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娥 冤?
【备课资料】?
一、多方对比,展示冲突
——《窦娥冤》解读
戏剧是表现冲突的艺术。对比使冲突更尖锐,矛盾揭示更充分,人物性格展示更全面。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第三折(高潮部分)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对比,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人物与环境的对比?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其命运受着环境的制约,但人物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第三折中,暑热难当的三伏天气下,代表国家机器对窦娥施行斩刑的监斩官、押解的公人和行刑的刽子手,加上拥挤的看客,构成了刑场这一特定环境。而监斩官“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的命令,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的音响,以及刽子手“磨旗、提刀,押正旦”的动作,更使刑场的气氛加倍的紧张、严酷。在这一背景下,披枷带锁的窦娥被押解上场,“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强大冷酷的法律机器和弱小无助的女子,杀气腾腾的场面与呼告无门的窦娥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预示着一场弱肉强食的惨剧即将发生。一开场,戏剧冲突就以不成比例的人与环境的对比展现出来。刑场——这个象征着黑暗社会的环境决定了窦娥的命运,而那三伏天气的酷热正预示着残酷命运的无法改变。?
强大的环境注定了窦娥的屈死,但窦娥对这一黑白颠倒的现实并非逆来顺受,束手待毙,她一直不屈地反抗着。从开场时的指天斥地到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无一不是坚决抗争的明证。坚决的反抗终于影响了环境:在衔冤屈死后,三伏天竟“真个下雪了”,这一天从人愿、改变了自然规律的环境变化,连监斩官都意识到“这死罪必有冤枉”!?
环境的决定性与窦娥的反抗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弱女子窦娥以自己强有力的反抗影响着、甚至改变了环境;而看似强大的、决定人物命运的环境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环境结束的只是窦娥的生命,这反而更加突出了人物精神力量的强大有力。?
2.人物自身性格的对比?
窦娥的性格是刚强不屈和温柔孝顺的复合体。?
一出场,面对这明明被冤枉却无法挽回的命运,窦娥不能不感到冤屈、悲愤,怒火在胸中燃烧。她由冤生怨,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原先抱有幻想的封建神权,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谴责:“……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封建神权从信赖到怀疑到大胆否定,窦娥的反抗性格已非常明显。?
反抗性格更集中表现在临刑前。窦娥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的誓愿来抗争,要将自己天大的冤情昭示于众;她还以“着这楚州亢旱三年”来报复,要让上天惩治那些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集中体现了她“争到底,竞到头”的反抗精神。?
但窦娥不仅仅反抗性强烈,她性格的另一侧面在诀别婆婆时得到充分展现。为了不让婆婆看见自己“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她央求刽子手改道后街;邂逅婆婆,窦娥诉说屈招的原因:“怕连累婆婆。”与婆婆诀别时她只央求:“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并劝慰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为救婆婆牺牲了生命,要求却如此微薄;自己衔冤即将处斩,却挂念婆婆的身体,窦娥的善良与孝顺得以充分展现。
性格中对立的两个侧面的对比展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原来那么善良孝顺的窦娥,“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悲惨命运尤其令人同情。借此对比,剧作者对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的揭露也更加深刻。?
3.对立人物态度的对比?
临刑前,面对封建统治者的代表——监斩官,窦娥由冤生恨,立下三桩誓愿,由要昭示冤情到控诉社会黑暗,层层推进,一桩比一桩更慷慨激昂,斗争性更强烈,与监斩官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桩,窦娥“要一领净席”,“又要丈二白练”,监斩官随口答应:“打甚么不紧。”态度轻松,不当回事,是对窦娥要“血溅白练”誓愿的不信与不屑。窦娥感觉到了这一点,她应声抗争:“……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坚信冤情必将当场应验,让“四下里皆瞧见”。接着发下第二愿: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表明他态度紧张、心中害怕。窦娥毫不退让:“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最后时刻,窦娥再以“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第三愿,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无心正法”的昏官污吏。监斩官慌忙打断,厉声呵责:“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是对窦娥正义呼声的极度心虚与恐惧。这尖锐的人物态度对立冲突,使剧情发展到了高潮。?
