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武汉市常青联合体高一(下)历史联考试卷(7月份)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也传入亚、非、欧等地。读《“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如图,下列关于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cha发音传播路线出现的时间早于tea发音传播路线
B. 茶叶沿两大路线传播中均推动沿线国家文明的转型
C. 不同传播路线主要受传播对象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D. “茶”字不同发音的传播主要由中国的对外政策决定
2.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下列项中能用这一观点加以阐述的是( )
A. 农耕文明发展与文明区域扩大 B. 启蒙运动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C. 全球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 D.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 16—17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科学革命”,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推翻了天主教会坚持的“地心说”。1572年超新星和1577年的彗星证明天堂是不存在的,宇宙是存在变化的。这些发现甚至否认《圣经》的真实性。这是一个权威遭受质疑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由此可知,“科学革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促使西欧宗教改革的兴起 D. 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提供精神武器
4. 塔庙是苏美尔人独创的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设神庙的建筑样式。关于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人们有许多种猜想: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由此我们可以推知( )
A. 塔庙兼具生产、政治和宗教功能 B. 建筑文化与自然和社会紧密相关
C. 传统建筑通常具有强烈宗教色彩 D. 塔庙与金字塔都是统治者的陵墓
5. 有学者认为,在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以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的杂交文化结构一直保持至今。因此,当代拉美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种族和文化的混杂性。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伦巴舞和巴西烤肉 B. 爵士乐和芭蕾舞
C.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和摇滚乐 D. 马卡龙和探戈
6. 有学者指出:“在长期不断的战斗中,古代日本武士是从最勇敢、最富有冒险精神者中征募。而朝鲜两班更多是以读儒家之书和谨守礼仪为特征的文化身份,为科举出仕,不惜终其一生。”这一观点意在强调武士与两班( )
A. 都是中央集权制的产物 B. 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不一
C. 两大阶层立身之本迥异 D. 都确立了自身的专有文化
7. 据历史文献记载,波斯帝国建立了以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这表明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 )
A. 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 B. 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C. 服务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 D. 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新商路
8. 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 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 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 表明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9. 1861年,面临空前危机的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购买得到土地。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
A.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B. 不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导水索
10. 在中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伪造“王赐特许状”的现象日益加剧,修道院、大学和城市都是造伪的主体。国王权衡得失后接纳了已有的伪造特许状,并着手建立政府档案体系、完善相关司法制度来遏制伪造特许状行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格兰( )
A. 王权强化得到广泛认可 B. 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
C. 大学创造力受到了限制 D. 城市摆脱国王谋求自治
11. 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与下列图片相关的史实( )
A. 加速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B. 加强了全球联系,促进了各古老帝国间文明交流
C.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加速了中国资本原始积累
12. 周公继承并改造了殷人祭祀“鬼神”的传统,他从殷人“尊神”“事神”的知识系统中生发出了“尊礼”“近人”的礼乐文化,宗教神学逐步成为礼乐制度的附属。这表明西周( )
A. 尊神事鬼的观念已经消亡 B. 早期人文思想逐渐萌发
C. 礼乐制度丰富了宗教文化 D. 民本思想在变革中发展
13. 528年,查士丁尼下令组成一个包含多位法学家的专门委员会,着手将古罗马历代皇帝的法令和敕令等汇编成集。他们校对文献,确立正统原则,删除重复和矛盾之处,加入合乎时代发展的内容,使之更加系统化。这些举措( )
A. 推动了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改变了君主专制制度
C. 顺应了西欧社会发展的需要 D. 传承了罗马法律文化
14. 12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证,追认其自治权,宣称自己也是王室直属领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在市民的支持下,他获得了英国国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这表明( )
A. 封君封臣制度持续发展 B. 法国成为近代民族国家
C. 城市自治利于王权的强大 D. 法兰西基本完成国家统一
15. 20世纪以前,美国的立法权基本掌握在国会手中,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门。20世纪后,美国总统经常通过频繁提交国情咨文的方式来干预国会,使其通过的由他建议的社会立法。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 )
A.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B. 民主共和制度出现危机
C. 国会丧失权力中心地位 D. 总统权力呈扩大的趋势
16.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19世纪晚期,美德两国虽同为联邦制国家,但地方政府的地位却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两国( )
A. 国家宪法规定的不同 B. 杰出人物的追求不同
C. 联邦政府权力的差异 D. 国家建立路径的差异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12分)材料一:欧洲中世纪的一切书籍都是手抄的。抄书工作大多是由修道士和专门的书记来担任。书本的制作通常是由大型的修道院完成,修士担任抄写和装订书籍的工作。修道院也会聘请外部的专家,尤其是艺术家,让他们完成书页中那些漂亮的大写字母、插画和设计。有实力的修道院的书写员可达到四十人,每人每年能够抄写两部书。
——摘编自马克垚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455年古登堡活字印刷《圣经》出版。约翰内斯 古登堡是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研究出了特别的作为字母的合金和铸造法。用这个方法他建立了一套字母库,印刷了著名的《谷登堡圣经》和其他一些文件。古登堡圣经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利器。正是借助着印刷术,马丁 路德的95条论纲和随后很多著述,以及其他新教牧师们的讲道讲章才可以迅速传播出去,随后更是为西欧各民族的母语圣经的出现和普及创下深远的贡献,也为欧洲进入现代文明奠定下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中世纪书籍制作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欧洲书籍制作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18.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擅自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的行为为非法行为;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征收金钱或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限与方式征收皆为非法……议会议员应经过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内自由进行演说、辩论,不应在议会以外的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向国王请愿为臣民的权利,据此对臣民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此后,议会于1701年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
