绕杠杆平衡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如图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A点处悬挂四个钩码,B点受到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的拉力F,此时杠杆水平平衡。
(1)若弹簧测力计绕B点转动至沿虚线位置,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测力计示数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若A点处取下两个钩码,弹簧测力计始终保持竖直向上且示数不变,则弹簧测力计悬挂点应怎么移动? (写出移动方向和格数)。
20.(2023九下·永康模拟)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1)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发生装置 (填字母)。
(2)用D装置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
①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④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
21.(2023九下·永康模拟)生物3D打印技术使器官再造迎来了新的机遇。
(1)由于生物3D打印的原材料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因此该人工器官可以较好地匹配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解决目前临床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问题,这是因为生物3D打印的原材料细胞核和病患自身细胞核的染色体内有相同的 。
(2)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预想将来有一天能实现从仿生器官到仿生系统的突破。以3D打印神经系统为例,生物3D打印技术应通过打印 作为神经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并对其进行复杂地排列与叠加,才能尽可能还原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
22.(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按照如图所示电路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9V,R1为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R2标有“30Ω,1A”字样,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15V”。
(1)小永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则出现此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故障原因只出现在R1或R2)
(2)某次实验时记录电压表示数为3V,电流表示数为0.3A,则当电压表示数为6V时,电流表示数应为 A。
23.(2023九下·永康模拟)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永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装置,小阳提出该装置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阳否定甲装置的理由 。
(2)小康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乙(装置气密性良好)。以下药品组合(图乙中的M和N)中,既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有
A.锌粒和稀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和水
C.盐酸和硝酸钠 D.碳酸钡和稀盐酸
24.(2023九下·永康模拟)药用植物的开发一直是我国研究的热门方向,其中檞蕨是我国传统的骨科中药,俗称补碎骨。
(1)檞蕨生长在阴湿的水沟边、林下或荒地上,其生态结构如下图所示,它属于 (选填“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
(2)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实验室测定的某株檞蕨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a、b、c三点中该株檞蕨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 点。
25.(2023九下·永康模拟)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这包粉末的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成无色溶液,无其他现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②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③取第②步红色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步骤①可以确定粉末中一定没有 。
(2)同学们另取步骤②后的红色溶液并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仍然红色,证明原粉末中还有NaOH。
根据实验③可知,混合物中有氯化钠,X溶液的溶质是 。
26.(2023九下·永康模拟)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时,某同学对课本的实验方案进行反思,并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烧杯甲中装有二氧化碳释放剂(碳酸氢钠溶液);烧杯乙中装有等体积的冷却至常温的沸水。将透明轻质塑料瓶底部打孔,装入等质量、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藻,然后分别浸没至甲、乙烧杯底部,盖上瓶盖,放在阳光下观察。
(1)烧杯乙中,使用冷却至常温的沸水的目的是 。
(2)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塑料瓶上浮,乙中的塑料瓶仍然在底部,原因是 。
(3)与课本中的实验方案相比,你认为哪一方案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
27.(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同学在学习了摩擦力后,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积的大小
为此他设计了下列实验进行探究,如图所示。
【实验器材】:长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上表面是棉布面,侧面和下表面是面积不同而粗糙程度相同的木板面)、弹簧测力计、长木板等。
【实验过程】:小永同学选择不同的接触面,通过增减砝码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依次水平向右拉动长木板。
【实验数据】:实验测得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 压力 测力计示数
1 下表面与木板面 2.5N 1.2N
2 下表面与木板面 5.0N 2.4N
3 下表面与木板面 7.5N 3.6N
4 侧面与木板面 2.5N 1.2N
5 上表面与木板面 2.5N 1.8N
6 上表面与木板面 5.0N
(1)当小永水平向右拉动长木板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是 。
(2)实验序号 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由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3)由实验1、2、3可知, 。
(4)当用4.5N的力拉动长木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则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为 N。
