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北京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北京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7 10:00:3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北京卷)
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23·北京)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由此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礼道德,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选贤任能,A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中仁义礼道德的做人原则,没有涉及个性自由,B项错误;
多元互鉴是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优中华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3·北京)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并结合所学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而邮传系统发达,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利于对边疆的治理,②④正确,B项正确;
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①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汉朝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汉朝的邮传系统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3·北京)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贞观之治”强调政治开明,社会秩序稳定,“君臣相得”“乐闻直谏”体现了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符合“贞观之治”强调的政治开明,①符合题意;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体现的是盗贼少,社会稳定,“贞观之治”强调的社会秩序稳定,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体现的开元盛世时期经济发达,②不符合题意;
“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反映的是文化繁荣,材料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表现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3·北京)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正确;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正确,B项正确;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①错误;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禁政策没有阻断海外贸易,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联系明朝农业、商业发展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5.(2023·北京)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这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奏折在乾隆之前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而且奏折有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制衡皇权,B项错误;
奏折是由官员直接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结合清朝的奏折制度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3·北京) 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可知,该学者将鸦片战争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这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同时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①②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该学者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③正确,A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英国发动战争不是偶然事件,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结合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3·北京) 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44年”、“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依据“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取得明显效果,①正确;
依据材料“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说明其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确,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根据地规模的扩大,②错误;
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4年,反“围剿”是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抗战时期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北京) 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这说明国家强调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现了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增强体质,更好的工作和学习,而非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并不是“社会各行业”,而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中可以看出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体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3·北京) 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村村通”工程有利于推动农村交通、通讯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A项正确;
“村村通”工程是农村基础设施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B项错误;
三线建设的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就已经完成,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新时期农村基础设施改革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3·北京)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数字化史料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史料分类,数字化文献检索可以使史料的搜集极其快捷而且相对完备,可以快速检索到大量资料,这说明历史资料数字化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②③正确,D项正确;
大数据可以使历史资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没有改变史料运用的原则,史料运用仍然要坚持孤证不立、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等原则,①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e-考据”是指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是信息技术和历史考据的结合,并非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④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3·北京)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奴隶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②正确;依据材料“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可知,当时重农轻商观念浓厚,④正确,B项正确;
依据材料“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可知,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一般不直接经商,并不是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①错误;依据材料“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可知,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而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及其罗马帝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2.(2023·北京) 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
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
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可知,科隆是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其决议是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的,不需要封建领主的批准,①正确;依据材料“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可知,市政会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有利于保护成员的经济利益,③正确,A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以行会决议的形式阻止制造和使用新机器,而非通过工人罢工,②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3·北京) 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可知,在《独立宣言》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这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英国颁布的法律,A项错误;
《独立宣言》宣扬了天赋人权的观念,而非否定,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结合《独立宣言》的内容和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23·北京) 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独立后的墨西哥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奉阿兹特克人为祖先,视末代皇帝为民族英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借此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B项正确;
墨西哥独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无关,A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是在墨西哥独立后,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C项颠倒因果关系,错误;
墨西哥独立后的做法意在用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来增强国家民族意识,并不是重建其文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墨西哥巩固民族独立成果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3·北京)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并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联合国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
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
“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的原则,材料没有涉及,B项错误;
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意义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结合联合国的宗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23·北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1)时代背景:依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
(2)过程:依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可知,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依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可知,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依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可知,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依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道教以及儒学的发展。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以及学术等角度分析;第二问,过程:依据材料信息,分别从南北朝时期、隋朝以及唐朝三个时期分析;意义: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儒学、对思想以及对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2023·北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答案】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辨析考证: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和选自“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和选自“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和选自“《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
过程:通过综合三则史料可知,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大致过程是,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故答案为: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和选自,结合 《东方兵事纪略》 、 《世纪杂志》 、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的内容和史料价值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18.(2023·北京)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知识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依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可以得出观点是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及其影响进行评析。
依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可以得出观点是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然后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进行评析。
故答案为: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9.(2023·北京)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答案】(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可知,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依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说明:依据材料“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
依据材料“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依据材料“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故答案为:(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以及文化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影响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2023·北京) 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1)条件:依据材料“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可知,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依据“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可知,士大夫的推动;依据“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可知,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影响:依据材料“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
依据“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
依据“《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可知,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农业和商业发展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述;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物种、对饮食格局和消费以及对世界柑橘著作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北京卷)
