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 单元(或主题)名称 工具与技术
单元主题 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技术。工具与技术,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有的应用广泛,有的应用于有限的领域;有的很古老,有的才发明不久……工具与技术有什么联系?人类是如何发明和改进工具与技术的?哪些工具与技术对我们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课标要求 1.核心概念:(1)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2)技术、工程与社会 2.学习内容: (1)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②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知道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应用适当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 (3)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④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举例说明科学发现可以促进新技术发明。 3.学业要求: (1)知道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应用。 (2)能说出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作用。 (3)能简要说明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尝试利用仪器设备进行观测和记录。 (4)能尝试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装置,能进行模拟演示并简要解释如何提高效率。 (5)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共有7课,始终围绕着“工具与技术”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本单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突出工具与技术的融合,又有所侧重。本单元大致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组织和编排学习内容。第1课点明学习主题,第2~5课侧重探究几种具体而且广泛使用的工具,第6、7课侧重探究两种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同时第7课也通过具体的制作活动,对工具和技术的关系进行总结。第2~6课虽然各有所侧重,但设计上始终把技术和工具融合在每一课教学内容之中。②突出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特点。单元中的每一课,基本上按照“发明背景—任务与测试—评估与交流—社会影响”这样的框架编写,有助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形成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每一课中借助测试任务的方式和指标的变更,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当今世界,工具和技术紧密相连,工具往往是技术的物化成果,技术则是工具发革新的基础。工具和技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学生对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生活中还积累了不少对工具和技术的体验和感知,这些将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动力。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1)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和技术。 (2)知道斜面、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工具与技术的融合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3)了解印刷、信息等工程技术的实践特点,促进工具和技术共同发展。 2.科学思维 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工具和技术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3.探究实践 (1)能使用工具和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用文字、图式记录,并借助记录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能用多个指标评价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的效果。 4.态度责任: (1)感受工具的便利性,对工具和技术产生研究的兴趣。 (2)与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在探究活动中积极主动。
单元结构化活动 工具(物品) 工具和技术 技术(方法) 斜面(省力) 省力(支点靠近用力点,撬动距离近) 简单机械 杠杆 费力(支点远离用力点,撬动距离远) 轮轴(省力,灵活,用时短) 简单机械组合:剪刀(斜面、杠杆) 印刷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效率高) 信息交流传播 文字(快速,不直观) 信息技术 视频、音频(直观,耗时)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简单机械与组合、信息交流与传播等综合应用的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用思维导图整理单元知识点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实验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和技术,知道一种工具可能有不同用法,不同工具使用的技术可能不同。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存在联系。观察和比较同一任务下不同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情况,通过分析、交流,初步构建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①知道工具就是物品,技术就是方法 ②不同工具用不同技术1实验课斜面知道利用斜面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和从下往上搬运物体都能省力,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并且能以实验数据为证据,说明斜面能省力。知道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能省力 1实验课不简单的杠杆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用比较大石块能否被撬动的方法,能区别省力杠杄和不省力。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有省力杠杆,有费力杠杆。1实验课改变运输的车轮认识轮轴这一类简单机械,了解工具安装车轮后具有省力、灵活等优点。通过比较平板和小推车在直线和曲线这两种道路上的使用感受,归纳带有车轮的工具所具备的优点。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省力、灵活、用时短。1实验课灵活巧妙的剪刀认识剪刀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能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知道各种各样的剪刀是人们的创新发明,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观察、体验和比较的方法,认识到工具的结构与功能具有一致性。知道剪刀是斜面和杠杆两种简单机械的组合。1实验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知道活字印刷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让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加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用比较的方法,能分析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的优劣。知道印刷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效率高。1实验课信息的交流传播认识到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会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了解书本、电脑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传播形式、传播效果的异同。①知道文字传递信息快,但不直观;音频、视频传递信息直观,但比较耗时。 ②知道信息交流传播促进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第四课时《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车轮属于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