28.(2023九下·永康模拟)《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文中的“石”指石灰石),拓展课上,小康对其展开如下探究:如图甲所示,先利用煤气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煅烧石灰石,然后完成后续操作;最后又补充做了如图乙所示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①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试管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B中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1)能作为石灰石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现象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此时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
(除指示剂外)。
(3)为检验图甲所示实验中的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小康同学取一定量煅烧后产物于试管中,向其中先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29.(2023九下·永康模拟)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在研究了气体检验专题内容后,认为气体检验的关键是对干扰气体的鉴定,其判断标准是对后续实验是否会产生干扰。于是通过讨论研究小组同学对解决“气体检验”类问题建构了如下思维模型:
【模型应用】同学们为检验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甲烷已完全反应)成分,应用思维模型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方案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该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成分有 ;
(2)实验中小阳同学发现B中黑色CuO变红,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了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中有CO2和CO结论。小莲认为该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3)交流时,小莲提出,只要先从a处通一段时间混合气体,观察现象,再点燃B处酒精灯加热,继续观察现象,就可顺利完成气体产物成分的检验。小莲提出在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其目的是 ;
(4)实验方案中,装置C可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环节。
30.(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所用电源电压为3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要求:滑动变阻器向B端移动时阻值变大;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小永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最大时开始记录数据,得到小灯泡U﹣I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实验中所用到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选填选项前字母);
A.“5Ω2A” B.“15Ω2A” C.“25Ω2A” D.“30Ω2A”
(3)小永在每次调节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量为△R1,小灯泡的阻值增大量为△R2,则△R1 △R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1.(2023九下·永康模拟)海牛的体型很大,成年约3-4米长,它们平时以海藻为生,除了鲨鱼外海牛很少有天敌。海牛每年生一仔。在哺乳时,雌海牛用一对偶鳍将孩子抱在胸前将上身浮在海面,半躺着喂奶。如果你看到过海牛,会发现海牛的背后,总是跟着一圈一圈的泡泡,这是因为海牛通过憋气和排气来调节自身的浮力,实现上浮和下沉。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1)海牛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
(2)结合本文请写出一条食物链 。
(3)海牛通过憋气能帮助身体悬浮或上浮,下沉时则需要排气。请从下列甲、乙图中选出与海牛实现浮沉原理相同的选项并说明理由 。
32.(2023九下·永康模拟)小永同学去某酒店发现了如图所示的智能机器人,其质量为80kg、轮子与水平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5×10-4m2。在水平地面上工作时,该机器人匀速直线移动的速度为1m/s,所受阻力是机器人重力的0.05倍。求:(取g=10N/kg)
(1)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时的牵引力;
(3)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移动30s,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33.(2023九下·永康模拟)面粉是制作美食的原材料。在发面团的过程中会生成酸而影响口味,为使食品更美味,可以加碱面处理。碱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Na2CO3),为测定某品牌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金按照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利用碱面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来计算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查阅资料: 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不溶也不反应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若将丁装置放在乙中,则a导管应该与 连接。(选填“b”或“c”)
(2)小金各取3.0克碱面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进行三次实验,三次实验所采集的数据见下表。已知该环境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2.00克/升。请合理选择表中数据并计算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0.1%);
实验次数 碱面样品质量/克 稀盐酸质量/克 二氧化碳体积/毫升
1 3.0 25.0 275
2 3.0 30.0 330
3 3.0 60.0 550
(3)为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下列操作很有必要的是
A.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氮气,排净装置内原有的CO2
B.反应后通一段时间氮气,排净装置内残留的CO2
C.计算气体体积时,减去分液漏斗所加入的稀盐酸溶液的体积
34.(2023九下·永康模拟)都市生活使人们对着装的要求逐步提高,因而更安全、更便捷的挂烫机逐步取代了电熨斗而走进人们的生活。如图甲、乙为一种家用挂烫机和其简化电路原理图,其中R1和R2为加热电阻(阻值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扇形旋钮开关可分别旋转至不同触点而实现不同蒸汽量的工作状态,熔断器为防干烧装置,阻值不计。该挂烫机具体工作参数见说明书。
(1)当扇形旋钮开关与 (选填“AB”、“BC”或“CD”)接触时,挂烫机处于小蒸汽状态?