——摘编自齐延平《自由大宪章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三权分立主要表现为国会、总统和法院之间的相互制衡。一、就国会而言,其受到总统否决权的制约,也受到法院司法审查权的制约。二、就总统而言,国会可以运用行政监督权制约总统,还拥有弹劾权;法院则可以运用司法审查权审查总统的行政法令是否违宪。三、就法院而言,国会对法院的制约有多项,包括国会对联邦法院法官有弹劾及免职权,可运用宪法修正权制约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等等。总统对联邦法院的制约有两项:对法官的提名权和赦免权。总统可以通过提名任命权,对法院的政治倾向性施加影响,通过赦免权改变法院的某些判决。
——摘编自王宝磊《浅谈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权利法案》及《王位继承法》在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形成中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确立的原因。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认识。
19. (14分)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自然发生的过程,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化圈主要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儒家经济思想随着儒家思想在汉文化圈内的传播,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经济思想。在日本,646年的大化革新制定了班田收授法,受田的公民负担租庸调。……租庸调是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在实行均田制基础上,于624年颁布,……。均田制所体现出来的均田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儒家并田思想的真正实现。因为井田思想无非代表着一种平均分配土地的要求或愿望。日本的班田和新罗的丁田相当于中国的均田。15世纪的越南黎朝实行禄田制,即以禄田代替薪俸。……也正是北魏隋唐均田制的同生制度,叫职田制,它在中国沿用至明初。
——陈勇勤《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传播的特点。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论法的精神》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提出的这一著名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最早在哪个国家得到实践?这一思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20.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摘编自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cha发音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而tea发音是沿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海上交通线传播的,因此cha发音传播路线出现的时间早于tea发音传播路线,A正确;
B.材料中cha发音传播并未促使中国社会转型,排除;
C.材料传播路线的差异主要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不是受到传播对象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排除;
D.材料差异与中国对外政策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传播路线的分析和把握。
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知,思想解放运动为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故选B项。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二者均与社会变革无关,排除A项;全球航路开辟不属于思想解放内容,排除C项;D项体现了经济发展推动新思想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天主教会的“地心说”,16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否认《圣经》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欧洲科学革命冲击了宗教神学,从而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A项正确;科学革命冲击了宗教神学,没有直接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促使西欧宗教改革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劵,排除C项;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提供精神武器的是启蒙思想和民族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可得出塔庙的功能多样,包括了农业生产,政治统治以及宗教等功能,A正确;
材料只涉及到塔庙,而且也没有体现建筑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
C说法绝对,排除;
仅从材料并不能得出是陵墓,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苏美尔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苏美尔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在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以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的杂交文化结构一直保持至今”可知,拉美的文化是混杂的,其中伦巴舞是吸收了16世纪非洲黑人舞蹈以及西班牙的舞蹈逐渐完善的;巴西烤肉来源于巴西南部高乔人,高乔人是当年西班牙、意大利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A项正确;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摇滚乐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排除C项;
探戈是起源于欧洲中西部的一种民间舞蹈探戈诺舞,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美洲的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美洲的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日本武士是选拔勇敢冒险的勇士,古代朝鲜的两班为科举出仕,这说明两国都确立了自身的专有文化,D项正确;
武士阶层的出现与幕府体制有关,冲击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二者的经济地位,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二者的文化差异,非立身之本迥异,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波斯帝国建立了……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可知,波斯帝国道路沟通中亚、南亚以及沟通陆上丝绸之路西段,有利于东西交流,B项正确;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继承波斯基本制度,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保斯帝国道路发达,便利帝国内部以及帝国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交往,军事征服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沟通亚非新商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A.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项;
B.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B项;
C.根据题干的时间和主题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材料中贵族的行为导致贵族势力的衰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C项正确;
D.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制阻碍经济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由此可知,这次改革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C项正确,B项错误;
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排除A项;
