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课件 (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课件 (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7 08:5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语文要素: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
自然之美。
单元主题:
自然之美
习作要求: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
推荐理由。
这份自然之美,不仅在画中,在文字中,更蕴含在我们的想象中。在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语言之妙,体会自然之美。
观 潮
1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与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海宁市盐官镇附近的江面,只有两千余米。同时,江底泥沙淤积,形成庞大的沙坎,从东往西逐渐升高,最高处在盐官镇上游。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约束,以及水下沙坎的影响,潮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壮观的钱塘江涌潮。
资料袋
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江潮的?圈出关键词句。
初读课文
食盐
屹立

昂首挺胸
áng
人声 鼎 沸
dǐng
横贯
guàn
浩浩荡荡
hào
山崩地裂
bēng
震动
zhèn
霎时
shà
余波

fèi
yán
薄雾

认读生字
很薄 薄饼
单独使用时;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
薄雾 薄弱 稀薄 单薄
báo

常用于书面语。

多音字
昂首挺胸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浩浩荡荡
ánɡ
dǐnɡ
bēnɡ
dànɡ
后鼻音
什么意思?
认读生字
人声鼎沸
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
锅里的水煮开了。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棚 蹦
晨 振
读音相近或相同,部首不同。
形声字
识字方法
归类识记:顿时、霎时
动作演示:
屹立 昂首
看图识记:


乘风破浪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整体感知
潮来时
潮去后
潮来前
时间顺序
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画面?请边读边想象。
潮来时,潮水 ,人们 。
潮去后,钱塘江 。
潮来前,钱塘江 ,观潮的人们 。
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景物。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
领略奇观
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
钱塘江
江面
薄雾
镇海古塔
小山
人山人海
潮来前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平静、开阔
江面
静中有动
人群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指导朗读















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cháo
左边三点摆放略呈弧形。中间部分倒数第二笔为提。
指导书写
雨字旁四点从左斜往右下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
zhèn
指导书写
观 潮
1
消除水滴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读词语,想象画面。读了这些词语,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复习导入
传来( )
响声( )
如同( )
出现( )
逐渐( )
形成( )
( )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描写潮水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作者是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两方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写出了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传来隆隆响声
响声越来越大
如同山崩地裂
出现一条白线
逐渐拉长变粗
形成水墙
千万匹战马……
声音
样子
潮来时
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圈出最有画面感的词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了 ,
我仿佛看到了 ,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
想象画面
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根据下面的“学习提示”,谈一谈你想象到的画面吧!
读了 ,
我仿佛看到了 ,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暗示潮水来势凶猛。
读了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潮水正凶猛地奔涌而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潮水迅速奔涌,气势越来越大!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两丈≈两层楼房高!
大潮的气势排山倒海!
读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一堵两丈多高的银白色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千米。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比喻
夸张
生活中,你听到过什么声音可以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试着说一说吧!
读了这句话,
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潮水奔腾的声音。那潮涌的声音就像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飞过时发出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
齐读潮来时(第3、4自然段):读好表现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
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大潮退去了,江面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领略奇观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画面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意境美:余波汹涌
余波漫天卷地是怎样的画面?江面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漫天卷地
满天飞舞连地上的灰尘都被卷起。形容来势很猛,到处都是。
风号浪吼
形容风浪很大,比喻未来会遇到很多严峻的考验。
此时此刻,站在堤岸上的人们舍得离开吗?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指导朗读
潮来前、潮去后出现两次“平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
潮之奇
潮来前
潮去后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作者描写的大潮的画面是不是很壮观?下面一起读一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再一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感受奇观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
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
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
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请大家再读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让我想起了文中的“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经,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请大家再读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小结回顾
②“奇”在潮来时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好像闷雷滚动”,比喻形象、贴切;“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状、颜色令人称奇;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如战马,似山崩地裂,壮观天下无。
③“奇”在潮去后漫天的余波、怒吼的风浪、暴涨的江水。余波尚且如此,浪潮之大可想而知。
如果你们一家刚好来到钱塘江观潮,爸爸让你做一回小导游,你会怎么介绍大潮呢?
说一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运用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几种方法:结合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结合图片内容展开想象……希望同学们可以将所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