(2)加热电阻R2 的阻值为多少欧?
(3)某次工作过程中,大蒸汽量蒸汽熨烫衬衫5分钟,小蒸汽量蒸汽熨烫羊毛衫10分钟,求此次挂烫机工作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
35.(2023九下·永康模拟)1823年德贝莱纳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便根据此原理研制出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上第一个打火机,如图甲所示。德贝莱纳打火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筒中冲出的氢气被点燃。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火焰熄灭,随后氢气停止产生。如果重新打开盖子又能制造氢气,喷出的氢气遇铂燃烧。由于这种打火机大部分是由玻璃制成且参加反应的物质涉及硫酸、锌片等,最后该打火机没有能够普及。
(1)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遇铂在常温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如图丙所示。在该反应中金属铂的作用是 。
(2)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介绍德贝莱纳打火机的使用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称为化合反应。
B.一种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C.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称为置换反应。
D.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解答】由高铁轨道焊接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中单质铝参加,生成单质铁,因此为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C。
2.【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存在明显不同。一般的动物细胞的细胞结构为: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而植物细胞还会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
【解答】A.小蝌蚪属于动物,蘑菇属于植物。
B.香樟树和葫芦藓都是属于植物。
C.桂花树和青菜都属于植物。
D.衣藻和油菜花属于植物。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解答】A. 水中倒影属于光的反射。
B.人的影子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放大镜把字放大是由于光的折射。
D.笔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时间可长达一个多小时。被称为月食。月食发生的时间是农历的十五、十六。
【解答】月食发生的时间为农历的事物、十六。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
【解答】图中昆虫足上无毛,触角有毛,背部有7个斑点。从检索表中可以得出该昆虫为丙。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运动被称为地球的公转。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 北纬 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南纬 23.5°)。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图中甲表示春分,丁表示夏至,丙表示秋分,乙表示冬至。
【解答】A.黎明朝霞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选项错误。
B.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选项错误。
C.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选项错误。
D.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运动到丙位置,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解答】A.人的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B.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提笔答题这个动作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参与,因此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反射过程中,由于神经中枢位于大脑,脊髓起到了传导神经的功能,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力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内能
【解析】【分析】(1)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量就保持不变,称为机械能守恒。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内能改变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
(4)篮球中的气压大于大气压。
【解答】A.活塞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摩擦,因此存在摩擦力做功,活塞的机械能不守恒。故选项错误。
B.活塞飞行过程中受到了重力和空气阻力,并没有受到篮球的推力。故选项错误。
C.注射器活塞自动弹出,说明篮球内气体对活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故选项错误。
D.活塞弹出是因为篮球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 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
【解答】A. 宏观角度上来看,氮气属于单质,因此选项错误。
B. 微观角度上来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因此选项错误。
C. 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故选项错误。
D.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血液循环;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1)含氧量高的血呈鲜红色,称为动脉血;含氧量较低的血呈暗红色,称为静脉血。
(2)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染色选用的液体是亚甲基蓝或稀碘液。
(3)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对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分泌异常,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4)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解答】A.肺动脉中流动的属于静脉血,故选项错误。
B.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染色选用的液体是亚甲基蓝或稀碘液。故选项错误。
C.成年阶段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肢端肥大症,故选项正确。
D.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故人体的反射活动都需要反射弧参与。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1)在自然界中,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同时生物都存在差异,同种个体之间并不都是一样的,这种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表现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只是与亲代相似,绝不会与亲代完全相同。这种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做变异。
【解答】A.在干旱时,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因为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树叶,比颈和前肢短些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通过繁殖将这种特征传递给后代。这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现代所看到的长颈鹿,故选项正确。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故选项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故选项错误。
