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21: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差序格局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人际关系和道德
“土”
“愚”
“私”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例论
用苏州人们将小河作为垃圾场,论证人们的“私”
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院子,公共的走廊上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
每个人“公家就是可以占便宜”的心理,致使社会中的“公德心”被驱走,整个社会就呈现“私”了。
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
“私”的问题本质上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由此引出下文对“社会结构格局”的论述。
西洋的社会结构格局-团体格局
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
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突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团体格局?
是指一种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团体,并在团体中讲究人人平等和宪法观念(即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西洋社会结构的格局。
中国家族
西方家庭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在中国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自家。
中国的社会结构格局-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格局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一切与我有关

中国的社会结构格局-差序格局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中国家族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
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亲属关系

在中国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自家。
西方家庭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中国的社会结构格局-差序格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中国的社会结构格局-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伦”。就是伦常
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为不可改变的常道,故称“伦常”。
“伦”在儒家看来具有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中国的社会结构格局-差序格局


单位
国家
世界
差序格局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一切与我有关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国的社会结构格局-差序格局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修身 齐家 治国 治天下”
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对于己,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以“己”为中心,先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去影响别人】


单位
国家
世界
中国的社会结构格局-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是一种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特点一),以己为中心(特点二),有差等次序(或亲疏远近)(特点三)且能伸缩自如的(特点四)社会结构格局。


单位
国家
世界
差序格局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一切与我有关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自我主义
个人主义

个人至高无上,尊崇个人.
以自己为中心,辐射看待世界的方式
自我主义
个人主义

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突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仁”就是做好推己及人即可,孔子始终强调的是“差序”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
中国的社会结构格局-差序格局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向内推)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向外推)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单位
国家
世界
有国才有家 有家才有我
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私?

中西社会结构模式对比 差序格局
在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主张自我主义
团体界限分明
主张个人主义
团体格局
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为什么中国乡土社会呈现差序格局特点?
因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没有现代国家观念,没有宪法法律,有的只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只是帝王之家,不过也是从他自己这个中心推出的一个圈,所以每个人都是如此,都有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也都处于其他网络上的某一层。而不属于某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所以中国乡土社会呈现差序格局的特点。
差序格局
主旨:
本章主要内容是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进的差序格局,群己、人己界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
思维导图
梳理文脉 感知内容
提出问题
西方: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最大的毛病就是私
中国:差序格局
成员对团体关系相同
(捆柴式)
(同心圆水波式)
社会结构格局
个人主义:团体中的成员是平等的(平等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交出的部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宪法观念)
体现
亲缘关系
团体有界限、界限分明
地缘关系
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亲疏关系形成等差递减的一层层同心圆网络
每一个人的关系网独一无二
家的范围模糊,可因时因地伸缩
每家以自己地位为中心画一个圈子,“街坊”
圈子因势力大小而伸缩
特点
有差等的次序(伦)
以己为核心、推己及人
群己界限有相对性,界限模糊
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依次向外圈出一个圈子
问题结局
克己
争权利
攀关系、讲人情
差序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
比如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圈子,也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这是从地缘关系上反映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每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划出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薄厚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可是势力一旦发生变化,尤其是由大变小,树倒猢狲散,范围也随之变化,缩成一团,人情也因之而改变,变薄变冷。
由此,便有了“世态炎凉”的感触。
试用“差序格局”的原理来解释“世态炎凉”这一世俗人情。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