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23·北京)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2.(2023·北京)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23·北京)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2023·北京)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2023·北京)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6.(2023·北京) 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3·北京) 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2023·北京) 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9.(2023·北京) 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10.(2023·北京)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2023·北京)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2023·北京) 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
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
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2023·北京) 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14.(2023·北京) 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15.(2023·北京)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23·北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17.(2023·北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18.(2023·北京)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19.(2023·北京)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023·北京) 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由此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礼道德,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选贤任能,A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中仁义礼道德的做人原则,没有涉及个性自由,B项错误;
多元互鉴是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优中华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并结合所学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而邮传系统发达,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利于对边疆的治理,②④正确,B项正确;
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①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汉朝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汉朝的邮传系统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贞观之治”强调政治开明,社会秩序稳定,“君臣相得”“乐闻直谏”体现了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符合“贞观之治”强调的政治开明,①符合题意;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体现的是盗贼少,社会稳定,“贞观之治”强调的社会秩序稳定,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体现的开元盛世时期经济发达,②不符合题意;
“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反映的是文化繁荣,材料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表现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正确;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正确,B项正确;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①错误;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禁政策没有阻断海外贸易,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联系明朝农业、商业发展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这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奏折在乾隆之前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而且奏折有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制衡皇权,B项错误;
奏折是由官员直接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结合清朝的奏折制度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可知,该学者将鸦片战争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这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同时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①②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该学者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③正确,A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英国发动战争不是偶然事件,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结合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44年”、“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依据“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取得明显效果,①正确;
依据材料“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说明其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确,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根据地规模的扩大,②错误;
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4年,反“围剿”是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抗战时期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这说明国家强调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现了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增强体质,更好的工作和学习,而非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并不是“社会各行业”,而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中可以看出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体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村村通”工程有利于推动农村交通、通讯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A项正确;
“村村通”工程是农村基础设施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B项错误;
三线建设的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就已经完成,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新时期农村基础设施改革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数字化史料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史料分类,数字化文献检索可以使史料的搜集极其快捷而且相对完备,可以快速检索到大量资料,这说明历史资料数字化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②③正确,D项正确;
大数据可以使历史资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没有改变史料运用的原则,史料运用仍然要坚持孤证不立、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等原则,①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e-考据”是指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是信息技术和历史考据的结合,并非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④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奴隶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②正确;依据材料“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可知,当时重农轻商观念浓厚,④正确,B项正确;
依据材料“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可知,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一般不直接经商,并不是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①错误;依据材料“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可知,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而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及其罗马帝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可知,科隆是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其决议是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的,不需要封建领主的批准,①正确;依据材料“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可知,市政会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有利于保护成员的经济利益,③正确,A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以行会决议的形式阻止制造和使用新机器,而非通过工人罢工,②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可知,在《独立宣言》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这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英国颁布的法律,A项错误;
《独立宣言》宣扬了天赋人权的观念,而非否定,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结合《独立宣言》的内容和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独立后的墨西哥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奉阿兹特克人为祖先,视末代皇帝为民族英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借此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B项正确;
墨西哥独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无关,A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是在墨西哥独立后,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C项颠倒因果关系,错误;
墨西哥独立后的做法意在用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来增强国家民族意识,并不是重建其文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墨西哥巩固民族独立成果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并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联合国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
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
“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的原则,材料没有涉及,B项错误;
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意义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结合联合国的宗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1)时代背景:依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
(2)过程:依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可知,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依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可知,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依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可知,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依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道教以及儒学的发展。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以及学术等角度分析;第二问,过程:依据材料信息,分别从南北朝时期、隋朝以及唐朝三个时期分析;意义: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儒学、对思想以及对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辨析考证: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和选自“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和选自“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和选自“《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
过程:通过综合三则史料可知,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大致过程是,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故答案为: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和选自,结合 《东方兵事纪略》 、 《世纪杂志》 、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的内容和史料价值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18.【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知识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依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可以得出观点是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及其影响进行评析。
依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可以得出观点是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然后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进行评析。
故答案为: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9.【答案】(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可知,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依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说明:依据材料“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
依据材料“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依据材料“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故答案为:(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以及文化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影响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答案】(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1)条件:依据材料“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可知,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依据“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可知,士大夫的推动;依据“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可知,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影响:依据材料“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
依据“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
依据“《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可知,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农业和商业发展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述;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物种、对饮食格局和消费以及对世界柑橘著作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