D.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2.【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
(3)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参照物,相对于这个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它是运动的;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4)火箭的发射过程中,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A.喷出气体对火箭的作用力作用在火箭上,方向向上;火箭对喷出气体的作用力作用在喷出的气体上,方向向下,这两个力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以发射架为参照物,火箭和发射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火箭是运动的,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火箭上升过程中,火箭的燃料燃烧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将部分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不是全部转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绝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从图中可知,甲蒸发了10克水之后变成乙,乙没有析出固体,因此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蒸发10克水后变成丙,丙析出了1克固体,则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丙蒸发10克水形成丁后析出了2.5克溶质,说明10克水最多可以溶解2.5克溶质,因此丁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解答】A.同样蒸发10克水,丙只析出了1克溶质而丁析出了2.5克溶质,因此乙属于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丙和丁都属于饱和溶液,溶液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两烧杯中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错误。
C.虽然绝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此物质由于不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给丙溶液升高温度,固体不一定会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图中可知,甲蒸发了10克水之后变成乙,乙没有析出固体,因此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A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电路的连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连接。
【解答】从题干中可知,只有戴上头盔并扣上卡扣后,头盔上的信号发射器才能发出信号。当电动车上的信号接收器S1接收到信号,再转动电动车钥匙S2车才能正常启动,说明这两个开关是相互干扰的,只有两个开关同时闭合电动机才能启动,因此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通过装置可知,甲为反应装置,铁和硫磺反应会形成硫化亚铁,但是硫磺在加热的情况下会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硫。乙装置可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丙装置可以收集由于乙装置气压改变而流出来的氢氧化钠。
【解答】A.乙装置右长左短,这种设计可以起到一个防倒吸功能。故选项正确。
B.丙装置可以收集由于乙装置气压改变而流出来的氢氧化钠。故选项正确。
C.乙装置是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甲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硫,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形成亚硫酸钠,故选项错误。
D.甲为反应装置,铁和硫磺反应会形成硫化亚铁,硫磺在加热的情况下会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硫,都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张裂;②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组成。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解答】如图甲,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说明两块海绵处于张裂的状态,模拟地壳运动中的板块张裂现象。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从图乙可知,②表示地幔。
故答案为:张裂;②。
17.【答案】C;下降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消化。营养物质由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脂肪先被胆汁乳化成脂肪微粒,最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的其他物质均可通过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重新回到血液中。
【解答】营养物质的最终消化的场所都是在小肠,在图中C表示小肠。当葡萄糖流经肾小球之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进入肾小囊,因此血液中的葡萄糖量会下降。
故答案为:C;下降。
18.【答案】(1)正
(2)小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解析】【分析】(1)电磁铁的磁极方向是根据安培定则来判断,由此可判断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从而推断控制电路电源的正负极。
(2)从乙图可知,当接线柱与1连接时,R1和电动机串联;当接线柱与2连接时,电路中只有电动机。
【解答】(1)由于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流从电磁铁的下端流入,上端流出,因此控制电路电源的左端为正极。
(2)当人走上电梯时电梯的运行速度会变快,说明工作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此时电路与触点2接触,因此当人走上电梯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所以压敏电阻的阻值将变小。
故答案为:(1)正 ;(2)小。
19.【答案】(1)增大
(2)右移一格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解答】(1)如图将测力计的沿虚线方向拉,拉力的力臂L会变小,依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动力将变大。因此测力计示数增大。
(2)刚开始实验时,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4G×3=F2×2,解得F2=6G,若A点处取下两个钩码,弹簧测力计始终保持竖直向上且示数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2G×3=6G×L2,解得L2=1,因此弹簧测力计悬挂点应右移一格。
故答案为:(1)增大;(2)右移一格。
20.【答案】(1)C
(2)②④①③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
(2)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氧气的方法。
【解答】(1)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由于二氧化锰是固体,双氧水是液体,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因此发生装置可以选C。
(2)D为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当导管口出现均匀的气泡后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使气体进入瓶中,当集气瓶中的水被全部排出后,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备用,这样一瓶氧气就收集完毕,因此顺序为: ②④①③ 。
