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时训练:15《孟子》二章(苏教版九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时训练:15《孟子》二章(苏教版九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14: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一、积累运用——试一试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3)呼尔而与之 (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
(5)孙叔敖举于海 ( )
(6)曾益其所不能 ( )
(7)必先苦其心志 ( )
(8)人恒过,然后能改 ( )
2.请用“/”为下列各句划出适当的朗读停顿。
(1)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3)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其 筋 骨,饿 其 体 肤
3.翻译下列句子。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名轲,字子舆,__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故有“__________”之称。他最根本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6.《鱼我所欲也》反复论证了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个人成才需要诸多因素,请根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概括孟子认为造就人才所需要的条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彩段落——品一品
(2011·北京中考)阅读《鱼我所欲也》第2、3段,完成8~10题。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呼尔而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做一做
(2011·舟山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
【注】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ànɡ):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闻者咸叹异之 ( )
(2)不服绵纩 ( )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 )
1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屡至其门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 答案:(1)祸患,灾难 (2)这,这样 (3)给予 (4)益处
(5)被举用,被选拔 (6)同“增”,增加 (7)使……痛苦 (8)常
2.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答案:(1)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不可以用呢?
(2)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心。
(3)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4)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患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4.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答案:孟子 战国 亚圣
6.答案: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答案:孟子认为人才需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磨炼。这里谈的是客观条件,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则强调了主观因素。因此,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主、客观条件。
8.【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应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作答。
答案:(1)践踏 (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呼尔”的意思,补充省略的内容。
答案:(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10.【解析】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作用。其指代内容,一般是此句的前面的语句。
答案:(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答案:(1)惊异(认为……奇异) (2)穿 (3)估计
12.【解析】选C。C项中的“其”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其他三项都为代词。
13.答案:等到王晏被杀,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
14.【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疏通文意后,根据阮孝绪的语言、行动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不爱财(不慕富贵);有远见;孝顺。
附【译文】
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到了孝绪十六时,他父亲去世了,孝绪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此不再穿丝织品,即使吃到的疏菜里有味道也要吐出来。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家中去,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远远地听到他的仪仗队的声音,马上穿过篱笆逃走藏起来不见他。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将酱倒掉。等到王晏被杀,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为什么牵连到我们呢?”终于获得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