窦娥在顽强抗争中表现出来的执著、坚强与自信,与监斩官的由不屑到害怕到恐惧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展现了无法调和的阶级对立,集中体现了窦娥“争到底,竞到头”的不屈的反抗精神,也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
4.戏剧情节上的虚实对比?
第三折戏共四个情节:押赴刑场,婆媳诀别,刑场立誓,誓愿应验。前三个情节的写实性与第四个情节的异兆形成对比,直写窦娥的冤情“感天动地”。前三个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黑暗现实中冷酷的一幕: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善良无助的弱女子窦娥无论感到多么冤屈、愤怒,无论对自己的誓言多么坚信,其含冤被杀的命运都无法改变,誓愿应验的奇迹也绝不可能出现。这一现实主义的描写,充分展现了窦娥的冤屈,揭示了她执著抗争的原因,也突出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性和必然性。但如果接下去仍用写实方法,那么观众(读者)的随剧情发展而越集越浓的悲愤情绪将无法宣泄,随着主人公的被杀而徒留悲伤与无奈。很显然,这一残酷的现实性结局将让观众(读者)难以接受。?
而在实际剧情中,忽然“阴了”的天空和“好冷”的阴风为窦娥受戮渲染了气氛,鲜红的热血飞溅到了那悬于旗枪的丈二白练上,天地间一刹那竟真的飘飞起纯净的白雪,这一浪漫主义情节,表现了无助的弱女子窦娥的誓愿终于得到上天的回应,这一“感天动地”的舞台场面,产生了十分鲜明的视觉刺激,令观众(读者)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并使他们压抑已久的、本已无法宣泄的悲愤情绪得以宣泄,悲伤与无奈被正义必胜的信念取代,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剧情上的虚与实的安排是一种必然:正因为写实中充分细致地表现了窦娥冤情深重,才可能有写虚的“感天动地”;也唯有感天动地的浪漫主义手法,才能令人更深地体会到窦娥不屈的反抗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5.对天地鬼神的否定与依赖对比?
窦娥一出场,指天斥地痛责鬼神,对封建神权作了大胆否定。然而临刑前又借天地显圣来昭示冤情,客观上形成矛盾对比。这反映了剧作者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作者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也触及到了社会黑暗的根源:“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不可谓不深刻。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作者找不到解决社会矛盾、惩治邪恶、救助百姓的办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天地显圣这一虚无的幻想上,给当时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这一矛盾对比,突出了剧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恨不平与无法解决社会矛盾的深深苦痛。?
二、窦娥:一个善良的野蛮人?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这是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让人读之动容。然而细细品之,笔者以为这三桩誓言背后的潜台词很值得思索。?
(一)?
这向来为人称颂的三桩誓愿是处于弱势位置的窦娥对现实的最后反抗,这是她最后的血与泪的控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希望通过这种种的反常生活来唤起上自皇帝下至布衣百姓的关注,这种渴望伸冤、渴望正义的愿望无可厚非。?
但是问题在于,她混淆了其复仇的对象与其他公众的利益界限,将一己之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如果说“血溅白练”的愿望尚是为诉自己的冤情而在人世间的有限度的体现的话,那么“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则显得具有一种野蛮的破坏性:因为届时也许除了张驴儿受到罪有应得的报应外还得殃及那数不胜数的无辜百姓,许多不可估量的惨况将注定会发生——鬻儿卖女的啼哭,奔走四方的乞讨……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像她一样被卖作童养媳命运的姑娘。
而且事实上,灾难一旦来临,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往往倒不是那些为非作歹鱼肉乡里的张驴儿们,恰恰相反,那些本来就缺衣少食与她相似的弱势无辜群体将比张驴儿们更早更深地接触到这种灾难。——为什么要让他们来承担这样的恶果呢??
