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23: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24 司马光
说理念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目标
说板书设计







说理念
我坚持淡化教师分析,注重课堂生成的设计理念。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阅读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努力做到课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既能落实教学目标,又能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说教材
《司马光》选自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1篇文言文。所以在学习本课既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又要兼顾古文教学的特征。
说教材
这篇小古文围绕“司马光砸瓮”这一核心事件展开,仅仅用了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登”和“跌”两个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而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 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两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司马光遇事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机智。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渗透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学习方法和言简义丰的特点。
说学情
这篇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形象思维占主导,集中注意力时间短,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三年级孩子首次接触文言文,既会产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也会有理解方面的困难。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能注意到词句间的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
3.借助看注释等方法了解文言文的意思,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感受到司马光是个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孩子
4. 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对比中,感受到文言文有“言简义丰”的特点,并能积累其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标对该学段学生和古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将“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到词句间的停顿,读出文言文声断气连的感觉”和借助注释读懂《司马光》的故事”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教学重点。
2.基于学前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预设,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可能在理解文意方面有一定困难。所以,我把“利用多种方法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感受到司马光是个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孩子”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理论依据
结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时候,我主要遵循的是“诵读为本、明意为基、积累为重、学用为根”的古文教学原则,不随意降低标准,也不过分拔高要求。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能让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落地生根,我将会采取情境创设法让孩子整堂课都能沉浸在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中。同时,在课堂的语言传递方面,我会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等
学法:对于文言文中难理解的部分,我会引导孩子尝试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上下文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大胆的猜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四),总结延伸
司马光砸缸
图片导入
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哪个故事?
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理论依据
在第一个学习活动中,老师先利用一张司马光砸缸的图片来引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老师顺水推舟用文言文的方式讲了相同的故事。这样的安排既承接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孩子对文言文这种新文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后,可以补充介绍司马光的基本信息及主要成就,语文强调积累,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只要平时多记多看,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能提高。教师介绍,让同学做上标记,加深学生印象。
理论依据
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字数少,句子短,难理解。
理论依据
通过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文言文的特点,为接下来阅读这篇文言文打下基础,让学生在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后,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是我国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司 跌 皆 弃
持 瓮 迸

diē
jiē

chí
wènɡ
bènɡ
后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初读课文
24 司马光①
群儿戏于庭②,一儿登瓮③,足跌没水中。众皆④弃去,光⑤持石击瓮破之,水迸⑥,儿得活。
注释
————————————————
①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②〔庭〕庭院。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④〔皆〕全,都。
⑤〔光〕指司马光。
⑥〔迸〕涌出。


méi
淹没
没有
理论依据
文言文的字对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指导学生认读不认识的,容易读错的生字,为后边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做了铺垫;同时解释某些字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是“廴”,不是“辶”
第一笔是点,不是横
书写笔顺是撇、撇、捺
指导书写
理论依据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着重指导了难写的,易写错的,并出示了笔画顺序,让学生仿写练习,细致的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完成了教学重点。
文言文的读法跟我们现在读课文是不是一样的呢?
古人读文言文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根据文章的意思来停顿。
研读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理论依据
就像南宋教育家朱熹所说:“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所以老师先范读,让学生在跟读,慢慢地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在借助停顿符号练读的同时,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因为读出停顿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停顿,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借助课本中的图画,看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尝试读懂这个故事。
研读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联想,把一个字变成词语,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
戏:游戏。 庭:庭院。
登:登上。 跌:跌倒。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大家是怎么做的?
离开
众皆弃去
那你能想象一下“众皆弃去”的场面吗?请你用上“大家都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理论依据
通过让学生用“大家都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来造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一个“弃”字就让我们看到了如此混乱的画面,文言文虽然语言简洁,但是表达的意思很丰富。
大家慌乱一片的时候,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光持石击瓮破之
同样是小孩子,可是做法却截然不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
沉着冷静
理论依据
就像南宋教育家朱熹所说:“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所以老师先范读,让学生在跟读,慢慢地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在借助停顿符号练读的同时,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因为读出停顿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停顿,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有一回,司马光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这两句话在文言文里是怎么说的?
群儿戏于庭。
总结延伸
群儿______,一儿____,__________。众______,光____________,____,儿____。
戏于庭
登瓮
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
得活
通过让学生用回忆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背诵课文,趁热打铁,巩固学生记忆,。
理论依据
课后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一听,可以用文言,也可以用我们现在说的语言,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总结延伸
自读课外阅读材料《王戎不取道旁李》,要求:能正确停顿,读通句子,并试说文章大意。
王戎(rónɡ)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总结延伸
人物 相似之处
王戎
司马光 聪慧,善于观察
理论依据
用这篇文言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己的理解,试试说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意思。让大家小组合作完成,使课堂变得更为活跃了。后边的总结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能够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充分消化刚刚学到的知识。
24 司马光
众——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
弃去
持 击 破
说板书
说板书
用板书设计上,尊重学生的生成回答,既展现了文本的主要脉络,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