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全卷共9页,23小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友情提醒: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黑与运用共9题,3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斯周(ao)
白智(x)
连游(y)
惊诧不已
B.招徕(I)
寒砧(zhcn)
哀恸(to加g)
休戚相关
C眷judn)属曹偶(yi)
蠢(wn)乱
瑕不掩瑜
D.股(yn)红木讷(n)
橡(cbuh如)子
沧海一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国家的公民能否真正做到遵纪守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B.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
论和思考。
C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民族舞慰《士凉山的阿响》,在锦城艺术宫
正式公演。
D,虽然毛泽东是一个在政治、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千锤百炼的巨人,但从来没有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正
常情感,最让他揪心动容的是百姓的苦乐悲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ChatGPT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本质上是一种“生成型预训依语言转换器”。基于大
量数据训练,它变得高度拟人化,交流真实自格、听说读写译样样精通,是当下所有智能聊天机器人中
的“天花板”。因此,有蝶体列出了“发ChatGPT取代的I0大高危职位”,这并非①,
然而,即便心怀把忧,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
工智能的未来②,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
曾经,服相技术的出现,让写实画家尤其是肖像画家倍感压力,有人选择弃笔从影。有人进择_③
有人则坚守绘画阵地,结果是各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可靠性、
网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既是人工智能研发的瓶颈,也正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有道德约来,有
价值伦里,含网悲等洱、四在而装,能眼见为去。天马行常、为过去立使为当工硬说、为杰朵畅想
毕竟,我们是算法的领导老、1模型的内容提供者,能够创迹算法无法“算”出的价值,我们自己才是
那个关彼“变量”,
3请选出下列最恰当的成语,填入文中横战处。(3分)
人另起炉灶B.指日可待C无事生非D.杞人忧天E自立门户F势不可挡
①
②
③
4.文中两波浪找的部分,语言表达既明快活泼又凝练文雅,还不失周密。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5分)
试企郊1四共9四福清市高中联合体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积累与运用(共9题,34 分)
1. (3 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D.“沧海一栗”的“栗”应写作“粟”。故选D。
2. (3 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后半句应修改为“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团结”。
B.修饰成分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与“思考”不能搭配,应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D.关联词语序不当,“虽然”应该放在“毛泽东”后面。分句的主语一致,那么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如果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在主语前,简单来说,就是“同后异前”。
故选C。
3. (3 分)【答案】①D.杞人忧天 ②F.势不可挡 ③A.另起炉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原文说的是媒体发布的“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危职位”这一对人类部分职业前景的担忧,有据可依,不是主观臆断。杞人忧天:字面意思是一个杞国人担心天要塌下来;现比喻完全不必要的或没有根据的忧虑。无事生非:本来没有事却人为地引出麻烦、事端。
第二空,根据原文“然而,即便心怀担忧,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工智能的未来……”可知,此处是指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故可填“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来势猛烈,无法抵挡。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
第三空,根据原文“有人选择弃笔从影,有人选择……,有人则坚守绘画阵地”可知,此处应是有别于弃笔从影和坚守绘画阵地的第三种选择,故可填“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4. (5 分)【答案】(1)明快活泼:以短句为主,琅琅上口,节奏明快。
(2)凝练文雅:用四字短语及成语,如“因悲落泪”“天马行空”,来显出凝练文雅。
(3)周密性:通过描述性的话语对应上文“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凸显了人的核心价值,体现语言的周密性。(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画线的句子,大多以五个字为一分句,而没有过长的语句。由此可见画线句以短句为主,琅琅上口,节奏明快活泼。
画线句语句虽短小,语意却并未失色,这是因为语句充分运用四字短语及成语,如“因悲落泪、因喜而笑”“眼见为实、天马行空”“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由此可见语句的凝练文雅。