这样理当为正义的复仇现在却变质成为一种多米诺骨牌的灾难传递,也使一个善良的弱女子变味成了别人生命中的暴君。一人冤成一州难。——窦娥的复仇一定要牺牲其他无辜者的利益吗?她有这种形式的复仇权利吗??
赴刑场时为了避免被婆婆见到,央求刽子手绕道的窦娥是善良的,但是为报一己之私而让楚州饿殍遍地的窦娥却有些面目狰狞,让人不寒而栗。——这对矛盾为什么在她身上交织在一起呢??
(二)?
长期以来,我们常以为窦娥身遭无辜陷害而命归黄泉是这部作品的全部悲剧。事实上,祸从天降只是它表层的第一悲。窦娥含冤后控诉无门是她的第二悲,因为若政治清明,那么她还不至于落到这样的下场,可是偏偏遇上的是既贪又昏的官员桃杌,她当然只能含冤九泉了,她的冤魂也只能继续寻找窦天章式的清官。寻找清官是她死后的唯一希望之所系,所以她不愿“私休”——与张驴儿结为夫妻,而愿“官休”——对簿公堂。而这种伸冤无望的现状更增添了她的悲剧性。 ?
我们常以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因其在现实世界的不可实现性而更觉其悲壮,仿佛这正是作品的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然而我们却鲜能体察出这里面的悖论:倘若这三桩誓愿未能实现,那么这处于弱势的窦娥是善良的,值得同情的;倘若是天应人愿,她为何不直接惩罚罪魁祸首,而让其他无辜者一同遭殃甚至首先遭殃?(须知张驴儿只害了她一人,而她却要害一州人。)心想而事成的她所带来的所谓的正义复仇掩盖不住其潜意识中的让人恐怖的血腥。事实上,此时是否有窦天章式的清官出现都已不重要了,因为窦娥的复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功了,其复仇的性质也已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么这样的浪漫到底要不要呢?弃之则觉她生命太弱,合之则觉其性格太蛮,这个矛盾正是窦娥的第三个悲剧,也是全剧的深层次悲剧。?
这个悲剧与李逵劫法场时对无辜看客的滥杀,与武松血溅鸳鸯楼时对同为底层的丫鬟们的屠杀……与历史上无数为反抗压迫而揭竿起义者在反抗过程中对其他无辜者的血腥屠杀是一脉相承的。犹如宋江在浔阳上所书写的那样:他年若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窦娥的誓言不是于大同世界的渴望和于理想社会的呼告,它只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复仇。——当然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逼到这种心态的爆发则是对当时社会的最大控诉。?
三、从《窦娥冤》看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其“理想”与人的主观因素。可以说,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窦娥冤》第三折中,丰富的想象主要体现在作者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
三桩誓愿超现实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作者的这种想象便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大胆的夸张——无法考究的细节
夸张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作为修辞手法,它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应该说,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窦娥冤》第三折夸张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细节的无法考究上。刽子手说:“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注意,“半点”血都不曾落在地上,真是半点都没有吗?“半点”这个无法考究的夸张细节,深刻明晰地诠释了窦娥的委实冤屈,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了窦娥的冤情。大胆的夸张使浪漫主义在这里没有丝毫的荒诞。?
(三)强烈的抒情——极端鲜明的爱憎?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彩特别浓烈。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彩,是浪漫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特征。《窦娥冤》第三折中主人公极端鲜明的爱憎,便洋溢着强烈的抒彩。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
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这里的指天斥地,便是作者借窦娥之口,借窦娥的反抗精神,表达出自己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更是作者对封建法制秩序的否定。?
窦娥在赴刑场过程中,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为了让婆婆免遭拷打,窦娥屈招药死公公;窦娥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这里的娓娓劝慰,表现的是窦娥的善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悯与同情。
雷 雨
【备课资料】
一、论话剧《雷雨》的语言艺术?
1.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
优秀的戏剧语言,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因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创造,主要依赖于人物的语言。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要求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有利于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曹禺笔下的人物个性化语言非常突出。如第一幕中对鲁贵语言的刻画,那奸猾的笑容,猥琐的语言,把一个奴才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内心刻上了很深的印象。又如后面的周萍与蘩漪的对话:?
