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刘建超小说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街名嘴
刘建超
①老街是个生意场所,家家户户都做买卖。做买卖嘛,免不了和各类人打交道,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是做好买卖的最起码要求。只要你走进门店,主家的话就兜着你走,天气啊气色啊穿着啊自己商品的优势啊,直到把你送出店门,慢走啊,再来!你耳朵旁就别想清静了。听进去听不进去是您的事,说不说可是主家的事。买卖不成情义在,情义哪来的 两片子嘴吧嗒出来的。
②运动员的腿,老街人的嘴。老街人的嘴厉害,能够被老街人称作名嘴的人,那嘴上的功夫更是了得。这不,他来了:墩子左手掌心里不停地转动着两只核桃,也不知转了多少年,核桃打磨得油光锃亮,能影影绰绰映出人影;右手端着一只精巧黑亮的紫砂壶。对襟的蓝色马褂,镶着金边。千层底的方口布鞋白底黑面,走在青石板上,没有一点声响。方脸大耳,头发往后梳,打了发胶,一缕一缕隐约可见光亮的头皮。别以为他有多大年纪了,满打满算,才三十有五。这副打扮,那叫派儿!
③墩子现在可了不得,凭着两片子嘴,经常被市电视台邀请为嘉宾,评说足球赛事。墩子每天在街上绕上一圈,是在接受老街人的恭维。昨天的赛事转播,墩子又预测灵验主队取得了胜利。
④墩子走进了天织锦绸缎行,老板正在招呼生意。几个顾客在挑选布料,看来还拿不定主意。墩子把紫砂壶往柜台上一放,说道,看人看的是心肠,买货看的是质量。你看这布,手感光滑温柔似水,既不是纯棉也不是腈纶,而是最新技术两样混纺。纯棉穿着舒服却易褶皱,腈纶直挺穿着却不舒服,两样混纺各取所长。未来要靠小字辈,买货还是老字号。这天织锦绸缎行,祖上六代专营此行,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积德行善,四邻夸奖。您手里这布,老人穿着舒坦,中年人穿着端庄,年轻人穿着漂亮,孩子穿着阳光。做冬装保暖,裁夏衣凉爽,春秋服时尚。看看店家,慈眉善目,菩萨心肠,主家让让利,买家抬抬手,一桩好买卖,心情都舒畅。客户被说得直乐,一单生意也做成了。
⑤主家连忙给墩子的紫砂壶里添上茶水。墩子向来不在自家泡茶的。
⑥墩子自小嘴巴就乖巧,越是人多的时候越爱显摆,说出话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墩子15岁那年夏天,母亲和冠家起了纠纷。冠家是老街的大户人家,人多势众。本来是墩子母亲占理的事,却被冠家抢白得哑口无言,回到家生闷气抹眼泪。墩子放学回到家里,问清了事由,放下书包就去了冠家,在冠家门外的古槐树下开始辩理。冠家开始并没有把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没成想墩子口若悬河,说古论今、旁引博论,一开口就刹不住车了。大热的天,一口水不喝滔滔不绝三个小时,两片子嘴唇上下翻飞不知疲倦,直把树上的蝉都给噪走了,老街被堵了半条道。冠家自知理亏,连忙托人去墩子家赔礼道歉。墩子一下子出了名。
⑦若只是会说,也担当不了名嘴的雅号。墩子的嘴还有一绝就是毒。马家一个儿子自幼学坏,娶了媳妇后就虐待老母,墩子打抱不平前去理论,说你不忠不孝,会遭报应。那小子还犟,说我会遭啥报应 我等着。墩子大声说,你小子得遭雷劈啊!夏季的第一场雷雨,那小子坐在自家的床头喝酒,被一声闷雷给击中了。没要命,却给打哑巴了。
⑧墩子的名声从老街走向全城是因为足球赛。市里成立了足球队,墩子的一个外甥入选球队踢前锋。一次比赛前,电视台采访墩子的外甥,捎带采访了墩子。墩子不但说了外甥的优势,还大胆预测外甥将在比赛中凭大玩帽子戏法而使球队取胜。比赛的过程果然如墩子所言,外甥独中三元,球队获得胜利。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嘴。只要有比赛,墩子就被电视台请去做解说嘉宾,而且每次预测都八九不离十。
⑨一天,墩子被一伙人请到了狮子楼,皇家宴席伺候,席间那伙人不停地恭维着墩子。吃饱喝足,墩子也明白了他们的底细,是一伙地下赌球的家伙。墩子从衣兜里掏出一叠现金,往桌子上一放,说,对不起哥们儿,饭钱我付了。你们这一路,墩子不伺候。说罢,转着核桃,握着紫砂壶,走人了。
⑩第二天,老街人看着头上绑着绷带、嘴角粘着纱布的墩子都吓了一跳。墩子也不解释,说,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从小卖核桃,啥事都知道。明日起,咱不说球了,说戏。哈哈,听戏去。
