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2 09: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和教育(66%)。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新加坡制定了一项关于生孩子的法律:凡持有高等学校毕业文凭的妇女,生一个孩子其薪金增加5%;生两个孩子,薪金增加10%生三个孩子,薪金则增加15%。同时该法律又规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如生育第二胎,则要处以罚款。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起什么作用?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
熟悉我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和产生的影响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 思考:文盲与半文盲的划分是怎样的?目前文盲的定义有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类:
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
第二类:
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
第三类:
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2001年,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
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一、扫盲教育 1.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基本人权;2.措施: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召开。
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田头识字学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落后地区的教育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一、扫盲教育 1.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基本人权;2.措施: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召开。
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3.成效: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1年至2004年,中国共扫除文盲803万人,2005年扫除了196万文盲,平均每年扫盲两百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 50多年来,我国的成人文盲率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8.72%。但我国文盲绝对数依然高达8500万。      据统计,目前全球成人文盲约为8.6亿,占总人口的比例20%。而世界上每10个文盲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每1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基本不识字。又有统计表明,全球文盲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利亚、埃及等国家。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文盲总数却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 全球文盲中有3/4是妇女,中国文盲中近七成是女性。解放初期,全国妇女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通过50多年的努力,全国共扫除妇女文盲1.2亿,妇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今,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下降了27个百分点,在各项文盲率指标中降幅最大。但是,我国目前仍有5500万妇女文盲,这成为中国扫盲工作中一大难题。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每年新增文盲大约50万;由于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全国约200个县尚未普及小学教育;由于人口流动增加,老文盲未完全扫除,新文盲又不断产生。还有些地区扫盲工作带有一定的运动性和突击色彩,扫盲教育质量不高,成果难以巩固,从而又导致一部分人复盲.据官方数字,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竟然达到4.2亿 !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民族的不幸。
二、义务教育1.含义: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2.措施:1986年,《义务教育法》
20C90S以来, “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
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宣传画希望工程纪念邮票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在“希望工程”实施后,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适龄儿童在学校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1991年10月,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仕仁村小学成为我国第一批、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次年6月,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而该校则成为这笔捐款的接受点,25名失学儿童得到了小平同志的捐助,得以重返校园。如今,这25名受益儿童已有4人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另有11人正在读大学。 二、义务教育1.含义: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2.措施:1986年,《义务教育法》
20C90S以来, “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
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 成效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 “两免一补” (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 存在问题: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义务资金短缺;
地区发展不平衡;
学生(女生)辍学率较高;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不稳定;
存在高考制度下的义务教育目的性明确,使教育变得狭隘的问题 。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贵州省惠水县摆榜苗族乡甲坝民族学校,教师宿舍是石头和泥沙砌,六十年代修建的干石打垒房屋。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 曲折发展历程(1)建国初,参照苏联,忽视实际
(2)1958年起, “教育大革命”
(3)1961年,全面调整、稳定发展 当时的《北京周报》报道,8月,高等院校已从1957年原有的227所增加到了1065所。另外,到了当年秋天,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3500多所业余“红专”大学和半工半读大学。数量大大增加 高校质量良莠不齐 文学评论家畅广元在当时还是大三的学生,就在那一年,他参加了陕西紫阳山区扫盲;轮班在班上的“塑料加工厂”劳动;参与了各种“卫星”的发射;接受了无数次政治辩论的熏陶;主办了他们班上的“共产主义大学”简易刊物……事情做了很多很多,就是没能好好念书。教育与实践结合
片面强调政治,过多参加体力劳动打乱了正常教学。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 曲折发展历程(1)建国初,参照苏联,忽视实际
(2)1958年起, “教育大革命”
(3)1961年,全面调整、稳定发展
(4)“文革” 遭严重破坏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
?
?
?
?
?
?
?
?
?
?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 曲折发展历程(1)建国初,参照苏联,忽视实际
(2)1958年起, “教育大革命”
(3)1961年,全面调整、稳定发展
(4)“文革” 遭严重破坏
(5)“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年龄由13岁到37岁不等。至今,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1977年,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 曲折发展历程(1)建国初,参照苏联,忽视实际
(2)1958年起, “教育大革命”
(3)1961年,全面调整、稳定发展
(4)“文革” 遭严重破坏
(5)“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
(6)改革开放以来, “科教兴国” , “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课上探究:1958文革前 文革期间文革后参照
改造
调整 “教育大革命”全面调整稳定发展大学停止招生恢复高考迅速发展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 曲折发展历程2. 取得成就(1)数量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2)建立学士——硕士 ——博士学位制度;
(3)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4)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
(5)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的宗旨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C.教育配合国家经济建设
D.十年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2、最能体现国家对扫盲工作重视程度的是
A.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B.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实习学校
C.1982年把扫盲列入宪法
D.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扫除文盲3、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
A.素质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义务教育4、1958,“大跃进”对教育产生冲突,在“教育大革命”的口号下,教育的核心改为
A.以扫除文盲为重中之重
B.以培养各类人才为目标
C.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学
D.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5、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
A.1957年的反右运动
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
D.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