画线句中,“有道德约束,有价值伦理”对应上文“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中的“可靠性”,“会因悲落泪、因喜而笑”对应“同理心”,“能眼见为实、天马行空”对应“想象力”,“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对应“创造力”,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充分对照,这凸显了人的核心价值,体现语言的周密性。
5.(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乎,比/句末语气词,吗;B项,焉,哪里/句末语气词,不译;C项,之,助词,的;D项,给,替/因为。故选C。
6.(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能力。B项,厌,通“餍”,满足。 故选B。
7.(3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B 项,“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C 项,“笼”,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笼子。D 项,“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的意见。故选 A。
8.(3 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题干选句系被动句。 A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严刑董之”;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秦人不暇哀自”;D项被动句,标志为“为……所”。故选 D。
9.(8分)【答案】
(1)明星荧荧/绿云扰扰
(2)弊在赂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戒奢以俭 辟邪说 难壬人
(4)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必修下高考背诵篇目的掌握情况。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第 10-14 题。(共5题,20分)
10.(3分)【答案】BFM
【解析】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文言文断句,有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找准对话起始,找准虚词,找准特殊句式,找对称结构等,要学习借助常见的特点或标志来辅助断句。第一处,可根据“曰”来断(1分);第二处,可根据虚词“则”来断(1分);第三处,可根据“此”引起的判断句式来断(1分)。全句正确断句应是: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此下情通矣。
11.(3分)【答案】C
【解析】“用言语规劝君主和朝中百官”随意扩大范围,谏议大夫只对皇帝负责。谏,用正直的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故选C。
12.(3分)【答案】B
【解析】“因为帮李世民安抚……,而被授予尚书右丞的官职”因果关系错误,原文“被授予尚书右丞的官职”,是因为魏征认为自己被赏识是不世之遇,对太宗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合乎太宗之意。故选B。
13.(8分)【答案】(1)“太子早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或:就不会在今日的祸乱中死去)。”皇上器重他的正直,没有怨恨之意。
(2)太宗派遣温彦博查验这件事,不是事实。
【解析】(1)蚤:通“早”;“不死”后省略介词“于”;“器”,器重。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
(2)使:让,派遣;按验:查验,调查,检验;其:代词,这。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非是”翻译成“与事实不符”“不是真的”“不是这样”均可得分。
14.(3分)【答案】(1)对自身,为君者应该知足戒奢侈,善始善终。(1分)
(2)对臣下,为君者应该兼听意见,避免偏听偏信。(1分)
(3)对百姓,为君者应该心怀忧虑,为民着想。(1分)
【解析】考察学生对文言文本的综合概括能力。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胸怀大志,学贯古今。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
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逃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
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的人自觉不安,往往藏匿谋乱。魏征告知太宗说:“不示以至公之意,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人士吧。”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引至卧室,询问天下之事。魏征也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宗之意。由此任职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
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太宗接着问:“做君主的人怎样做才能明,犯何过失才会暗?”魏征说:“君主之所以明,在于多方听取意见;之所以暗,在于偏听偏信。秦二世身居深宫,偏信赵高,天下散乱而不得闻;梁武帝偏信硃异,侯景即将攻城而不得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盗贼四起而不知晓。所以说,君主如能多方听取意见,奸臣就蒙蔽不了君主,这是下情就能上达朝廷的原因。”
郑仁基女儿既漂亮又有才华,皇后建议娶她进宫为充华(妃嫔称号),典册都已具办。有人说她已定下婚约。魏征进谏道:“陛下居于楼台,就应让百姓有居室;吃美食,就应让百姓吃饱饭;看到身边的侍妾,就应让百姓有室家。如今郑女已许配人家,陛下娶她进宫,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太宗沉痛地责备自己,立即停止册封之事。
贞观十年,魏征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为此事而无节制,以致灭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因供应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认为充足,如今就很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多一万倍也会不知满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贞观十七年(634),魏征病重。魏征逝世后,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征。
