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6 21:2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教学目标
掌握主要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理解主要运输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01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目录
CONTENTE
2019湘教版
0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01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84页,自主学习以下内容
一、交通运输概述
定义:
作用:
3. 构成:
指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古代: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北方以陆路运输为主,南方水运发达
现代: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现代运输方式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4. 方式:
运输点(车站、港口、码头等)和线路(铁路线、公路线、航线等)
1、不同时期交通运输方式
手提肩扛
北方陆运
南方水运
(1)古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牲畜驮运
二、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公路运输
航空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管道运输
(2)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课前背诵
不同时期的运输方式差异
五种主要的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按照运量、运速、运费的大小排列,
分析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及新趋势
运输方式 交通工具 优点 缺点 运输对象
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讨论并总结: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运量小,耗能多,长途运输成本高,运费高
短途货运和客运
造价高,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运费低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大,运速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大宗、笨重、长途货运及客运
大宗、远程、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及客运
以客运为主,货运多轻型、贵重、急需的物品
气体,液体或粉末状固体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长途运输成本高,运费高;
运输对象:短途货运和客运,承担集散转运任务。
1.公路
地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优点:运量大,运速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造价高,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运输对象:大宗、笨重、长途货运及客运。
2.铁路
地位: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运费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运输对象:大宗、远程、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及客运。
3.水运
地位: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
优点:速度快,效率高;
缺点: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运输对象:以客运为主,货运多轻型、贵重、急需的物品。
4.航空
地位: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缺点: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且只能单项运输,受气温影响大;
运输对象:气体,液体或粉末状固体。
5.管道
地位: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 交通工具 优点 缺点 运输对象
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小结: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运量小,耗能多,长途运输成本高,运费高
短途货运和客运
造价高,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运费低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大,运速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大宗、笨重、长途货运及客运
大宗、远程、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及客运
以客运为主,货运多轻型、贵重、急需的物品
气体,液体或粉末状固体
运量
运费
运速
其他(优缺点)
工具
运输方式
较大

最大
较低
较高
最低
最高
较快
较慢
最慢
最快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机动灵活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受天气影响较大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货物为液态或气态
小结: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
高速化--时间缩短,运力增强
高速铁路、磁悬浮高速列车
专业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
网络化--发挥各种交通方式优势
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并存
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多线交织
立体化
大型化--运量增大,运力、运效提高
巨型油轮
集装箱运输、专用铁路、港口
集装箱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多、快、好、省
(4)最昂贵的运输方式是______,它适合运送的货物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运距>550km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 。
(2)80km<运距<550km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 。
公路
铁路
水运
空运
轻、贵、急
总运价
空运
公路
铁路
水运
距离(公里)
0
80
550
(1)运距<80km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 。
运送一批急救药物到灾区
将新疆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
从太原运200吨煤炭到武汉
从天津运1万吨煤到武汉
思考:给下列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铁路运输
海上运输
现在人们出行首选高铁,因为高铁比其他类型的列车耗时少、乘坐舒适、价格合理。这源于高铁的运行速度快,输送能力强,安全性能好,能源消耗少,正点率高,乘坐舒适度高。
问题:结合下表,谈一谈你对高速铁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看法。
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使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区域变小了,城市靠近了,出行便捷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颠覆了传统的空间意识,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深入人心,“地球村”更成为和谐的大家庭。
截至2020年底,不含港澳台,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519.81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16.1万千米;铁路营运里程14.6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达3.8万千米。读图 ,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分布差异
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
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
西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原因
东部地区: 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
西部地区: 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区位因素分析
“为什么修”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线区位选择主导因素 。
“在哪里修”考虑自然因素,选择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区位,降低投资,
保证行车安全。
“能不能修”考虑技术因素,要有技术支持
【知识引入】
1、自然因素——地形
三、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平原
山地
平原地区限制少,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线路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丘陵山地地区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行弯曲或者开凿隧道。
3、自然因素——水文
滑坡
桥梁
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开凿隧道时尽量从背斜构造位置穿越
2、自然因素——地质
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涵总长度,尽量避开冻土区
4、自然因素——气候
高寒缺氧
工程设计时,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强度以及概率以及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的大小,路基的高低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设计
酷热干旱
雨林区
5、社会经济因素——经济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等。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经济因素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6、社会经济因素——社会
7、科技因素
克服线路建设中的自然障碍,减少自然条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可使交通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港珠澳大桥
青藏铁路
高速化--时间缩短,运力增强
高速铁路、磁悬浮高速列车
专业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1.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
网络化--发挥各种交通方式优势
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并存
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多线交织
立体化
大型化--运量增大,运力、运效提高
巨型油轮
集装箱运输、专用铁路、港口
集装箱
不同地区交通线“以桥代路”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①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
同时可减少冻土对线路的影响。
②京沪高铁(华北平原)“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③山区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减少里程,减少运输时间。
④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高速铁路为何多修建在高架桥上?
