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提升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提升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23: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她热情地交谈。
B.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
C.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D.这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
2.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业与乐业》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英国作家雨果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C.《论教养》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告诫人们要尊重别人。
D.《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二、基础知识综合
3.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hán)____________,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国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hào)____________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lì)____________ 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xiè)____________奋斗。
新时代,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甲】审美熏陶、【乙】道德精髓、【丙】国家情怀、【丁】人生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继续焕发生命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强大助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内(hán)____________ (hào)____________然正气
③激(lì)____________ 不(xiè)____________奋斗
(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感受 丰富 领略 接受 B.接受 感受 丰富 领略
C.感受 领略 接受 丰富 D.接受 领略 感受 丰富
三、综合性学习
4.2022年,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百年之际,学校开展“青春·理想·奋斗”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书青春誓词】
(1)下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新团员入团宣誓誓词。请将其中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十个字正确、工整、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品青春宣言】
(2)下面是毛泽东和周恩来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认真品读,写出你的感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抒青春豪情】
(3)下面是一位同学为“不负青春,勇担使命”演讲稿拟写的提纲,请你仿照句式,帮他将分论点内容补充完整。
青春,当以爱国之心勇担历史使命;
青春,当以①____勇担历史使命;
青春,当以②____勇担历史使命。
四、诗歌鉴赏
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5.全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____情绪。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____________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7.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一下本诗的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
让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康岩
①近日,第58届“亚广联奖”评选揭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电视娱乐节目奖”。这档节目能获此殊荣,在于它挖掘古籍中蕴含的精神财富,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提炼、展示,为古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范例。
②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养分,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和心灵寄托。
③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讲述的是从政为官要心系百姓安危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号召干事创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彰显担当。
④推动古籍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能让古之精华为今所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新元素、开拓新境界。我们要细化措施,运用科技手段,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⑤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要细化古籍保护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首先,要开展古籍普查,摸清古籍资源状况。2020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评选并公布了第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次,要改善古籍保存条件,确保古籍资源安全。再次,要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对濒危古籍更要抢救性修复。另外,要根据不同类型古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防止低水平重复。
⑥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采用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让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江苏省以“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让读者在“云端”就能感受中华古籍之美。
⑦推动古籍保护传承,更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准确把握古籍文化内涵,在古今之间实现“搭桥”“联心”“融通”,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从《典籍里的中国》到《国家宝藏》,从《上新了!故宫》到《唐宫夜宴》……这些“活”起来,“动”起来、会“说话”的古籍,既能迸发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又能带给人们精神给养和智慧启迪,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思想动能。
⑧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的古籍,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把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选自2022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8.若为选文第③段添加论据,下面哪一句合适?为什么?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9.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0.请简析选文第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一粒米
林文钦
①一粒米能有多重?我一直以为,它重如一座山。
②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在深秋的时候总是出去“捡地”,就是去大地里捡拾农人秋收后遗落在地里的粮食。每次母亲都要走上好几十里的地,背回来半麻袋瘦瘦的稻秆儿,脱了皮,最后能收获一海碗的大米。母亲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用它们给我们当口粮,那是儿时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③米吃多了,就有了想法。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有时我看到掉在桌上的一粒米,会产生一番联想:这粒米,不知道是哪粒种子被种在土里,经过了多少风霜雨雪,又被哪个农民精心养育,浇水、施肥、捉虫、打药,顶着酷暑烈日收割了来,再冒着酷暑高温脱了粒。脱一遍还不算,再脱一层皮,再脱一层皮,成为白白亮亮的精米,大有缘法落到我的饭碗里,结果不等它入口,就被轻轻抛弃,假如这米有灵,不知道会不会伤心?
④对米,汪曾祺先生有过经典描述。其笔下有一个叫作八千岁的人物,开着一个米行,他店里一溜排开几个大米园,从“头糙”“二糙”“三糙”到“高尖”应有尽有。挑箩把担卖力气的吃头糙米,一老碗紫红的糙米饭,上面堆上岗尖岗尖的腌小鱼和小青菜,大口大口吞食;住家铺户吃二糙三糙米,比头糙精致,米色亮白一些;所谓高尖,精致透亮,只有高门大户才吃,普通百姓不是吃不起,只是总觉得有些糟蹋。中国人自古惜福心理就十分强烈,字纸尚且不肯浪费,更何况养身的米?