蘩漪 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生了冲儿。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我的!?
周萍 引诱!我请你不要用这两个字好不好?你知道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蘩漪 你忘记了在这屋子里,半夜,我哭的时候,你叹息着说的话么?你说你恨你的父亲,你说过,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
周萍 你忘了。那时我年轻,我的冲动叫我说出来这样糊涂的话。?
周萍正觉得这个家自己已经不能再呆下去了,他想用自己的逃避来远离这一切。但是他是蘩漪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她怎么会轻易放过他呢?于是她将乱伦的事情怪罪到周萍身上,然后紧接着就是威逼利诱……上面的这段对话为我们诠释了母子二人乱伦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鲁贵曾经说过的闹鬼的故事。但是面对这样的事实,周萍的懦弱和虚伪,不负责任和推脱;蘩漪的果敢阴鸷,为了挣脱牢笼不择手段的决心便完全地暴露出来了。?
正是这些个性化的台词把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引导着我们完全投入地进入一场即将到来的雷雨之中。??
2.语言丰富深刻的精练美?
戏剧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语言必须精练。戏剧语言的精练美表现在台词表达内容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说,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最广博的内容,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在《雷雨》中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练深刻。而且,台词里充满了巧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到台词所创设的情景中。
例如,周朴园让周萍跪下“请”蘩漪喝药:(望着周萍,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周朴园峻厉的眼光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
可以说,蘩漪此刻是百感交集。她憎恶周朴园的专横、冷酷和虚伪,把免于“吃药”的希望寄托在身边那个令她倾注了热忱的男人——周萍身上;然而,这个懦弱的男人给予她的却是难堪的失望,而两人的情爱关系又使她不忍委屈于他;于是,她只好在“我喝,我现在喝”的急促语音伴随下将所有的懊恼连同那苦药一起咽了下去。饱含情感色彩的一声“哦……”多少悲苦和哀怨一目了然。?
3.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在说话上,而且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上,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的。如《雷雨》第二幕中鲁大海在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时,侍萍目睹了离别多年的长子周萍打自己另一个儿子鲁大海时,内心世界的痛苦变化过程。?
她大哭起来,不禁脱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段话饱含了侍萍极其复杂的感情,她先是震惊,接着猛醒,继而愤怒,最后怒斥,是一系列感情的急剧变化过程。周家父子这样对待鲁大海,是侍萍所没有想到的,感到非常震惊,但事实又使她幡然醒悟,所以她愤怒地斥责:“这真是一群强盗!”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犹如打在她的心上,她没有想到日夜想念的萍儿竟这样狠毒。?
4.台词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优秀剧作的语言总是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是戏剧的酵母。“潜台词”就是潜藏在人物台词之中的真正含义,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常说的“话里有话”。既要演员便于“上口”又要观众听来“入耳”,这些语言能给观众和读者留下展开丰富想象的余地。是否具有韵味深长的潜台词也是一部话剧是否优秀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如《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那场戏,当周朴园还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侍萍时,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当认出侍萍后,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他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从下意识中冒出来的话,是有内心语言和潜台词的。前一句话“你来干什么?”的潜台词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你大可不必到这儿来;其二是一种威胁之意,你想来敲诈我吗?后一句话“谁指使你来的?”的潜台词是:不是你,那一定是鲁贵指使你来敲诈我的。他非常害怕他和侍萍的事暴露在鲁贵这个下人面前,这对他的名誉、社会地位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这两句有言外之意的潜台词,对于表现周朴园的虚伪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潜在的意思是曹禺等优秀剧作家使用的最值得称道的艺术手法,这使观众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其中,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思在其中。
5.惊心动魄的舞台感?
如《雷雨》第三幕鲁侍萍让女儿四凤“起誓”这一场面,就是十分明显的例子。?
鲁侍萍 (立起)你就这样跪下说。?
鲁四凤 妈,我答应你,以后我永远不见周家的人。?
(雷声轰地滚过去。)?
