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课件+教案)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课件+教案)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10-22 21:51:24

文档简介

分子和原子说课?
梅家河中学 杨琼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设计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内容是学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是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始??。
(2)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宏观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经历探究分子存在的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物质是可分的思想。
3.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即培养学生抽
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3)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设计理念
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九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1、请同学回忆在之前的学习中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设计意图:
将学生带入到本节学习内容中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1:品红的扩散实验。
我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实验现象是: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红了,即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提出设问: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到整杯水呢?
我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品红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从而扩散到整杯水中”。同时我幻灯片演示分子图片,证明分子的存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常见的实验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达到已定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教师讲解真实数据: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质量约3×10-26kg,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并引导学生归纳,分子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很容易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演示,让学生将微观的粒子形象化,并举出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微观世界的微粒。
第四阶段:演示实验2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
提出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无明显现象。
问题2为什么A烧杯溶液变红?
学生能很快回答:是氨水使酚酞变红。
问题3可是氨水没有和酚酞接触呀?难道氨长脚跑到A烧杯中去了?
让学生讨论,并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去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够得出结论: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能自己从所学知识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第五阶段:提问试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晒干?
然后老师拿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同的品红,让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并从微观角度解释,看谁想得快。
学生经过实验,观察现象,竞先发言:热水中品红扩散快,其原因是: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六阶段:请同学们猜一猜将土豆和小米混在一起它们的体积是否等于两种物质体积之和?
设计意图:使学生得到物质间有间隔,联想到分子和原子之间有间隔,因为时间的关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100ml酒精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小于200ml,进一步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能对常见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和推理能力,并让学生能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七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八阶段: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中,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九阶段:利用多媒体演示水电解试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由书上3-6氧化汞分解试验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教师讲解原子时化学变化时的最小粒子,原子不可再分。
六、教学反思
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评价,让学生巩固学习所得,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