⑤此外还有糯米和晚稻香粳。糯米不用说,常用来蒸八宝饭、包粽子;香粳米煮出粥来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螺春茶,香味浓厚。《西厢记》里有一个章回专门说到崔莺莺吃的一顿便饭: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虾丸鱼皮汤,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红楼梦》中也提到了红米、绿米。红的,颜色嫩红,味腴粒长,香气扑鼻,叫作“御田胭脂米”;那绿米,就是芳官吃过的“绿畦香稻粳米”。
⑥关于米,还有不少传奇典故。据说远古时期,上帝虽说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命令他们流汗才有饭吃,但到底对自己的造物心怀恩慈,命令地下的麦子长得如同一棵树一般,分出七股八杈,每一个枝头都有一个麦穗,于是天下万民不缺粮食。有一日上帝到人间巡行,发现麦子烂倒在泥里,上帝一怒之下改了规矩,下令麦株从今以后只结一穗,且不时有风雹雷灾、水患火欺,以此惩罚不知惜福的凡间生灵。
⑦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不肯怠慢了世间万物,尤其是珍珠一样的米。在弘一大师的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倘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白米饭,更是好上加好。
⑧我在闽东太姥山的摩宵庵吃过一次素斋。那些不起眼的素菜素饭,盛在清素的餐盘里,竟是那样温润有致,不由心生一丝感恩,细细把一碗米饭装进胃里,生怕丢弃一粒米。
⑨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粒米。
(选自《意林》,有删改)
1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12.从引用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
13.作者为什么认为“一粒米”重如一座山,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4.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粒米,生活中有什么是你敬畏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②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闻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功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有声阅读相关热点话题热度图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选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①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②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③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的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④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
15.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16.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17.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六、作文
18.请以“肩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1) 涵 浩 励 懈
(2)D
4.(1)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2)示例一: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信念,以顽强的毅力,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为社会创造价值。示例二:我们要拥有济世情怀,矢志不渝,为祖国贡献力量。
(3) 示例:不辍之志 进取之勇
5. 拟人 比喻 对偶 明朗 纯净 昂扬奋发的乐观 “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6.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7.内容上:《礁石》一诗用了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刚毅的精神。不具体描形而是重在绘神,写出了一种永存的景象。诗中修辞方法多种,又重在拟人,意蕴回味悠长。形式上节律自由、灵活。
8.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一种治国理政智慧。紧扣“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这一观点;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种学习方法。与本段阐述的观点无关。 9.举例论证。用江苏省将古籍搬到线上供读者阅读的例子,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的观点,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10.第④段先从总的方面提出保护古籍的意义和方法,第⑤—⑦段依次证明。第⑤段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了“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要细化古籍保护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的道理;
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第⑦段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推动古籍保护传承,更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的观点。
11.粒米之恩既指“粒米”是身体的营养来源之恩,又指母亲的辛苦养育之恩。这样的恩情在作者心中无比伟大,堪比皓月之辉,突出了作者对米的感激、敬重之情和对母爱的深切感受和赞美。(意思相近即可) 12.引用诗句,既用诗意的语言凝练地赞美了米的来之不易、珍贵,又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米的敬畏之情和高度赞誉,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意思相近即可) 13.作者母亲捡米养育子女(米是儿时的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一粒米”包含了深深母爱和养育之恩;种子经过农民精心培育、收割、脱粒、脱壳才能成为米,“一粒米”来之不易是农民的血汗,是时间的结晶;汪曾祺描述不同人吃不同的米,“一粒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惜福、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红楼梦》《西厢记》中关于米的故事,“一粒米”有了文化底蕴和浓浓的诗意;西方关于不珍惜粮食受到上帝惩罚的传奇典故,告诉我们要懂得惜福,存感恩之心;弘一大师眼里没有不好的东西,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米饭便觉得是好上加好,不息慢“一粒米”是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体现;一次我吃素斋的经过,表明对“一粒米”的珍惜是对世间万物都应有的敬畏之心。 14.能结合生活体验,谈到具体敬畏之物,言之有理即可
15.D 16.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在众多热点话题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在2020年2021年都排名前三,2021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热度指数还明显高于2020年: 17.示例一:赞成。①有声阅读可以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②有声阅读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了有声阅读是现在的热点之一。示例二:不赞成。①听书时容易走神,信息接受效率反而不如看书高;②在有噪音的地方如地铁上,噪音对言语感知的干扰很大;③真人朗读的语气会对理解的连贯性造成干扰;④可能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18.范文:
肩膀
肩膀,肩旁便是膀。人人皆有肩膀,可那肩膀又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而他们却抵着巨大的压力,在那三寸讲台上培育出一批批花儿!
我依旧清晰地记得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孔。他与我的第一次见面便让我深刻地记住了。他总是爱笑,都说爱笑的人不会差,果真如此。他虽不帅,但特别招引我们班的女生,他辛勤劳动突显于那因他迷茫时习惯性摸秃了的头。他习惯陪我们唠着家常。他似乎什么都懂一点的样子,总是给我们讲故事,他讲的故事很有趣,总能逗笑我们,这时他又会害羞地摸摸他那小脑瓜子。我们称其为夜明珠,说一到晚上便特别耀眼,他也不恼,说:“夜明珠贵着呢!”众人又哈哈大笑起来。
他又是一个负责认真的老师。每每走近他,便能看见他那满眼的血丝,再看他那本书,早已被他翻烂,上面充斥着各色的笔记,密密麻麻如同书上撒上糖而招引了彩色的蚂蚁般色彩斑斓。他对我们从不吝啬,在那大屏幕上放映的幻灯片,都是他翻了一晚,选取最适合我们的那种,花钱买下来又经过自己加工来为我们讲学。我喜欢将作业交给他改,即便每回作业都由白纸黑去而变为密集红字而归,但我依旧很开心。他会将我作业所有错误圈出,语法错误也在一旁旁注,对我的评价刚柔并济。我十分感激他对我的教诲,我并不是那个学习最好的学生,也不是个乖孩子,总给他惹麻烦,他依旧不温不火地悉心我和我们这群熊孩子。
毕业考那天晚上,他从家赶赴我们宿舍楼下。我们便又粘住了他,让他陪我们聊天。他带着我们走到亭中,叮嘱明天的语文考试,表情很是严肃,但又怕我们太过于紧张,又一直安慰着我们,抚平我们那浮躁的心,似乎有他的地方一切均好。探讨过学习后,他便特别嫌弃地看着我们,说:“看看你们一个个瘦的,以后多吃点知道吗?太瘦不好,像我一样壮点好!”我们看着那虚胖的小身姿,乐呼呼地笑了。畅聊到了八点半,他便赶着我们赶紧休息了。他总是对我们很好,教着我们养生之道。愿他身体一直健康,再见了您,我敬爱的老师!
在他的肩膀上,承载着我们的梦想。虽人人都有肩膀,但谁又如他们一般,用臂膀撑起祖国的花儿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