鲁侍萍 孩子,天上在打着雷,你要是忘了妈的话,见了周家的人呢??
鲁四凤 (畏怯地)妈,我不会的,我不会的。?
鲁侍萍 孩子,你要说,你要说。假如你忘了妈的话,……?
鲁四凤 (不顾一切地)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扑在鲁妈的怀里)哦,我的妈呀!(哭出声)?
这场戏在舞台演出时产生了惊魂动魄的艺术效果,作者将人物语言的表达同舞台灯光、滚滚的雷声、闪电的舞台效果运用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俩痛苦复杂的矛盾心情,塑造了一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这种结合舞台背景描绘的戏剧语言还具有象征性,窗外那引起四凤恐惧的雷声和闪电就已经预示了人物的不幸命运。?
6.意韵深厚的诗意和抒情性?
《雷雨》是当做诗来写的,其中的许多台词准确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蘩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愿望;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于这样的处境,正像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蘩漪在第二幕中那段著名的独白,简直就是一首贮满愤懑与渴望的诗:“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烈烈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蘩漪在“宇宙残酷的井里”拼死攀援的艰辛与焦灼、压抑与烦闷,“爱起你来像一团火”“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的炽烈阴鸷的个性也都熔铸在这诗一样的独白里。?
二、《雷雨》潜台词赏析?
剧作家曹禺于1933年创作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剧作之一,它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和观众的原因就是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从中可以窥见《雷雨》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不看人物话里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
有时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透过简短的语言,可以探知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二幕从开头到“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部分内容,周朴园一共说了六个“哦”字。要是在平常,对这种应答词我们就可能忽略过去,但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当然也包括对舞台说明的解读,我们可以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①是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②是勾起周朴园的回忆;③是一般应答词;④是表示惊奇;⑤是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发出的窘态语;⑥是受人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一个简短的“哦”字的潜台词就有如此丰富的意蕴,就能揭示出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做贼心虚的变化过程。?
2.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
有时在某些情形之下当事人对有些事不便说明,这时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如第二幕中鲁侍萍的两段台词,她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很有意味:?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亲戚?②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③周朴园:怎么?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其实是在说: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而下面的鲁侍萍的两句话更能反映出她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
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此时,鲁侍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只能欲说还休,作者巧妙地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来表达了鲁侍萍的愤恨、痛苦、失望、悲哀……真是百感交集。
3.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
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如第二幕中写侍萍被赶出周家这一件事情,周朴园说:“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而鲁侍萍却说:“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两人都用了“忽然”一词,而且话都说了一半,但心中所想却是截然不同的。周朴园是在推卸责任,而鲁侍萍则是在揭发周朴园的罪行:不是我无缘无故投河自尽,而是你周朴园为了娶富家小姐而丧尽天良地赶我出门,全然不顾我生下孩子才三天,这是何其狠毒!这里鲁侍萍用周朴园的原词来嘲讽周朴园的虚伪,使戏剧语言精练而有味,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突出。?