注:帽子戏法:指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一名队员3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
1.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墩子的动作及衣着打扮都很特别,这都是墩子为了显出自己作为名嘴的“派儿”刻意着装的,后文写他“向来不在自家泡茶”更是他在显“派儿”。
B.小说一开头写“老街是个生意场所,家家户户都做买卖”,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特有的才能,为下文墩子的出现做铺垫。
C.小说第③段中的“恭维”体现老街人对墩子的称赞、佩服、敬意,第⑨段中的“恭维”也体现宴请人的这种感情。
D.小说结尾“墩子头上绑着绷带、嘴角粘着纱布”,墩子转而说戏,让人感到再有智慧的人也有不如意和无奈,引人深思。
E.小说中墩子训斥不孝子孙,毒咒应验以及说球精准灵验,作者将“墩子”塑造得近乎神灵,这体现出作者的迷信思想。
2.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赏析。
3.小说中的“墩子”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写墩子被打却不解释、笑说改行有什么作用?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怎样想和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兰竹,兰竹
刘建超
大奎哥走进我家时,母亲正在给兰竹浇水。
大奎哥提着只皮箱,脸上泛着疲惫,魁梧的身材也缺少了往日的风采。
母亲慈祥地笑,说大奎来了啊,老姨给你做烫面烙饼,小米绿豆稀饭,醋熘红白萝卜丝。去,你先打盆水给姨父洗洗脚。
大奎哥应着,端来水,蹲下身给我父亲洗脚。
姨父,身体好些了吗?
父亲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我呀,乐观着呢。
母亲说,脚要好好洗,路要好好走。
大奎哥看着轮椅上的父亲,又看着母亲和面的背影,眼睛有些潮湿。
母亲双亲去世得早,母亲是跟着大姨长大的,大姨长母亲几岁。那时乡下的日子很苦,每年种地收的几十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大姨隔三差五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还哄着母亲说:“我吃芋头反胃,你吃吧”。母亲到了上学的年龄,大姨自己退了学,把母亲送进了学堂。每天做完地里的活,大姨都要到学堂门口接母亲放学。大姨嫁人时,对姨父只有一个要求,要带着母亲进城,要供母亲上学。
母亲大学学的法律,毕业分配在省城。母亲性格直爽,说话办事也是风风火火的。母亲和父亲一动一静,相处得却非常融洽。只有一次,两个人起了高腔:父亲说,你就别犟了,领导都有了意图,按领导的意见办就是了。母亲说,领导的意见是错误的我也要照办啊?这事不能通融。父亲很无奈,说那是我老战友的孩子,你就别再坚持了。母亲一点也不让步,我分内的事,你别管。
大姨三十岁才有了大奎哥,宝贝般宠着。每年学校放假,我去花城看望大姨,大奎哥来省城看望我父母,我和大奎哥成了互派大使。那一年,我和大奎哥去河边玩,跳到水里捉鱼虾。我玩的尽兴,不小心滑入了深水。大奎哥也不会游泳,却一个猛子扎到我身边,将我托出了水面。大奎哥被人救起时,已经被河水冲出了好几里地。
大奎哥爱吃母亲做的烫面烙饼,绿豆小米粥,醋熘红白萝卜丝。每次来我家,大奎哥就嚷着吃烙饼。那时,大姨家里的生活还很拮据,母亲时常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邮寄给大姨。大奎哥总是拍着撑得圆溜溜的肚子说,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吃老姨做的烫面烙饼。
大奎哥大学毕业进了一家企业,没有几年就当上了企业的老板,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我家和大姨家相隔千里,大奎哥再忙,每年也要抽出时间来家里看望我父母。
大奎哥这次来,烟抽得很凶,觉也睡不踏实。母亲每天都要做烫面烙饼给他。
第五天,大奎哥嚼着烙饼,眼泪大颗大颗地跌落下来,哽咽着说,能安安稳稳地吃一顿烫面烙饼,真是幸福啊。
母亲问,奎啊,今年多大了?
老姨,您忘了?我四十了。
母亲点点头,我没忘,才四十岁,走对了路,能安安稳稳吃烙饼的日子还长着呢!
