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7 14:1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教训。
2、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感悟中国人民这一时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949
1952
1953
19561957
1966
1976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文革动乱
巩固政权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
社会义经济、政治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工业建设
三大改造
三大制度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958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文革”
1966-1976
一、梳理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政治建设历程和史实。?
一五计划
1953-1957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全国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 1957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仿效苏联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二、正确的探索—开始的标志《论十大关系》发表
背景:
主要任务:
经济方针: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
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评价:
正确分析、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二、正确的探索—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二、正确的探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整风运动 1957
概况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
内容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全党整风运动(1957年4月-1958年8月) 目的 ①克服近年来党内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②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需要。
内容 ①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②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③形式: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意义 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
反右运动及扩大化
至1958年夏末运动结束时,全国被划为右派的人数达到55.28万人,绝大多数是错划的。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二、正确的探索—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提出的背景: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 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中共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八字方针的结果:七千人大会、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
三、探索失误——20世纪50年代的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 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为什么会出现失误?
原因: 国家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在经济建设中犯了左倾错误 ;未正确认识主要矛盾。
经验:勇于探索;犯了错误,勇于正视。
教训: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国情出发,正确认识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综合平衡,经济协调发展
制度建设,健全民主和法制
探索失误之“三面红旗”(1958) 危害
1958年中共八二社建总路线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多、快、好、省(片面强调速度和数量,急躁冒进)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速度和数量;以钢(粮)为纲;四风盛行
(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一大二公”三平);
(生产关系的调整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掀起大跃进、“人民” ,经济建设犯左倾错误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比例失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造成了人民急于求成、急噪冒进、浮夸风、假话盛行。
挫伤农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大跃进时期的工农业总产值
(1957—1960)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535万吨
9000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800万吨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小麦卫星
水稻卫星
包谷卫星
烤烟卫星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出生于农家的毛泽东本来对那些放出来的农业高产卫星是将信将疑的,而科学家从科学原理对农业高产的论证,却使他相信粮食高产是有可能的。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次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运动。其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58页
政社合一:经济组织+政权机构
三级管理: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
分配制度:供给制粮食伙食+工资制象征性
兵团作战: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一大二公:规模大+范围大-公有化
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人民公社化运动
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有何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
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追求公有制的程度和规模。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67、68年)
(1973年)
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
邓小平全面整顿
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复苏)
(回升)
三、探索失误——“文革”十年(1966-1976)
1966年春夏
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1967年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打砸抢事件,社会和生产秩序陷入混乱
1970-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1976年9月
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2和1975年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2 过程
十年文革(1966-1976年)
1966年8月23日,上海红卫兵在南京路上张贴大字报
1966年11月3日,各地红卫兵聚集在天安门广场
1976年10月,首都人民庆祝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十年文革(1966-1976年)
1 .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②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④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美国、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重视民主和法制。
——蒋传光《邓小平法制思想概论》
据官方估计,“文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
——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文化人士如邓拓、吴晗、老舍、田汉等被打成“黑帮”、“反动权威”,甚至被迫害至死;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戏剧被斥为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勒令停演。 ——岳麓版必修III《文化发展中历程》
2、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是内乱、是错误?
领导人错误估计国内外形势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指导思想】“左倾”错误恶性发展;阶级斗争
【经济】经济严重后退,面临崩溃边缘
【政治】民主政治严重破坏,法律形同虚设,阶级斗争严重
【文化】文化人士被收迫害,思想文化百花凋零
【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混乱,缺乏安全感
3、概括“文化大革命”的给我们教训?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第三,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而不能倡导无法无天。
第四,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席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教训》
十年文革(1966-1976年)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经济、外交、科技教育和国防等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1、经济
领域 成就 影响
工业 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①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集中投资西北、西南三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①增强了国防力量
②改善了工业布局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①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产量
②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
四、伟大的建设成就
3、国防 4、外交
领域 成就与影响
教育 取得长足进步;劳动者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医疗卫生 得到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
2、教育与医疗
赤脚医生
20世纪50年代初的扫盲运动
领域 成就 影响
国防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成功发射人造卫星 增强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外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改善国际环境
提高国际地位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各方面骨干力量成长,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贵阳
乌鲁木齐
兰州
包头
兰新铁路
包兰铁路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包头钢铁公司
大庆油田
大庆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上海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大港油田
天津
北京
柳州
黔桂铁路
胜利油田
东营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铁人”——王进喜
邓稼先
李四光
华罗庚
钱学森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
(1)内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
(2)英雄模范的先进典型: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
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和钱学森、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
在文革时期,国家经济政治受到重创,为何还可以取得伟大成就?
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奋发图强的创业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一个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年代!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 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外交
奠基性
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开创性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建设成就总结
1949
1952
1953
1956 1957
1966
1976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文革动乱
中共八大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整风运动
全国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
七千人大会
三年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
课堂小结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经济恢复:(1949-1952年)
工业化:(1953-1957年)
经济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
“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
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经济好转:(1960,1962,1965年)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经济遭到全面破坏,民主法制中断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