总之,学会赏析品味《雷雨》中弦外有音、意蕴丰富的潜台词,对于了解戏剧人物语言,把握戏剧人物形象,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哈姆莱特
【备课资料】
一、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及其艺术特色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父亲是一个商人,曾任斯特拉福镇的镇长。莎士比亚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先后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他自幼就接触戏剧,不断有一些著名的剧团来他的家乡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使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在文法学校,他经常在课下研读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尝试练写诗歌。14岁时,由于父亲陷入债务纠纷,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谋生。他18岁结婚。1586年,他离开家乡,赴伦敦谋生。开始时做过一家剧院的打杂工,在戏剧中扮演一些小角色。在繁忙的演员生活之余,他开始从事剧本改编和创作工作。到16世纪末,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
1.莎士比亚的文学生涯。
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部抒情长诗。
他的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至1600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一时期。莎士比亚初试创作,本时期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期,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历史剧、喜剧和很少的几部悲剧,这些剧作大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代表作为:《理查三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皆大欢喜》。
1601年至1608年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时期。本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莎士比亚的文艺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他的创作艺术也达到了巅峰阶段,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1609年至1613年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三时期。在此期间,他的创作基调显得深沉和忧郁,他的作品开始由悲剧转向传奇剧,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其中后者具有深远意义。
2.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作描述的是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他的父亲突然暴死,得到父王去世的噩耗后,他立即回国奔丧。适时,叔父克劳狄斯正要登上王位,母后正要匆匆改嫁给新国王。一连串不幸的消息使他痛苦不已,抑郁寡欢,厌世之情开始在他灵魂深处产生。
正当新国王与母后举行婚礼的狂欢之夜,父亲的鬼魂在城堡上空出现,向王子诉说自己的死亡真相,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谋杀而死的,克劳狄斯趁他午睡时,将毒草汁滴入他的耳中,毒死了他。父亲的鬼魂要王子为他报仇。
哈姆莱特下决心替父报仇。为证实叔父谋杀父亲的真相,他开始装疯,在众人面前装出一副精神失常、语言癫狂的样子。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克劳狄斯开始怀疑起哈姆莱特,先后派遣哈姆莱特的老同学去试探他,被哈姆莱特看穿识破。一天,哈姆莱特借一个戏剧班子进宫演出之机,授意他们表演一出凶杀戏,邀请新王和王后一起观看。这出戏讲的是在维也纳发生的一宗蓄意杀兄案。在观看演出中,哈姆莱特发现新王面容失色、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戏未终场,便仓皇退席。鬼魂的话得到证实,哈姆莱特断定弑父篡位的确是新王叔父!与此同时,克劳狄斯为搞清哈姆莱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莱特谈话,同时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哈姆莱特的母亲责备他对克劳狄斯无礼。哈姆莱特反唇相讥,言辞激烈,气得母亲一阵尖叫,呼喊救命。帷幕后面也跟着发出声响。听到帷幕后的声响,哈姆莱特误以为克劳狄斯在偷听,便拔剑将其刺死,可倒下的却是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害怕哈姆莱特会伤害自己,想出一个借刀杀人的办法,匆匆派人把哈姆莱特遣送到英国,暗中让他们携信给英王,让英王除掉他。在去英国的途中,哈姆莱特发现新王的信件,将计就计,改写了文句,让遣送他的人到英国替他送死,自己借海盗的帮助返回丹麦。这时他的情人奥菲莉娅因父亲被爱人杀死、爱人被遣离国,伤心过度,精神失常后溺水身亡。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纠集一伙反叛者要为父报仇。不久,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在奥菲莉娅的葬礼上相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雷欧提斯向哈姆莱特提出挑战。阴险的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决斗,他在雷欧提斯的剑尖上涂了毒药,在哈姆莱特身旁放了一杯毒酒,阴谋让哈姆莱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鸩身亡。在决斗中,哈姆莱特取胜。比剑休息时,雷欧提斯乘其不备,用毒剑刺伤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顿时警觉,夺下毒剑也反刺对方。雷欧提斯知道自己不能活命,当众披露了克劳狄斯的毒计。这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莱特怒不可遏,怀着新仇旧恨,用毒剑、毒酒杀死了克劳狄斯,惩罚了这个元凶,报了父仇,同时自己亦毒发身亡。
《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主义的悲剧,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充分体现。施咸荣先生说:“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提倡人道,反对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歌颂人的伟大力量,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哈姆莱特成了人文主义者理想的代表人物,剧中他与克劳狄斯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戏剧一开头,莎士比亚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丹麦发生宫廷政变,老国王被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阴谋家克劳狄斯窃取;“在新王的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外敌压境、民怨沸腾,窃取得来的王位岌岌可危。他的宫廷成了当时英国封建阶层混乱时代的写照。王后‘让淫亵冲没了心窍’,成了‘情欲的奴隶’,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见风使舵,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僚。……在第一幕的结尾,老国王的鬼魂‘显灵’之后,哈姆莱特就惊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台词是解开哈姆莱特性格的钥匙。从一开始他就是把为父复仇和改造现实的任务结合在一起的。”哈姆莱特本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本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通过装疯卖傻来替父报仇。“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哈姆莱特敢于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他先后识破了奸王设下的一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莱特都显得形象高大。《哈姆莱特》成了一出‘巨人型’的悲剧。”在这部剧作中,到处都渗透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念,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高尚和爱情的力量的坚定信念。