月牙如钩,窗子上映着母亲和大奎哥促膝长谈的身影,他们谈到了很晚……
那一夜,大奎哥睡得很踏实。母亲就坐在他床边,轻轻地摇着一把蒲扇驱赶着蚊虫。
转天,大奎哥自己去了检察院。
母亲微笑着送他,眼角却泛着泪光。
父亲坐在轮椅上给一盆兰竹浇水。
母亲的名字叫兰竹,母亲是纪委书记。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奎哥一进“我”家门,母亲就张罗着去给他做饭,并且对要做的饭菜脱口而出,说明母亲熟悉他的喜好,很疼爱他。
B.“我”不小心滑入深水处,大奎哥不会游泳却奋不顾身地救“我”,说明大奎哥乐于助人,这为下文写他走错人生路作铺垫。
C.小说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多角度刻画大奎哥的形象,是母亲的爱感化了他,让他鼓起勇气,悔过自新。
D.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无华,情节简洁,但却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反映了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良好社会风气,具有现实意义。
6.母亲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小说以“兰竹,兰竹”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淡淡香
刘建超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母亲来电话说,她做了槐花包子,回来吃。我出生在山区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境不富裕。每天早上去五里外的小学,母亲都会在我的书包里放两个黄面窝窝,一小块自家腌制的咸萝卜。中午下课,在班主任的屋里倒一杯白开水,就着咸菜吃掉黄面窝窝,打着饱嗝还是觉得肚子不饱,应该是缺少油腥的缘故吧。
我家的前院,有两棵木桶般粗的槐树,四月的季节里槐树长满了绿叶,在轻轻的春风里,静悄悄地结出一串串洁白如雪玲珑剔透的槐花。那一簇簇一簇簇雪白雪白的花朵绽放在枝头,把枝头压得微微下垂,随风摇曳,满院都是槐花淡淡的清香。
母亲手巧,能把槐花做出许多种吃法。她把刚摘下的新鲜槐花,用井水淘洗干净,控干水分,把槐花撒上盐,加入黄面搅拌,放在大锅的箅子上蒸。刚出锅的蒸槐花,淋上几滴香油,蘸着蒜汁,每次我都把肚子撑得圆圆的。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做的槐花包子。把槐花在开水中焯一下,放在笸箩里晾干。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把封在缸里的槐花取出一些,用热水泡开,拌进葱姜末,浇点芝麻油,剁一把封在大油里的油渣,蒸出的包子那个香啊,直挠你的心窝子。
我去镇里读中学,每到学校有活动,要带饭,母亲就会给我包槐花包子。虽然槐花包子在我家就是最好的饭食,可是在镇里的同学中真不算什么美食。看着同学们吃着面包、蛋糕、肉炒饭,我总是有点自卑,吃饭一个人躲在安静的地方。母亲知道了我的想法,对我说,娃啊,不管吃的是啥,只要吃饱肚子,只要是咱自己劳动挣的,吃啥都不丢人。班里的马兰兰家在镇上,看到我一个人吃饭,就端着铝饭盒说,偷偷吃什么好东西啊,我都闻到香味了。我说,我妈包的槐花包子,平民百姓家哪有啥好吃的。她故作惊喜地说,我就爱吃槐花包包了,我用两个饼饼换你一个包包。她不由分说,把两个肉火烧塞在我手里,拿走了我的一个槐花包子,咬一口,说,真香。一直到高中毕业,只要有活动,马兰兰就会用她带的好吃的换我一个槐花包子。我把事情和母亲说了,母亲慈祥地笑着说,那是女孩心疼你,你得念人家的好。我真的得念人家马兰兰的好。我考上中国政法大学,马兰兰没有考上大学,她父亲给她安排进了电业局。马兰兰用她的第一月工资,给我买了一大堆书寄到了学校。我告诉她,学校图书馆书很多。她说,学校的书得还,看了还得做笔记,需要什么书,我寄给你。她说,你不要有什么负担,你是镇里唯一一个考到北京的大学生,你是镇里的骄傲。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老街。马兰兰召集高中同学聚会,马兰兰已经从单位辞职,直接拉起了一个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
几年后,我得到提拔。那天,我把父母接到老街一家酒店点了一桌酒菜。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看到一桌子酒菜吃惊的表情,母亲说,老天啊,这得花多少钱?我宽慰母亲说,妈,您随便吃,这桌菜不花咱的钱,我签个单,公家报。
吃公家的钱?我看到母亲拿筷子的手都在颤抖,筷子始终都没有伸向一只盘子。父亲掏出身上带的所有钱,塞到我手里。
母亲说,娃啊,不管吃的是啥,只要吃饱肚子,只要是咱自己劳动挣的,吃啥都不丢人。你这顿饭,爸妈吃不下去啊。
父亲打开带来的包袱,说,你妈临来还专门蒸了槐花包子,说娃爱吃。我的泪水忍不住就流下来,我抓起一只槐花包子,大口地嚼着,说,妈,娃爱吃,娃爱吃。娃错了,娃再也不做错事了。马兰兰找到我,说要投标一个项目。公司近几年经营困难,这个标的对公司非常重要,希望利用我的影响给各个方面打打招呼,还将厚厚的活动经费拍到我桌子上。我什么都没说,只是静静地给她讲了我请母亲进城吃饭的往事。马兰兰哭了,默默地收起钱走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大门口站立着的母亲,一头白发如盛开的槐花,我闻到了槐花淡淡的香甜。母亲让我回家吃槐花包子,我刚刚当选了市纪委书记。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3期)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吃的是啥,只要吃饱肚子,只要是咱自己劳动挣的,吃啥都不丢人”第一次出现时,母亲的话语意在鼓励“我”摆脱自卑。