俄国十月革命与农奴制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农奴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农奴制改革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农奴制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权衡得失后接纳了已有的伪造特许状,并着手建立政府档案体系、完善相关司法制度来遏制伪造特许状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伪造“王赐特许状”的现象日益加剧,国王用建立政府档案体系、完善相关司法制度等措施来遏制伪造特许状行为,反映出社会已经广泛认可王权强化这一情况,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排除B项;
国王遏制伪造特许状行为并不会限制大学创造力,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自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从麦哲伦全球航行的到马尼拉大帆船,船越来越大,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商业革命,加速了商品在全球流动,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古老帝国间文明交流,排除B项;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
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他从殷人‘尊神’‘事神’的知识系统中生发出了‘尊礼’‘近人’的礼乐文化”可得出西周从崇拜神到关注人,体现了早期的人文思想的萌发,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宗教文化,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本思想的发展,至多是萌发,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528年,查士丁尼下令组成一个包含多位法学家的专门委员会,着手将古罗马历代皇帝的法令和敕令等汇编成集。他们校对文献,确立正统原则,删除重复和矛盾之处,加入合乎时代发展的内容,使之更加系统化”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是对原有罗马法的汇编和完善,体现了对罗马法律文化的传承,D正确;
《十二铜表法》推动了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排除A;
查士丁尼法典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
查士丁尼法典适应了东罗马帝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题干“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证,追认其自治权,宣称自己也是王室直属领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在市民的支持下,他获得了英国国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说明市民阶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故C正确;
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B不符合史实,排除;
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依据材料“在市民的支持下,他获得了英国国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西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20世纪以前,美国的立法权基本掌握在国会手中,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门。20世纪后,美国总统经常通过频繁提交国情咨文的方式来干预国会,使其通过的由他建议的社会立法。”可知,20世纪后,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的干预增强,这反映了美国总统权力扩大的趋势,D项正确;
总统对立法的干预,并不意味着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
当时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并未出现危机,排除B项;
在美国共和体制下,总统是权力中心,而非国会,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世纪晚期,美德两国虽同为联邦制国家,但地方政府的地位却有很大的区别”,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之后,邦联体制下,地方权力要明显高于中央的,1787年宪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美国的联邦制,但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德意志的联邦制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建立的,所以是两者建国路径差异导致的不同,D项正确;
两者国家宪法规定的都是联邦制国家,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主要原因是建国路径的不同,而杰出人物的追求以及联邦政府权力的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西方代议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方代议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手抄形式完成;由专职人员进行;相关人员进行艺术设计;效率较低。
【小题2】变化:建立字母库,实行活字印刷。影响: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为西欧各民族的母语圣经的出现和普及创下深远的贡献;为欧洲进入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解析】(1)本题欧洲中世纪书籍制作的特点,依据材料“欧洲中世纪的一切书籍都是手抄的。抄书工作大多是由修道士和专门的书记来担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近代欧洲书籍制作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依据材料“约翰内斯 古登堡是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研究出了特别的作为字母的合金和铸造法。用这个方法他建立了一套字母库,印刷了著名的《谷登堡圣经》和其他一些文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印刷术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
18.【答案】【小题1】主要目的:限制王权;保护议会权力和臣民权利。
作用: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小题2】特点:三权独立平等;以权力制约权力;权力制约的相互性(或双向性)。
原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英国殖民统治带来行政专制的恐惧;美国政治家对三权分立思想的继承发展。
【小题3】认识:各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各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是不同国情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美代议制,第一问结合《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分析;第二问结合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分析;第三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英美代议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儒家思想传播的范围较广泛,影响大(对日、朝、越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影响很大),形成汉文化圈。
【小题2】核心:分权与制衡。实践:美国。体现:民主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启蒙运动,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传播的特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孟德斯鸠的权力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启蒙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影响: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国际分工的变化和国际合作的加强。
【小题2】特点:坚持人民的立场、应用科技和理论研究并重;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尊重科技发展的独立性和规律性;鼓励群众性科研创新: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意义:促进了新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国防建设,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水平。
【解析】(1)本题考查了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即其历史意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和新中国的科技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