三、诗歌鉴赏,完成第15-16题。(共2题,9分)
15.(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一怯自己弱不禁风,恐染风寒”错误。无根据。故选B。
16.(6分)【答案】(1)《春寒》海棠“不惜”娇色,独立于风雨(海棠自身形象1分),寄寓陈与义面对山河破碎、动荡时局时不屈不挠、傲视风雨的品格。(诗人形象及情感2分)
(2)《咏白海棠》中的海棠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又如闺中少女愁怨孤苦(海棠自身形象1分),寄寓林黛玉多愁善感、冰清玉洁的本性,摒弃世俗、洁身自好的风骨(诗人形象及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陈与义的诗中,海棠美丽而坚强。二月的时候,春寒正料峭,园子里的许多花草都耐不住严寒,以至于“谈‘寒’色变”,而海棠却不以为意,它依旧在寒风冷雨中绽放。“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濛濛的细雨会打湿花瓣,久而久之就冲淡了花的绚丽之色,而傲视风雨,挺立于严寒中,以自己的美丽妆点人间春色,哪怕减损了自己的胭脂色,也在所不惜。联系时代背景,笔下雅致孤高海棠,也是作者流亡时的自我写照。作者正如风雨严寒中的海棠一样,他不屈不挠,傲视风雨打击。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
林黛玉的诗中,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亦即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把她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刻画得极为深刻。由于林黛玉紧紧把握住了看花人与花的感情联系,诗中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即林黛玉鄙弃世俗、纯洁坚贞、乖僻孤傲的性格。
四、信息类文本阅读,完成第17-19题。(共3题,12分)
17.(3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作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形式,人类将依靠核裂变实现对宇宙的终极想象”错,材料一最后一段“所以说核聚变将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形式,人类对于宇宙的终极想象,将会依靠核聚变来实现”,说的是“核聚变”,偷换概念。故选D。
18.(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核电站实现了单台机组向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3000万平方米供热,核电站的整体热效率提升至56%”错,未然变已然,原文是“如果未来实现了单台机组向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3000万平方米供热的话,核电站的整体热效率有望提升至56%”。故选C。
19.(3分)【答案】(1)核能符合人类的能源发展规律且几乎没有碳排放(1分),投资收益和安全性都要比化石能源好很多。(1分)
(2)核能原料储量比化石能源更丰富(1分)。核裂变原料的储量可供人类安全地使用上千年;核聚变原料取之不尽,将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形式。(1分)
(3)核能实际运用中,采用核能供暖可以提高核电站的热效率(1分),而且还能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第⑥段“核能是宇宙间能量密度最高的能源形式,不但完全符合人类的能源发展规律,而且几乎没有碳排放,是当前最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能源”,第⑦段“实际上,核能无论是投资收益还是真实安全性都要比化石能源好很多”可知。
(2)根据材料一第⑦段“核裂变原料的储量也足够丰富,至少可以让人类安全地使用上千年”,根据材料一第⑧段“如果核裂变原料用光了的话,我们还有核聚变。地球上拥有取之不尽的核聚变原料,几乎永远不必担心枯竭”,“核聚变将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形式”可知。
(3)根据材料二第③段“核能供暖还能提高核电站的热效率”,第④段“如果核反应堆只供暖不发电,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热效率”,“如果这类项目能够普及开来的话,将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知。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第20-22题。(共3题,15分)
20.(3分)【答案】B
【解析】B项,“玉钏儿先虽不欲,只管见宝玉一些性子没有,凭他怎么丧谤,还是温存和悦,自己到不好意思了,脸上方有了三分喜色。”所以玉钏儿的态度转变,从宝玉对自己的温存和善里也能确认姐姐之死不能都怪宝玉,所以缓和了自己的态度。故选B。
21.(6分)【答案】(1)原因:宝玉本是极厌婆子的,因对傅秋芳“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恐薄了佳人,才见了两个婆子。(2分)
(2)情节安排的妙处:
①结构上推动了情节发展(1分)。引出了宝玉喝汤之时,傅家两个婆子求见,因宝玉只顾和婆子说话,导致洒了汤烫了手的情节。(1分)
②内容上更加丰富(1分)。在写宝玉与玉钏儿冰释前嫌之事,又添两个婆子突然造访后发生的事。(1分)
③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1分)。宝玉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女子越思越爱,越诚越敬,刻画出宝玉的多情。(1分)
④读者阅读体验更丰富(1分)。婆子突然造访宝玉,读者与宝玉一样感到意外,并由此产生更多的阅读期待。(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赋分说明:原因2分。“情节安排的妙处+文本分析”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没有结合文本分析,一点只得1分。
原文,“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宝玉之所以愿意见傅试家的两个婆子,主要是因为“恐薄了傅秋芳”。雪芹写文,“得空便入”,喝汤之时,傅家两个婆子求见。于是插入了贾政的门生傅试的情况。她俩正好看见了宝玉喝汤烫了手,却问玉钏儿疼不疼,又引出了两个婆子的一番议论。
22.(6分)【答案】(1)作者要赞的是宝玉忘己为人、温柔多情、体贴入微、平等待人、怜惜生命的品质。(2分)