1. 保证铁轨平直,保障速度。2. 节约土地。
3. 避免铁路沉降。4. 保障安全。
5. 减少拆迁、避免扰民。
2.以桥代路
1
港口建设
水域条件:要求港阔水深、不淤不冻、背风避浪。
陆域条件:要求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
3.交通运输中的站点
1
港口建设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①经济腹地 ②城市依托
③水陆交通的枢纽,便于客货物的集聚、中转;
④附近港口数量; ⑤造船技术的发展。
3.交通运输中的站点
2
航空港建设
①地质条件稳定,避免地面沉降;
②地形开阔平坦,地势较高,坡度适当,便于排水的地方;
③风速较小,且无横风;④大雾、暴雨和积雪较少;
⑤距城市较远的地方(机场占地广,地价低,减少投资成本;噪声污染大)。
3.交通运输中的站点
3
长途汽车站建设
①地面平坦开阔,远离市中心
②与市内干道和其它对外交通方式,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③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交通运输中的站点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加速区域的综合发展。
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壮大,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建设。
4.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咽喉,交通的繁荣使扬州成为当时世界大城市之一;清代中叶以后,京杭大运河淤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京沪铁路的修建、京杭大运河的疏浚使扬州又迅速发展起来。扬州的兴衰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和布局密切相关。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又是闻名的旅游城市,在全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京杭大运河大规模疏浚,加强了扬州与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扬州经济的发展;随着连淮扬镇高铁的修建,扬州进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交通地位得以提升,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问题:阅读下列材料,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时期 交通变化 城市发展
古代扬州 隋唐 京杭大运河漕运 繁华都市:全国最大的海盐集散地
明清 水陆交通发达 近代扬州 19世纪初 海运兴起,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淤废 逐渐衰落:内河水运枢纽地位衰落
20世纪初 海运取代运河漕运,津浦铁路建成通车 今日扬州 1949年以来 整治京杭大运河,改善通航条件 重新焕发活力:“宁镇扬一体化”建设
21世纪 “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已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交通变化往往影响城市和区域的兴衰,扬州的兴衰与该区域的交通变化紧密联系。其城市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优化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联系。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5.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e7d195523061f1c0d318120d6aeaf1b6ccceb6ba3da59c0775C5DE19DDDEBC09ED96DBD9900D9848D623ECAD1D4904B78047D0015C22C8BE97228BE8B5BFF08FE7A3AE04126DA07312A96C0F69F9BAB7BD80C4565564AEEC2C5C533DD9183AF9FD21A43FE32BD2EB8FA8A1BD73C843DBB217D569C6F92523D450AB0C0BFF8B5D83D20CE605574F48
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
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 沿河流发展。
泰晤士河
塞纳河
多瑙河
匈牙利
e7d195523061f1c0d318120d6aeaf1b6ccceb6ba3da59c0775C5DE19DDDEBC09ED96DBD9900D9848D623ECAD1D4904B78047D0015C22C8BE97228BE8B5BFF08FE7A3AE04126DA07312A96C0F69F9BAB7BD80C4565564AEEC2C5C533DD9183AF9FD21A43FE32BD2EB8FA8A1BD73C843DBB217D569C6F92523D450AB0C0BFF8B5D83D20CE605574F48
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
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e7d195523061f1c0d318120d6aeaf1b6ccceb6ba3da59c0775C5DE19DDDEBC09ED96DBD9900D9848D623ECAD1D4904B78047D0015C22C8BE97228BE8B5BFF08FE7A3AE04126DA07312A96C0F69F9BAB7BD80C4565564AEEC2C5C533DD9183AF9FD21A43FE32BD2EB8FA8A1BD73C843DBB217D569C6F92523D450AB0C0BFF8B5D83D20CE605574F48