哈姆莱特才能出众,决心要扭转乾坤,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总是郁郁不乐,优柔寡断。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以外,谁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时代’?”这就是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改造社会的世界观。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过分相信自己,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他们,始终处于孤立的境地,这就注定了他与黑暗势力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3.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特色。
谈到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特色,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海涅把莎士比亚比作照耀英国国土的“精神上的太阳”,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他是天才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三位一体,他的作品具有高深的哲理,能供给人们以“高贵的养汁”;俄国批判家别林斯基赞扬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和内容“像宇宙一样伟大和无限”。他首创了现实主义手法,对人物的塑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莎士比亚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语言丰富、情节生动和题材鲜明等方面。他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语言运用上,他的戏剧最具特色。托马斯·格雷(英国诗人)在谈到他时说:“每一个词到了他手里,都成了一幅画。”他使用的语言丰富多彩,准确精辟,生动活泼,优美动听。他不仅词汇量大,而且善于驾驭语言,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汇、短语和双关语。他敞开了语言大门,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的语言几乎全部搜集进来。当今英语中许多词汇、短语、用法、谚语和格言都是从他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满口荒唐’之言,克劳狄斯阴阳怪气之语,还有波洛涅斯擅长用的诗体语言,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人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亚的智慧火花和艺术光芒。”在《哈姆莱特》剧作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极其精彩,名段“生存还是毁灭”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仍为人们吟诵。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莎士比亚独具匠心。他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人物画廊,塑造了一系列各种各样、性格复杂、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所有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真实可信。“他的剧本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创作的哈姆莱特同罗密欧、朱丽叶等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被列入了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
莎士比亚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对世界文学发展影响巨大。他的文学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真实地记载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深切地表达了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尖锐地抨击了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忍。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莎士比亚“善于描绘宽阔的时代画卷和揭示时代的基本动力”。屠格涅夫称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个响亮和光辉的名字,他已经成了人们的财富,已经成为他们血肉的一部分。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卡拉姆辛写道:“莎士比亚的思想像雄鹰一样在天空翱翔,绝不能用衡量燕雀的标准去衡量……他是个天才,他仿佛是大自然的化身,他用自己的目光拥抱了太阳和世间万物,无论描绘英雄还是小丑、智者还是愚人、勃鲁托斯还是鞋匠,他的技巧同样高明。他的戏剧就像是一座无比壮观的大自然的剧坛,虽然形式多样,千差万别,但仍然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无需现在的剧作家们去修改。”
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诗人和戏剧家,他的戏剧深深地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作为一位不朽的艺术家,他以自己的宝贵财富——充满哲理的戏剧和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艺术宝库,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正如他的挚友本·琼斯所说:“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其特点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包括《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哈》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的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奥》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苔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李》剧叙述了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长女和次女,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的故事。《麦》剧写的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物, 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的力量。如哈姆莱特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在艺术上,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首先,多线索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哈》剧中安排三条复仇线索,以王子复仇为主线,另两条线索穿插融合其间。《李》剧中也有两条平行交错的线索。其次,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善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性格更加鲜明深刻。如哈姆莱特的著名独白,富有哲理性。麦克白杀人后精神崩溃的过程更是刻画得细腻真切。此外,作者还善于渲染气氛,营造悲剧性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麦》剧中夜与血的形象贯串始终,阴森恐怖。凡此种种,都使莎士比亚的悲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莎士比亚的悲剧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为结束。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灾难。近代和现代悲剧就不是这样,重要的不仅在于悲剧主人公个人的遭遇,也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莎翁悲剧的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们奋斗的理想却最终实现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第二,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这是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使然。第三,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