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7 13: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1、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意,把握作者母亲的形象特点。
2、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写法;理解、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联系生活,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目标
作者生平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钟太夫人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是《母亲的回忆》,刊载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文体知识
回忆录 是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它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它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写作回忆录要努力做到“真实”“广泛”“突出”。
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作者的经历和思想;
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经历,而且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某一时段的历史面目;
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请2位同学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词或值得摘录的词写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可就字音、字形或词义角度分析)
交流积累
溺 佃农 劳碌 私塾 周济 宽厚 仁慈 连夜 慰勉 不辍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祖籍 榨油 菜籽 和蔼 妯娌 和睦 豪绅 衙门 差役 横蛮 外甥 东挪西借

diàn

shú


wèi
chuò
rén


ǎi
zhóu li

shēn

chāi
hènɡ
shēnɡ
zhà
nuó
溺爱、溺水
多方设法挪借,凑集钱款。也作“东挪西凑”。
读读写写
溺(nì):淹没;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
佃农(diàn nónɡ):旧时以租种他人土地为生的农民。
劳碌(láo lù): 辛苦忙碌。
私塾(sī shú): 中国旧时私人开办的学校,一般只有一个 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周济(zhōu jì):以财物帮助接济、救济。
慰勉(wèi miǎn):慰问勉励。
不辍(chuò):不停止,不放弃。辍:停。
任劳任怨 (rèn láo rèn yuàn):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任:承受,担当。
为富不仁 (wéi fù bù rén):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为富:追求发财致富。
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词语积累
学习目标一:
梳理文章内容,感受母亲形象。
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研读生活片段,感受母亲品格。
结构思路
1、痛悼母亲,引出回忆。(1)
2、回忆母亲,赞颂美德。(2—13)
3、感谢母亲,报答母亲。(14—17)
段落作用
1、内容上:运用倒叙手法,痛悼母亲去世,表达深沉的怀念之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很悲痛 爱 勤劳一生 值得我永远回忆
找出关键词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在开头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开头与全文的关系是什么?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中共中央给予挽联: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给予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段落范围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2、在挽联中朱德的母亲被毛泽东称为“完人、贤母”,她的贤能与完美的品质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细读2—13段课文,让我们循着母亲“勤劳一生”的线索去找一找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
2、家境是贫苦的
3、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4、母亲是个好劳动
5、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6、母亲的聪明能干
7、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
8、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退佃搬家
9、决定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10、我母亲……给我许多慰勉
11、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12、母亲知道……期望……知道……(支持革命)
13、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做题思路
段落范围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作者小时候
1895—1900年前后
1905年
1919年
1924年—1927年
1937年
1943年
1908年
2-7段
8段
9段
10段
11段
12段
12段
13段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没有灰心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85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1、在贫苦的家境中:勤劳的母亲
宽厚仁慈,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坚强刚毅
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革命的母亲
送子读书,给我慰勉,深明大义,支持革命。
3、说话练习:“初读课文,我从_____(事例)中读出了一位_____(品质)母亲”。
作者寄情于事,把深深的敬爱与怀念渗透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不用铺张渲染的描写,只以朴实、简洁的叙述,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情。
一线串珠的结构,精心贴切的选材。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事例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事例)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记叙内容。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985至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
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质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的选择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学习目标二:
分析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
1、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
2、通过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章以记叙为主,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自读课文,分析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体会其表达效果。
(1)课文第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有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第14—15段用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与怀念,这两段前后并列,和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紧密呼应。
从两个方面来写:
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二是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第16自然段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1.表达对母亲的爱、怀念和感谢;
2.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党、对人民的爱;
3.画龙点睛,深化感情,升华主题。
文章结尾,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
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那一声最后的祝愿让我们想起了鲁迅笔下《阿长与山海经》最后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这穿插于文中的点点议论,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胡适笔下的《先母行述》中那“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亦未能见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这让人一听就泪流满面的文字,最后的一句呼喊成了作者刻骨铭心的悲痛与怀念!
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夹叙夹议的写法
1、全段中心句。4、6、7、13
2、评价、赞颂母亲。14、15、16
3、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5、8、10
作用:
内容上:概括母亲的特点、品质,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抒发对母亲的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升华主旨。文章最后几段的强烈抒情议论升华了全文的感情,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爱劳动人民,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的崇高境界,表现了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思想。。
结构上:总领全文,总领全段,前后呼应。
学习目标三:
揣摩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特点。
1、分析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2、体会文章质朴平实、饱含深情的语言特点。
1、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文章寓意于平实、寓情于质朴的语言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揣摩关键词“还”,体会母亲的品质。(请做好圈点批注)
(示例1)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中的“还”用得好,说明母亲起床之早,“第一个”也是说母亲在众多家人中起床最早,直接刻画出母亲勤劳的形象。
(示例2)如“母亲那种勤劳简朴的习惯,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中的“还”字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通过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示例3)如“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中的“还”字用得好,再次表现母亲勤劳的本质,深化母亲形象。
示例: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通过对比,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结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敬重而又心疼)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深深怀念和遗憾之情)
3.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悲痛)
6.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祈祷与祝愿)
2、本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
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作者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示例:
母亲的话像一丝清风抚平了我心中的郁闷。茶要冲三次才能散发香气,人要承受无数次挫折,才能有所成就。一股股茶香沁人心脾,它融入了我的内心,融入了我的血液,我整个人都被这香气包围着……细想,这不正是母爱的味道吗 像茶一样幽香。
我沉浸在一片香气中,分不清是茶香,还是母爱的味道。
老舍在《母亲》中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让我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母亲最真最纯的情。
注意,结尾部分要学着升华主题。
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各有什么不同。
课后作业
教师寄语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就只剩归途,在这来去间,我们惟有珍惜,惟有铭记,将这珍惜和铭记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报答父母恩情!
课后习题
质朴平实,饱含深情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 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一分钟”说明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创造了”表明过去的历史是由像母亲一样平凡的人创造的;“创造着”表明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仍然由像母亲一样平凡的人继续创造。作者高度评价了像母亲一样的普通劳动人民的伟大,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