故答案为:(1)C(2) ②④①③ 。
21.【答案】(1)DNA(遗传物质、基因)
(2)(神经)细胞(神经元)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DNA 分子上一些特定的片段包含着遗传信息,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特征称为基因。
(2)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
【解答】(1)生物3D打印的原材料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说明该物质与患者本身的遗传物质相同,所以可以解决目前临床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问题。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
故答案为:(1)DNA(遗传物质、基因) (2)神经细胞(神经元)。
22.【答案】(1)R1短路
(2)0.6
【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依据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定值电阻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可知,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压成正比。
【解答】(1)小永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说明此时电路还是通路,而电压表无示数说明R1可能存在短路现象。
(2)当电压表示数为3V,电流表示数为0.3A,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压成正比,因此当电压表示数为6V时,电流表示数为0.6A。
故答案为:(1)R1短路 (2)0.6A 。
23.【答案】(1)气体会逸出
(2)A;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解答】(1)如图甲的实验装置,盐酸和石灰石反应产生的气体会逸出装置,因此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A、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在密闭容器反应进行,因此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氢氧化钠固体和水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盐酸和硝酸钠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碳酸钡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有发生化学变化,在密闭容器反应进行,因此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此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有A和D。
故答案为:(1)气体会逸出 (2)A D。
24.【答案】(1)孢子植物
(2)C
【知识点】孢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依据能否产生种子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类植物和藻类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花果实种子。
(2)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当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时,植物可以积累有机物。
【解答】(1)从生态结构图可知,该植物有孢子囊,依靠孢子繁殖,因此该植物属于孢子植物。
(2)由图2可以看出,图中的a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并且a点之前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因此a点的有机物没有积累;b点光合作用最强,积累的有机物最快,但不是一昼夜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c点也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并且a一c点光合作用均大于呼吸作用,因此整个阶段都有有机物的累积,所以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c点是该株檞蕨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
故答案为:(1)孢子植物 (2)C。
25.【答案】(1)氢氧化钙
(2)硝酸(合理即可)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利用常见离子的鉴别对物质进行分析。碳酸根离子与酸反应会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产生不容易酸的白色沉淀。
【解答】①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成无色溶液,无其他现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时溶液中存在碳酸钠,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钙。
②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变红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氢氧化钠,因为碳酸钠的水溶液也是呈碱性。
取第②步红色溶液,进行实验,由于加入X后,红色液体变为无色,说明溶液变成了中性或者酸性,因此加入的X为某种酸,同时白色固体可能存在氯化钠、硫酸钠,因此不能引入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加入的X为硝酸。
故答案为:(1) 氢氧化钙 (2) 硝酸(合理即可)
26.【答案】(1)除去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与甲烧杯形成对照
(2)甲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水排出,塑料瓶浮力大于重力,上浮。乙中无光合作用
(3)该同学设计的方案,能通过塑料瓶是否上浮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光合作用,比较 方便。或课本实验,方案中碳酸氢钠和金鱼藻密切接触,可能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解答】(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加热煮沸会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塑料瓶上浮,说明甲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将瓶内的水排除,使瓶子的浮力大于重力,乙由于水中没有二氧化碳,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3)该同学设计的方案,能通过塑料瓶是否上浮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光合作用,比较 方便。或课本实验,方案中碳酸氢钠和金鱼藻密切接触,可能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1) 除去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与甲烧杯形成对照 (2) 甲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水排出,塑料瓶浮力大于重力,上浮。乙中无光合作用 (3) 该同学设计的方案,能通过塑料瓶是否上浮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光合作用,比较 方便。或课本实验,方案中碳酸氢钠和金鱼藻密切接触,可能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27.【答案】(1)水平向右
(2)1、4
(3)当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4)2.5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这两个力被称为平衡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解答】(1)当小永水平向右拉动长木板时,长木板受到木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由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木板的摩檫力是相互作用力,因此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水平向右。