(3)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平板和小推车在直线和曲线这两种道路上的使用感受,归纳带有车轮的工具所具备的优点。
3.探究实践
(1)能利用平板或者推车完成运送物品的任务。
(2)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
4.态度责任
(1)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参与并体验用平板和手推车搬运物品的对比实验。
难点:用多个指标分析用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的优劣。
三、评价任务
1. 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研讨、交流,及时鼓励、表扬。
2. 实地测试评价量规
项目 评价标准 星等
测试前 ①明确测试任务,得1星 ②小组分工合理,得1星 ( )星
测试中 ①遵守测试纪律,听从老师指挥,得1星 ②实验符合要求,得1星 ③完成实验任务,得1星 ④实验记录详细,得1星 ( )星
测试后 ①积极交流活动体验,得1星 ②每增加一条评价指标,得1星 ③得出实验结论,得1星 ( )星
其他 ①实验不符合要求,如纸箱掉了不知捡起,扣1星 ②不遵守实验纪律,发现一次,批评教育不改的扣1星 扣( )星
3.拓展部分评价量规
(1)能比较出车轮发展变化中异同得2星,能认识到工具发展与技术关系得1星。
(2)认识轮轴,能识别轮和轴,得2星。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物品。虽然无法准确考证车轮的发明年代,但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发展了交通图、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和高效。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样的车轮?它们有什么作用? 预测学生回答: ①见过的车轮:圆形的;飞机、坦克、汽车、钟表、涂改带、碾压机、挖掘机…… ②车轮作用:速度快、能转动、搬运方便…… 2.前面我们做过一些模拟测试,知道如何借助一些指标来进行评价。今天我们开展一次实地测试,去了解车轮的作用。 创设情境,聚焦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只需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对学生回答不必一一纠正。
(二)探究活动 实地测试:用平板和手推车拉物品。~ 1.学生实地测试前活动 (1)阅读测试任务 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在操场上运送物品。先将两个箱子沿直线从A处运输到B处,然后将两桶水沿曲线从B处运输到C处。 观察教师出示的场地示意图,熟知场地设置。 (2)熟悉活动材料:手推车、平板、水桶、纸箱和书、标志牌A、标志牌B、标志牌C、秒表等 (3)小组角色分工:运输员(2人)、记录员(1人)、观察员(1人) (4)小组讨论交流室外应该注意什么,班级交流后形成统一遵守规则。 预设: ①小组成员要统一行动; ②在操场指定区域集中,按照商定的顺序分小组轮流体验; ③没有体验的小组,自动退到跑道外观看不妨碍其他小组的体验; ④体验过程中,小组角色要交换; ⑤体验完毕小组成员要集中,互相交流感受,完成记录表的填写。 2.学生实地测试活动 (1)跟随教师到操场跑道处,跑道已放置好三个目标物A、B、C,听从老师安排小组活动顺序。 (2)按顺序,小组依次模拟测试。 教师提示学生: ①中途搬运的物品(装书的纸箱、桶装水)不能脱离平板和手推车,一旦脱离要捡起来安放好。 ②四人一组,A到B,两人负责推车,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计时。B到C,负责计时和记录的两位同学推车,原来推车的分别为观察员和计时员。 预设小组实地测试过程: ①两位同学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将两个箱子沿直线从A处活动运输到B处,一位同学计时,一位同学记录。 ②刚才计时员和记录员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将两桶水沿曲线从B处运输到C处,刚才的两位运输员,一位计时,一位记录。 3.学生实地测试后活动 (1)有序回到教室,班级交流活动体验,即如何评价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 预设: ①有轮车运输快,无轮平板车运输慢; ②有轮车运输省力,无轮平板车运输费力; ③有轮车运输转弯灵活,无轮平板车运输转弯困难; ④有轮车平稳,无轮平板车运输水容易洒岀来。 (2)在教师的引领下,小组分析在测试中,还可以增加哪些可以观察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预设: 是否平稳,是否灵活,是否便利?是否省力?是否省时?…… (3)和老师一起总结车轮的作用。 预设: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 通过户外探究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完成任务切身感受带轮子和不带轮子的工具的使用过程,在活动中也能更容易总结出测试活动的评价内容。 考查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能否角色分工,能否遵守活动规则,能否完成测试任务,能否设置评价指标对活动评价。完成活动评价量规。
(三)拓展活动 1.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车轮,观察教材三种车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观察交流。 预设: 不同点:外观、材质有很大变化。 基本结构相同: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 教师小结:车轮的这些变化都是由技术的不断进步所引发的,材料科学、制造技术、加工技术、人们的知识经验等都功不可没。 2.生活中常见的水龙头、扳手、滑轮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请指出它们的轮和轴。 学生看图指出。 预设: 轮 轴 教师小结:轮轴和斜面、杠杆一样,也是一种简单机械,省力,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宝。 ①认识到车轮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技术的革新。 ②认识轮轴工具,知道轮轴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关注学生能否认识到车轮变化与技术发展的关系。能否识别轮轴工具。完成量化评价。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五、成果集成
知道车轮属于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六、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填空题
(1)车轮是轮轴,轮轴是由半径大的______和半径小的______组成的。
(2)自行车骑到半路发生了故障,小伟找来了扳手,这个扳手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______。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1)用平板比用手推车运送物品更省力。( )
(2)无轮平板车和有轮车都能完成搬运物体的任务。( )
(3)车轮的运用使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和高效。( )
3.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小科想把制作独轮车模型的过程与同学分享,运用( )记录最直观。
A.写作文 B.画图画 C.拍视频
(2)超市里的购物车安装有四个万向轮,主要作用是( )。
A.减轻物品重量 B.保证物品安全 C.转向灵活,使人省力
(3)自行车的车轮既有辐条又有轮胎,这样的设计最主要目的是( )。
A.辐条对称更美观 B.减轻重量更灵活 C.增大摩擦力
【综合实践类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轮轴,说说轮和轴在哪里。
参考答案
1.(1)轮 轴 (2)轮轴
2.(1) (2)√ (3)√
3.(1)C (2)C (3)B
七、板书设计
改变运输的车轮 轮 轴 车轮 轮轴 省力 省时 平稳 便捷 灵活
八、教学反思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过探究了解了杠杆、斜面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轮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活中经常见到,但学生对这些物品不一定都有研究、有思考。借助这些经验 ,学生在进行测试活动时积极性会更高。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聚焦到车轮的出现改变了运输的历史,从而揭示本课课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室外测试活动,出去之前一定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并商定好相应的规则,避免学生分心、散漫。 本课的活动主要在室外进行,学生比较兴奋,往往容易忘记记录,教师要注意提醒。此外,受器材、场地的限制,每个小组都只有一次机会,每个学生只能获得一种工具运送一段距离的经验和感受。为了避免在填写记录过程中学生主观猜测,实验结束之后定要组织学生组内交流,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小组商定后共同填写记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