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22: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导入
上节课结束,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题:两篇文章的抒情笔法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不同?
除此之外,两篇文章虽然都属于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但是在写作特点方面,又有一些不同之处;另外,两篇文章都提到“忘却”一词,不同语境下“忘却”的意思差别在哪里……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
学习活动
1.分析人物,感受文章所记人物的真实性;
2.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特点上的不同之处;
3.比较两篇文章所用抒情笔法的不同之处;
4.理解两篇文章的“忘却”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活动一
感受人物的真实性
思考探究
著名学者詹丹教授认为:“无论写刘和珍还是左联五烈士,鲁迅都不是简单地从理想角色来定位其写作对象的,而是用了较多篇幅写他们作为普通人、作为生活中人的真实性。”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真实的刘和珍
作者既赞叹她和她的同伴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和“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之类的特质,但又对她们徒手请愿的做法不敢苟同,认为过于天真,是牺牲太大,意义甚少。
真实的白莽、柔石、冯铿
作者深情回忆了五烈士的美好品质,热烈讴歌了他们的高尚精神,但是也指出:
白莽翻译诗歌不够客观;
柔石做人迂腐,没有实际经营能力,从事朝华社出版只能亏本了事,做人又太天真,看不到别人的坏,也认识不到政府的野蛮;
冯铿又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
小结
鲁迅把这样的材料呈现于笔端,不是有意矮化烈士。文章从生活的真人出发,即便回忆的对象投身于公共的伟大事业,也并没有因这种公共性、事业性遮蔽了个人化的感情。或者说,把生活中的私人化情感与公共世界的意义结合在一起展示,使鲁迅这类记念性的文章获得了一种因真诚面对而抵达的深度。
——上海师范大学詹丹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组合解读
活动二
比较写作特点
思考探究
两篇文章都属于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但是在具体的写作特点上又有不同之处。
试结合课文内容,从所记人物数量、所记事件特点和所选表达方式三个方面作一些比较。
比较写作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所记人物数量
所记事件特点
所选表达方式
叙写了一个人,为一个人画像;手法上更多的粗笔勾勒。
为一个群体画像(重点是白莽和柔石);记叙的事件更完整,细节刻画更多。
以感情为线索,贯穿刘和珍的几件大事展现人物。
通过零碎却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刻画人物形象。
记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议论和抒情,抒情直接、强烈。
前三部分主要以记叙为主,记叙、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抒情更加克制。
活动三
比较抒情笔法
思考探究
教材后的学习提示提到: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后者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
请回到文章中,找一找体现这两种不同抒情笔法的句子,用心体会,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为了忘却的记念》:曲折隐晦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抒情笔法为什么会不同?
1.写作时间:
《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第 14 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 7 天,此时正处于事件的当下期,悲愤难抑,不能自已,因而抒情浓烈,感情直露。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位烈士遇害两周年,当时激烈的情感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变得深沉和内敛,情感波动也没有前一篇那么大。
抒情笔法为什么会不同?
2.社会环境:
两篇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抒情的直露恣肆变得曲折隐晦,也是与社会环境有关,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和革命者,这比 20 年代的段祺瑞执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从“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就能窥见一斑。作者的经验告诉他,必须节制自己的抒情姿态。
小结
李希凡在《论鲁迅的“五种创作”》中说:“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
活动四
理解“忘却”
思考探究
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比如前者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种“忘却”的理解。
两种“忘却”
《记念刘和珍君》的“忘却” 《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
开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结尾:“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不同的“忘却”
《记念刘和珍君》的“忘却” 《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
反之,这篇文章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意思,也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使思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脱离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纪念死者。
这个“忘却”是作者的讽刺,讽刺世人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忘记烈士的牺牲,忘记了屠杀的惨痛记忆。
全文总结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片段性的回忆,对五位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的记述,高度赞扬了烈士们执着、坚忍、善良的优秀品格,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无辜的愤恨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
全班齐读
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课后拓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沉痛纪念的刘和珍、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呢?假如他们其中的一位要参与“中国脊梁”评选活动,你会选谁?请为他(她)写一段推荐词。
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