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e7d195523061f1c0d318120d6aeaf1b6ccceb6ba3da59c0775C5DE19DDDEBC09ED96DBD9900D9848D623ECAD1D4904B78047D0015C22C8BE97228BE8B5BFF08FE7A3AE04126DA07312A96C0F69F9BAB7BD80C4565564AEEC2C5C533DD9183AF9FD21A43FE32BD2EB8FA8A1BD73C843DBB217D569C6F92523D450AB0C0BFF8B5D83D20CE605574F48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比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e7d195523061f1c0d318120d6aeaf1b6ccceb6ba3da59c0775C5DE19DDDEBC09ED96DBD9900D9848D623ECAD1D4904B78047D0015C22C8BE97228BE8B5BFF08FE7A3AE04126DA07312A96C0F69F9BAB7BD80C4565564AEEC2C5C533DD9183AF9FD21A43FE32BD2EB8FA8A1BD73C843DBB217D569C6F92523D450AB0C0BFF8B5D83D20CE605574F48
由于京杭运河的开凿,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经贸联系得以加强,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凭借运河得到充分发展。
当运河严重淤塞后,这些城市的发展明显受阻。但随着京沪铁路的建成通车,铁路运输逐步取代水运,铁路沿线的城市便迅速发展壮大。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① 提高了可达性
② 更强化了区位优势
形成经济带
③ 促进各种生产力
要素的流动和集聚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沿海型经济带
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
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北部湾
珠三角
海峡西岸
长三角
天津滨海新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研究中)
沿海经济带
主要城市: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宁波、南通、福州等
产业特点:外向型、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2. 沿河型经济带
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主要城市:攀枝花、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
产业特点:主要农业区及综合性工业走廊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3. 沿路型经济带
以铁路、公路干线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一兰新经济带。
主要城市:连云港、徐州、开封、 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
产业特点:能源、电力、有色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轻纺等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4. 复合型经济带
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德国的莱茵河沿岸交通经济带是一条典型的复合交通经济带,其交通轴包括:现代化的内河航道与港口体系,沿河两岸的铁路、高速公路。
长江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都不能只靠沿江水运和海上航运,为促进其发展,还必须修筑沿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公路国道主干线),建设沿海国道公路主干线和沿海大铁路。
1.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内容。
类型 交通通道 经济带 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 产业特点
沿海型 东部沿海通道 东部沿海经济带 外向型、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
沿路型 陇海-兰新通道 陇海-兰新经济带
沿河型 长江通道 长江经济带
海运
铁路
河运
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宁波等
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洛阳、郑州等
攀枝花、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
能源、电力、有色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轻纺等
主要农业区及综合性工业走廊
小结: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政治意义:
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促进民族团结;
减小区域差异;
有利于巩固国防等。
03
经济意义:
合理布局交通网,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加强不同地域间的交通联系;
促进资源开发、物资输出;
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如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等。
01
社会意义:
方便居民出行;
拉动就业;
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脱贫致富;
促进文化交流等。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