B.“那是女孩心疼你,你得念人家的好”,淳朴善良的母亲提醒着“我”要珍惜这段无关贫富的情谊,并希望“我”继续和马兰兰交往下去。
C.“我”给马兰兰讲“我”请母亲吃饭的事,在不伤及同学感情的同时,委婉地拒绝了马兰兰不合理的请求,体现了“我”处事的成熟。
D.写母亲“一头白发如盛开的槐花,我闻到了槐花淡淡的香甜”,使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照应题目,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温馨。
9.层层铺垫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结合作品简析这一特点。
10.槐花包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内涵。
答案
1、BD
A.“刻意着装”“不在自家泡茶”是他显“派儿”不准确。原文“这副打扮,那叫派儿!”是说墩子有派儿,情趣高雅,不是故意显“派儿”;“不在自家泡茶”是说他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礼待。
C.第⑨段中的“恭维”是巴结、讨好、阿谀的感情。
E.“体现出作者的迷信思想”错,这些应验是为了给人物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运用插叙,交代了墩子小时候为母亲与冠家辩理的情节。②体现墩子不畏强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为下文墩子拒绝参与赌球做铺垫。④使行文起伏多变,避免了平铺直叙。(答出三点即可)
3.①能说会道、古道热肠。绸缎行说成生意。②不畏强势。与冠家辩理。③正直、富有正义感。训斥马家不孝子,拒绝赌球。④情趣高雅,有大智慧,有道德底线,有坚持。墩子玩核桃和紫砂壶,拒绝参与赌球,主动结账。⑤能忍辱负重。墩子被打,他不解释,只说啥事都知道,啥事都经历过,还笑说转行。(答出三点即可)
4.作用:①墩子的这些行为与他开场时的形象相照应,体现墩子有大智慧,有忍耐力。刻画出墩子生活中无奈、忍辱负重的一面,使人物形象立体化。②能揭示小说主题,没有完美的人生,没有完美的生活。人不可能总是光鲜亮丽的,再有智慧的人也有不如意和无奈。③启发读者保持平和的心境,正确看待人生。(可从人物形象、主旨、读者等方面思考,答对两点即可)
看法: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人都喜欢展示自己光鲜如意的一面,都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无奈、不如意,都有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我会这样想和做:对他人更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对自己人生的不顺,不夸大,勇于直面,勇于承受,心态平和一点。
5、B“说明大奎哥乐于助人,这与下文写他走错人生路作铺垫”错,说明大奎哥和“我”们一家人的感情深厚,与下文写母亲不徇私情形成对比,为知错便改作铺垫。
6.(1)恪守原则,刚正无私。母亲不因担任领导,意图利用和丈夫的战友情谊徇私情,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不包庇犯法的外甥。(2)珍视亲情,关爱亲人。母亲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邮寄给大姨,照顾、疼爱外甥。(3)温和智慧,循循善诱。对于犯法的大奎,母亲用爱感化他,巧妙教育他勇于改错,走正道。
7.(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母亲的名字叫兰竹,她也具有兰竹一样的品质,写兰竹实际上就是写母亲,突出母亲的恪守原则,刚正无私。(2)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小说开头结尾分别写到母亲父亲给兰竹浇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从小说主题的角度看,小说以“兰竹,兰竹”为题是托物言志,歌颂了像母亲那样具有兰竹刚正不阿、廉洁正直品质的好干部。(4)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8.B“希望‘我’继续和马兰兰交往下去”分析有误。母亲的话语意在提醒“我”要有感恩之心,体现出了母亲的善良。
9.①求学时的饮食条件的艰苦,为后文请父母来城里酒店吃丰盛的宴席做了铺垫;②马兰兰对“我”生活上的关爱,为后文她处境艰难时向“我”求助做了铺垫;③请父母来城里吃宴席和“我”酒桌上的知错改错,为后文“我”向马兰兰讲述这个故事并委婉地拒绝她的请求做了铺垫。10.①槐花包子是求学时期,“我”家最好的食物,见证了家里的贫穷;②马兰兰用肉火烧交换槐花包子,体现了她的友爱和善良;③酒店里,父母通过槐花包子让“我”认识到自己贪慕虚荣、以权谋私的错误,“我”决心改正;④开头和结尾处母亲让“我”回家吃槐花包子,对“我”既是升迁后的一份祝贺,也是人生的一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