(2)情节一: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去避雨,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2分)
(3)情节二: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宝玉手上,他自己烫了手不觉,反急问玉钏儿疼不疼。(2分)
(4)情节三:与燕子、鱼儿、星星月亮对话,对自然界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能力。赋分说明:意思对即可。品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第(2)(3)(4)答对两点得4分。若是“品质+情节”格式分析亦可。
宝玉怜惜别人更胜过自己,“呆气”正是痴的最好表达,“情”是一种忘己为人的真挚情感,生在富贵人家的贵公子,却平等待人、真心爱人,这是贾宝玉的真性情,也是这个人物的可贵动人之处。
六、写作
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交际情境写作能力。材料由情境引语与写作任务两个部分组成。审题时,要细致分析材料中的具体情境及显隐任务指令。
【审题立意】
1.情境引语:
“为迎接新时代建设模范城市评比”表达了情境背景,解释了市建设部门改造灌溉渠的原因,也是学生在完成交际情境写作任务中应该考虑的“写作目的”。“市内一条历经百年的灌溉渠”,交代了灌溉渠的基本情况,“历经百年”说明其承载了悠久的农耕文化,也见证了融贤市的发展。“市内”隐含了灌溉渠与城市发展及现代文明建设之间的冲突,正因为这一冲突引发了人们的争议。“打造城市名片”是建设部门的初衷,隐含将农耕文化与城市现代化融合的想法。
“有人说……有人说……还有人说……”,代表了对改造灌溉渠、打造城市名片的不同看法。其中,第一种看法否定了建设部门的做法,认为“改造一条废弃的灌溉渠,费时费力,不合算”,这是从“经济成本与效益”的实用角度思考问题;第二种看法重点阐释灌溉渠的文化内涵:“灌溉渠承载的是历史,是文化,是亘古不忘的精神家园”,但认为应该保留原貌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农耕文化,也就是肯定“意义”,否定“改造”;第三种看法提出“改造成网红打卡点”,隐含了对灌溉渠的文化意义和“改造”的举措的认同,并进一步提出“改造的方式”,希望能够用“网红打卡”的方法赋予灌溉渠新的生机。
三种观点并无绝对的对错,而是立场与角度的不同生发的不同看法。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深入思考具体问题,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与表达。在表达过程中,如果能兼顾回应其他观点,在或驳或立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则能呈现出良好的辩证分析的思维品质。
2.任务指令
(1)显性指令:
“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思考和感悟”,是题目导语所明确的写作思维方式。这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感悟。阅卷过程中,只要学生能将“改造废旧灌溉渠打造城市名片”的思考与感悟进行阐说,即符合这一要求。
请你以一名高中生“李华”的身份,给“市建设部门”写一封信。要求“写信”,格式要符合书信体。身份“高中生”,对象“市建设部门”,要求行文中要体现身份意识和对象意识。
隐性要求:
结合材料,要围绕“将灌溉渠改造成城市名片”这一中心话题展开言说,要有明确的目的意识。
【参考立意】
①实用为上,杜绝“城市名片”形式化浪费。(立足第一种观点角度)
②灌溉渠改造宜谨慎,历史原貌须保留。(立足第二种观点角度)
③新旧融合,让“灌溉渠”成为“网红”。(立足第三种观点角度)。
④留下历史身影,创新传播方式,严控建设成本。(综合角度)
【参考标题】
内容上尽可能体现观点,可扣合关键词“城市名片”“改造”“灌溉渠”“农耕文化”“网红打卡”等;形式上可采用结构匀称的短语,不宜冗长,还可采用主副标题,副标题为“--致市建设部门的一封信”,格式要准确。
示例:
①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中绽放新活力
——致市建设部门的一封信
②渠水虽远去,精神应长留
——致市建设部门的一封信
③改造一条渠,盘活一座城
——致市建设部门的一封信
【评分参考】
文章要贴近时代,力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一)从思维的类型看,大体可能呈现以下几种模式,在评分时应有等级区分。
1.浅表思维,围绕“改造灌溉渠”一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具体言说,即可在36以上,脱离此核心问题在35以下。如“大谈城市建设之道”“网红打卡利弊分析”等。(言之有误)
2.结构思维,能够围绕“改造灌溉渠”一事,提出明确观点,阐述集中,可在36-42之间评分。(言之有物)在此基础上,能够提供证据论证自己观点,可在43-45之间评分。(言之有理)能够多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结构清晰,可在46-47之间评分。(言之有序)
3.系统思维,能够在有序展开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回应他人观点,关照争议,可在48-50之间评分。
4.辩证思维,能够在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质疑、反驳、补充他人观点,可在51-53之间评分。(言之有境)
5.形象思维,能够考虑书信表达的需要,语言典雅、得体,语料丰富,立意高远,则可在54以上评分。
(二)其他评分要求:
1.书写与卷面应该作为赋分的一种参考标准。书写美观,卷面漂亮,在赋分区间可酌情加2分;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在赋分区间可酌情加1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在赋分区间可酌情扣1-2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者一般不宜评54分以上。
2.书信格式不准确扣3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 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 5分为止;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3.书写字数600字左右,在整体赋分的基础上,减4分;字数500字左右25分,400字左右20分;300字左右15分;300字以下不超过10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
(三)其他问题
1.对于疑似抄袭或套作的试卷,不能轻易下判断,需有明确的材料证明。
2.是否离题或抄袭,应依据全文详细考查其完成材料任务的情况,慎重加以判定。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