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灰雀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灰雀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7 19: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片头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到这里都和他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当列宁拿着精心准备的谷粒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那只灰雀飞回来了,灰雀上哪去了?灰雀怎么又飞回来了
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灰雀最终因为列宁和小男孩的一次对话被放了回来。本节课就让我们聚焦列宁和小男孩儿的这次对话,看看他们各自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2、过程 二.细读课文 感悟真爱 默读课文的第三至十自然段列宁和男孩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列宁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小男孩说的话, 我们先仔细的读一读列宁说的话,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 1. 这时,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 列宁非常喜欢灰雀,看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此时他的心情怎样呢 对,是焦急的。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是啊,天气这么冷。.灰雀在外面,列宁一定会很担心。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列宁问:“会飞回来?”列宁看似自言自语,实则是有意讲给男孩听的。他用白己的情绪感染男孩,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在听了小男孩的回答后,列宁此刻的心情应该是高兴的。 我们又来仔细的读一读小男孩说的话,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时男孩为什么想讲又不敢讲呢: 他会想些什么?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可能是男孩把灰雀捉去了,所以他吞吞吐吐地不敢讲。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它还活看”。 3.“一定会回来!“男该肯定地说。一定会,肯定,从这两个词语,我们不仅知道灰雀就是小男孩捉的,更能体会到小男孩放回灰雀的决心越来越坚定。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时候小男孩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肯定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并决心把那只灰雀放回来。
列宁看看男孩儿,又看看灰雀,他很高兴男孩儿真的改正了错误,所以他只是微笑地问灰雀,昨天去哪儿了,没有问小男孩儿。
列宁的微笑不仅因为灰雀真的飞了回来。更是因为这个诚实的小男孩儿及时地改正了错误。一件小事。一段有趣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循循善诱,尊重爱护男孩儿,又特别会教育人的列宁更让我们看到一个诚实善良知错就改的男孩儿的形象。 三.品读句子 升华情感 品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描写,感悟人物品质 四.拓展延伸 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巧妙地引导孩子改正了错误,呵护了童心,此时此刻,如果你也走到了树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3、结尾 五.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列宁是一步一步引导,想让小男孩主动改正错误,而小男孩则是由心理矛盾到最终下定决心改正错误。这些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现给我们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应该先明确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对话. 动作.细节描写等形式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学习这部分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同桌讨论、交流,添加了下文括号中的提示语。学生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各自练读,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让 学生认识到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了男孩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