(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需保证压力和粗糙程度相同,因此选用实验序号1和4。
(3)由实验1、2、3可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改变,所以得到结论: 当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
(4)当用4.5N的力拉动长木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由于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为2.5N。
故答案为:(1) 水平向右 (2) 1、4 (3) 当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4)2.5N。
28.【答案】(1)②
(2)氯化钙、氢氧化钙
(3)盐酸不够,被氢氧化钙或氧化钙完全反应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解答】(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有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煤气灯的主要成分是CO,燃烧会生成CO2,无法确定是由煅烧石灰石产生,因此只有②可以证明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不会使无色酚酞变红,说明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说明氢氧化钙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轻晃试管之后,氢氧化钙继续溶解了,使溶液继续呈碱性。因此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氯化钙和氢氧化钙。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稀盐酸溶液加入后优先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再与石灰石发生反应,因此当盐酸量比较少时,被氢氧化钙反应完,即使有石灰石也不会有旗袍生产。
故答案为:(1) ② (2) 氯化钙、氢氧化钙 (3) 不合理,盐酸不够,被氢氧化钙或氧化钙完全反应 。
29.【答案】(1)H2O
(2)CO和CuO反应也会产生CO2 ,对CO2检验形成干扰
(3)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气体不纯发生爆炸;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4)气体检验、尾气处理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简单的有机物;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二氧化碳会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加热,如果气体不纯可能会发生爆炸。
【解答】(1)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因此说明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成分有水。
(2)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进入C装置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但是由于黑色CuO变红,说明CuO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uO与CO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无法确定原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3)小莲提出在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是由于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加热,如果气体不纯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发生爆炸。同时当还未加热时,氧化铜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当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气体中存在着二氧化碳。
(4)实验方案中,装置C既可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又可以收集未完全反应的一氧化碳,则装置C可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气体检验、尾气处理环节。
故答案为: (1)H2O (2) CO和CuO反应也会产生CO2,对CO2检验形成干扰 (3)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气体不纯发生爆炸;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4) 气体检验、尾气处理 。
30.【答案】(1)
(2)0.75;C
(3)大于
【知识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连接方式为“一上一下”。
(2)额定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UI,再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3)依据欧姆定律,可通过电流的变化情况判断出总电阻的变化情况。
【解答】(1)为使滑动变阻器向B端移动时阻值变大,因此导线需连接在左下接线柱。
(2)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依据额定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UI,由图乙可知,当电压为2.5V时,电流为0.3A.。因此额定功率P=2.5V×0.3A=0.75W。由图像亿可知,当灯泡两端电压最小时,变阻器的阻值最大,可知此时U滑=3V-0.5V=2.5V,此时电流为0.1A,因此依据欧姆定律,可得,R=25Ω,所以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25Ω,2A”,C正确。
(3)当滑动变阻器电阻R滑变小时,根据分压原理,变阻器的电压变小,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灯泡两端电压增大;
由图乙知,通过灯的电流也增大,根据P=UI可知,灯的实际功率增大,灯丝温度升高,灯泡电阻R灯变大;
因通过灯的电流即电路中电流变大,说明电路中的总电流变大,故总电阻R变小;
根据R=R滑+R灯可知,只有当R滑的减小量大于R灯的增加量才会让总电阻变小,即ΔR1>ΔR2;
故答案为:(1) (2) 0.75 ; C (3) 大于 。
31.【答案】(1)哺乳
(2)海藻→海牛→鲨鱼
(3)甲,海牛排气自身重力几乎不变,改变的排开水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动物依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依据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特征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类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哺乳。
(2)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浮力。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上浮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解答】(1)由题可知,海牛通过喂奶的方式养育小海牛,故属于哺乳动物;
(2)海牛平时以海藻为生,天敌是鲨鱼,故食物链是:海藻→海牛→鲨鱼;
(3)汤圆的沉浮是通过改变体积,从而改变浮力实现沉浮的;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沉浮的海牛通过憋气能帮助身体悬浮或上浮,下沉时则需要排气,故是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沉浮的,与甲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1)哺乳 (2)海藻→海牛→鲨鱼 (3) 甲,海牛排气自身重力几乎不变,改变的排开水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 。
32.【答案】(1)机器人的重力:G=mg=80kg×10N/kg=800N;
在水平地面上工作时,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800N;
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a.
