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书愤》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书愤》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22:5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导入
梁启超先生的《读陆放翁集》有一首诗这样盛赞陆游:“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亘古男儿的千古名作——《书愤》!
书愤
陆游
学习活动
1.走近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气”,感受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
活动一
走近作者,
了解背景
走近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诞生在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 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爱国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了“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的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
走近作者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也有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播放视频:
《一口气看完陆游一生》
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
活动二
读出诗歌的“气”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读出诗歌的“气”
诗句 诵读注意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那知”应重读;
“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播放《书愤》朗诵
(点击播放即可全屏)
活动三
疏通大意,
品味鉴赏
疏通大意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早年。
那:同“哪”。
中原北望:指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楼船:有楼的高大战船。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疏通大意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名世:名显于世。
伯仲间:指不相上下。
思考探究
1.陆游所书之“愤”,有哪些方面的内涵?请结合陆游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仔细品味。
“愤”的内涵
1.外族入侵、国土沦陷之“愤”。
侵略者挑起战争,侵略国土,对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掠夺和侵害,他们俘虏了皇室亲族,架空了宋朝统治权力,在掌握政权后,对汉族施行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这样的局面,让爱国深切的陆游怎能不感到煎熬、痛切和悲愤?
“愤”的内涵
2.朝廷不争、小人当道之“愤”。
国运危如累卵,朝廷内却党派林立,对立尖锐,激烈的党争对宋朝国力造成严重的自我损耗,爱国者腹背受敌,受尽排挤,忠良之士频遭陷害,小人结党营私,狼狈为奸,人心有如一盘散沙。
“愤”的内涵
3.良将不存、无人可用之“愤”。
不合理的财政和用人政策又造成军队积贫积弱,以至危机面前无人可用、无将可使,陆游曾痛心疾呼:“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愤”的内涵
4.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愤”。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为数不多的仁人志士却空有一腔报国杀敌之情,终究无用武之地,内心郁结,眼见时光飞逝、年华老去,国运将倾、生灵涂炭,心中充满无奈和愤恨。
思考探究
2.诗人是用哪些手法来抒写这些“愤”的?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句诗在手法上有何特点?
手法总结之对比
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
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手法总结之用典
1.南朝宋名将檀道济
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手法总结之用典
2.诸葛亮坚持北伐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同时,用典还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拓展阅读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①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抒怀》
②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
③渭滨星霣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④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手法总结之列锦
“列锦”是指在古典诗句中,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通过巧妙的组合和排列,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创造意境,抒发情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
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 一处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
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迁移运用
运用此手法的诗句还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全诗总结
全诗紧紧扣住“愤”字,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愤慨愤懑的情感。
诗歌先是概括了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青壮年时期,描写了充满豪情壮志的战斗生活,雄放豪迈,气韵浑厚。
颈联的“空”“已”二字,将无法收复失地的无奈、壮士暮年而功业难成的悲愤传达出来。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对朝野上下主降派的不满与个人悲叹之情交织在—起,“愤”这一中心词更为凸显。
爱国之心,至死不渝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灵魂。
课后拓展
1.网络查找并观看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陆游篇》;
2.完成2020年全国3卷高考真题的诗歌鉴赏题——陆游《苦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