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二) 课型 新授 日期 案序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第七章《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认识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第一个案例。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农业发达、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全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具有借鉴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节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选取了区域发展的相关主题,设计了 “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三个标题来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三方面内容按照从自然到人文的顺序步步展开、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2.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长江及第一节南方地区的学习,已经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认识本区域之前,学生对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已经研究了多次,方法应该已经掌握,能力也已经形成。已经具备基本的区域分析能力,掌握地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已有知识相对比较的零散,未形成框架体系。一些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使他们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
教学的具体目标 1.知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以及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2.分析“同城效应”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放 的导 入 出示图片: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周庄古镇等, 提问:这些都是长江三角洲的代表建筑,大家说得出他们的名字吗? 学生欣赏图片,让学生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感悟江南水乡,人间天堂之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找出: 古都——南京、杭州;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 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 提问:看看那些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说说上海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2)哪些铁路干线经过长江三角洲?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何影响? 【合作探究】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自主学习】知识点二: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从图中找出该区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水乡古镇。 (2)说说该区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3)回顾你的所见、所闻,哪些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有关的?快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如风景名胜、神话故事、历史名人、地方戏曲、特产小吃等) 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来找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以积极补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还与当地的旅游资源丰富密切相关 学生看图,思考问题。 同桌之间,交流问题。 请学生起立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及时补充。 预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风韵和地域文化。
开放 的延 伸 资料: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回到昆山的家。下表列出来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间。 探究 思考 (1)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 (2)这种生活方式依据的条件是什么? (3)你身边的人们有没有类似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有,请给同学讲一讲。 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特殊的生活方式“同城效应”有充分的了解 认识生活方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联系。
课堂小结 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布置作业 必做:同步训练47.48 课堂巩固 选做:同步训练49页 拓展提升
板书设计 一、最大的城市群 主要城市 二、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 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景点 水乡风貌 特色文化:戏曲、茶、丝绸、饮食等
反思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