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6 22:4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土 壤
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猜想:图中三类陆地表层中有土壤覆盖的是哪一个?
图A
图B
图C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属性
土壤的组成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的组成
理想土壤的体积组成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① 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后,可以释放植物所需的钾、磷、钙、镁等养分。
② 有机质:集中在表层,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以及经过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N、 P)
③ 水分:提供水分,输送养分和参与合成有机物需要
④ 空气:植物呼吸和生长需要的空气和热量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养分、空气、水分、温度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
土壤的观察
1. 土壤的颜色
社稷坛五色土
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
土壤的观察
1. 土壤的颜色
黑土: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黄土: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土壤中含有较多氧化钙。
红土: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青土: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
社稷坛五色土
土壤的观察
2. 土壤的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成为土壤质地。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的观察
2. 土壤的质地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的观察
2. 土壤的质地
质地 粒级 孔隙 通气、透水性 保水、蓄水、保肥性 有机质分解速度 可耕性
砂土 砂粒多 大孔隙多 强 弱 快 易耕作
壤土 比例适中 适中 良好 强 适中 较易耕作
黏土 黏粒多 小孔隙多 差 强 慢 不易耕作
土壤的观察
3. 土壤的剖面构造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溶于水的矿物质随水下渗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层沉积、积累,质地粘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土壤的观察
3. 土壤的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影响土壤的质地
基于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含砂多。
基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黏土多。
四川盆地紫色土
形成原因:岩石是紫色的,风化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也是紫色的,所以土壤也呈紫色。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生物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生物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草类生命周期短,草类根系发达且集中在土壤表层,为表层土壤提供了大量有机质;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
森林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植物体内,且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哪个有机质含量更高?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气候
温度高 +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
微生物活动旺盛
湿热地区:成土速度快;
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
土壤黏粒比重高。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冷湿地区: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沃。
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
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气候
温度高 +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
微生物活动旺盛
亚马孙热带雨林——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气候:湿热
植被:茂密
枯枝落叶:多
有机质、腐殖质:少?
亚马孙河流域因高温多雨,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的保护时,有机质快速分解,营养元素被淋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气候
温度高 +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
微生物活动旺盛
干旱
冷湿
高寒
湿热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积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气候
东北黑土
南方红土
为什么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土肥力高?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4.地貌
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
低洼地土层较厚;
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
高度坡度坡向
光照
热量
水分
物质的转换
……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自然状态下,形成20cm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6.人为因素
自然土壤在人为耕作和培育下,也可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的土壤。
如:水稻土,是一种肥沃的耕作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风化作用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生长过程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1.土壤的功能
1.土壤的功能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微生物的生存场所、营养来源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动物以植物为饲料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1)劣质土壤的改良和改造
亚马孙和流域的土壤
改良后的黑色土壤
自然土壤
“生物炭”是利用动植物废弃料(例如小麦秸秆、生活垃圾等)经过燃烧等方法制作的一种廉价有效的土壤改良剂。它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土壤酸性,保存肥料并随时间释放,减少了重复施肥的需要,从而降低了劳动力和供应成本。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1)劣质土壤的改良和改造
南方红壤的改良措施
撒熟石灰
施肥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1)劣质土壤的改良和改造
盐碱化产生原因:
地下水位上升
水盐上升
蒸发旺盛
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大水漫灌
海水入侵
旱涝频繁
地势低洼
我国盐碱地分布
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规律:春秋返盐
夏季淋盐
冬季稳定
2.土壤的养护
(1)劣质土壤的改良和改造
北丘洼盐碱地的综合治理的基本方法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2)优质土壤的改良和改造
种养结合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作物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以复种方式进行的种植方式
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
紫云英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2)优质土壤的改良和改造
核心是保护性耕作,
手段是“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
以 玉米秸秆全覆盖为土地保护措施,
以免耕播种一次机械作业为农机措施,
以玉米隔行种植轮替休耕为农艺措施,
以农户合作实现规模经营为组织措施,
“梨树模式”
土壤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的观察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颜色
质地
剖面结构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人类活动
功能:生态
生产
养护:劣质土壤的改良改造
优良土壤的种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