(2)机器人在水平地面受到的阻力f=0.05G=0.05×800N=40N;
机器人匀速直线运动时,机器人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则机器人的牵引力F牵=f=40N;
(3)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P=F牵v=40N×1m/s=40W。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利用G=mg计算出机器人的重力;在水平地面上工作时,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机器人自身的重力大小;利用计算出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根据题意求出机器人在水平地面受到的阻力;机器人匀速直线运动时,机器人的牵引力大小等于受到的阻力大小;
(3)利用P=Fv计算出此过程中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33.【答案】(1)c
(2)解:由实验2和实验1比较可知,增加稀盐酸5.0克,可使二氧化碳增加55毫升,而实验3所用稀盐酸60.0克,生成二氧化碳550毫升,说明第3次已经完全反应,故应选二氧化碳的体积为550毫升来进行计算,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55升×2.00克/升=1.1克;
设3.0克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x 1.1g
可得x=2.65g
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88.3%
答: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88.3%
(3)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利用碱面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来计算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因此丁装置是用来收集二氧化碳的,因此排出的水的体积等于生成的气体体积。同时根据分析判断第3次完全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求出其质量,再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即可求出质量分数。
【解答】(1)因为生成的气体体积是需要用排出的水的体积来测量的,则a导管应该与c连接,使瓶内气压变大,液体从b管压出进入量筒,故若将丁装置放在乙中,则a导管应该与c连接;
(3)A、装置内原有的CO2气体会被被挤压到集气瓶中,因此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结束后虽然甲装置中有残留的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原来的空气被挤压到集气瓶中,因此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计算气体体积时,减去分液漏斗所加入的稀盐酸溶液的体积,会使测量出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更准确,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 c (2)88.3% (3)C。
34.【答案】(1)BC
(2)由表格可知,大蒸汽的功率等于R1功率加上R2功率,因此可知PR2=1210W-726W=480W。有因为,可得=
(3)某次工作过程中,大蒸汽量蒸汽熨烫衬衫5分钟 ,因此大蒸汽量消耗的电能W大=P大t=1210W×5×60s=363000J 。小蒸汽量消耗的电能W小=P小t=726W×10×60s=435600J
总电能W总=W大+W小=363000J+435600J= 798600J 。
【知识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开关分别接触AB、BC和CD时,电路的状态,结合进行分析即可得到哪种情况下挂烫机处于小蒸汽状态。
(2)利用大蒸汽状态时的功率减去小蒸汽状态时的功率得到电阻R2的功率;利用得到R2的阻值。
(3)挂烫机工作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通过W=Pt得到。
【解答】(1)由图知,当开关与AB接触时,电阻R1和R2并联,电路电阻最小;当开关与BC接触时,仅电阻R1接入电路,电路电阻最大;当开关与CD接触时,电路处于断路状态;由可知在电源电压不变时,电路电阻与功率成反比,故开关接AB时为大蒸汽状态,开关接BC时为小蒸汽状态;开关接CD时为停止状态。
35.【答案】(1)催化剂
(2)①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
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②说清关闭开关锌与硫酸不反应的原理
③说清打开开关锌与硫酸反应的原理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同时能够改变反应的速度,这类物质被称为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2)在打火机中,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解答】(1)从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因此铂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2)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由于内筒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同时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开关关后,锌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筒气压不断变大,使内筒液面下降,最后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
故答案为:(1)催化作用 (2)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由于内筒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同时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开关关后,锌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筒气压不断变大,使内筒液面下降,最后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