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7 17:2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额敏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代楷模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其伟大人格是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源泉,时代楷模则是其在我国现当代的表现与结晶,两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楷模对君子人格不仅有传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说:“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君子追求的是理想,是事业的成功,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务虚名,不贪图享受,不以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为成功的标准,心里只想着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任务,这样才愈益显示出君子人格之崇高。时代楷模们都是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工作,根本无意于名利地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对金钱十分淡定。他衣着朴实,在公众眼里就是一个农民的形象。他也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影响为家人谋取利益。
时代楷模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的人,他们能够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是由其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以基本生活为度,从不把名利地位放在心上。被誉为中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曾经说过:“只要我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弄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他们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事业,为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执着的事业心,而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要尽可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像时代楷模那样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干工作,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内心充实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编自邬静《论时代楷模的君子人格》)
材料二
近日,中宣部授予张桂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新华每日电讯》社共同编写的《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备受关注。
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在云南早已广为人知,云南省委曾经两次发出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先后对张桂梅作了深度报道,但是,从张桂梅日常生活的细节点滴展开全方位的深度挖掘与展示。《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无疑有着非常独特的视角与呈示。该书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张桂梅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大量细节展示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时代楷模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书中,76个小故事、108幅插图,共同呈现出了张桂梅投身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的鲜活形象。这些故事和图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告诉人们,张桂梅作为一位时代楷模,并非高不可攀、不可复制,而是可亲可近、可以学习借鉴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职业,承担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奠基石的重要作用。随着张桂梅在当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把张桂梅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介绍给广大读者,让人们通过这本书,在张桂梅身上看到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在教书育人生涯中,张桂梅始终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无论是在华坪县民族中学,还是在华坪县女子高中,张桂梅身边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教师团队,是他们与张桂梅一起工作、生活,共同成就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张桂梅,其实也是山村教师的典型、代表、缩影。在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像张桂梅那样的乡村教师如同满天繁星散布全国,他们像张桂梅一样坚守三尺讲台,构成了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本真和本色。通过这本书,很多人都可以在那些故事里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联想各自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教师致敬。
(摘编自2021年1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代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高尚人格是对君子人格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B.孔子和张居正所说的君子与时代楷模在人格上有相通之处,他们心系国家民族,实现了有价值的人生。
C.潘建伟的话体现了时代楷模要有炽热坚定的理想情怀、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和兼善天下的仁爱之心。
D.《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
2.(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代楷模的伟大人格内涵极其丰富深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值得深入挖掘、阐释,并加以提炼、升华。
B.人们都应该像时代楷模那样心无旁骛地生活和工作,提升道德判断力与践行力,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跃上新台阶。
C.张桂梅义无反顾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行动继承了君子人格。各种权威媒体对她的报道诠释了其具有奠基石的作用。
D.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张桂梅竭尽全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她的事迹证明,人可以因团队而卓越,因行动而成功。
3.(3分)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新冠伊始,湖北的疫情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为助力家乡,湖北姑娘郭女土和丈夫连夜委托基金会送物资到家乡。
B.“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这是2017年殉职的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生前一段颇具诗意的自白。
C.一辈子能做成一种新药,是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王逸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再有10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种新药,带给患者生的希望。”
D.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王继才就是一个证明。32年,11680个日日夜夜,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坚持戍守开山岛,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
4.(4分)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4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向时代楷模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再加上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都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也是由上海青年的儿媳烧的。饭来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也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收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6分)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6分)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恶。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①,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②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③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④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⑤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释】①荆:指楚国。②绛侯:周勃,刘邦的功臣,曾与陈平共诛诸吕,迎立文帝,跪献天子玺。 ③灌婴:刘邦的功臣,曾随刘邦转战各地,后与陈平、周勃共同平定吕氏叛乱,迎立文帝。④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渐渐渗透。⑤趯然:心情激荡跳跃的样子。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B.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C.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D.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古代对有学识的人的尊称,犹后世之“先生”。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的“生”含义不同。
B.汉文:即汉文帝刘恒,历来被认为是明君。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
C.豫,高兴。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含义相同。
D.穷,不得志,困厄。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的本意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对贾谊的卓越才华不能为世所用感到惋惜,并认为自古以来很多不世之才不能得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自身。
B.孔子去楚国之前,先后派冉有、子夏去反复沟通;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待了三天,都是期望得到君主的重用。
C.绛侯和灌婴为汉文帝掌握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君臣情分胜过骨肉亲情,贾谊是无法撼动他们来推行自己改革政治的理想的。
D.从贾谊过湘江所作的《吊屈原赋》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非常的忧郁,甚至有退隐之意。他最终自我残害郁郁而终也就不难理解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4分)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2)(4分)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4.(3分)苏轼认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②,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②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天上掌管山水,专管给雨支风、留云借月之事,于词人而言可谓美差。
上阕虚实结合,将词人随性的生活与神奇的仙境结合,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之境。
下阕以夸张手法起势,写词人诗思之丰富,酒量之大,个性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洛阳牡丹自唐就负有盛名,但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是为取其品性以自比。
16.(6分)有人说从这首词里可以读到李白。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作者以古代先贤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两句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借用神话故事描述蜀道开凿艰难的诗句是:“ , 。”
(3)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的草木鸟兽都会引发诗人的诗情。请你写出两句含有“木”或“鸟”意象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9-20小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___①___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___②___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 ③ 、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学校积极响应劳动主旋律,组织开展以“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为主题的校园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写两条标语。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西北山川壮美,人文荟萃,涌现出许多文化巨人。请你参加“西北大先生·文化大课堂”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21、22小题。
【活动一:做调查 寻足迹】
21.(3分)请完成下面的调查提纲,开展“西北大先生”调查活动。
调查提纲
调查对象:司马迁、张载、柳青、路遥。
调查目的:了解事迹成就,挖掘精神品格。
调查过程:
项目步骤 调查方式 调查任务
一 ____①________ 了解生平事迹
二 请教专家 ______②______
三 交流汇总 _____ ③_______
【活动二:抒胸臆 赞品格】
22.(6分)请用一组排比句完成演讲稿的开头部分。
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千秋太史公,精神永流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他的精神依然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链接资料】《史记》在描绘三千年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于革新,敢于革命;忧国,爱国……司马迁曾写下自己身处逆境的思索——“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若选择功业未竟而死,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只有发愤图强,完成《史记》,才能不负太史令立言之志!
(摘编自张新科《“千秋太史公”司马迁》)
五、材料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热映的电影《满江红》唤醒了人们对抗金将领岳飞的记忆,而他那首大气磅筹、慷慨壮烈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也再次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刻在警醒我们要珍惜青春岁月,不要虚掷年华!
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例证法。以《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书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和图片,论证张桂梅作为一位时代楷模是可亲可近、可以学习借鉴的。
②比喻论证。以“奠基石”为喻,强调教师在国家和民族新的历史征程上的重要作用。 5.①学习时代楷模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在时代楷模心中,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②学习时代楷模乐于奉献的精神。每一位楷模都甘于奉献,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
③学习时代楷模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追求崇高理想不会是一片坦途,所以时代楷模们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定力值得我们学习。
④学习时代楷模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只有勇于变革创新,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才能化理想为现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潘建伟的话体现了……兼善天下的仁爱之心”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只要我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弄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展现了炽热坚定的理想情怀以及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兼善天下的仁爱之心”在潘建伟的话中得不到体现。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诠释了其具有奠基石的作用”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让人们看到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奠基石”一说过于夸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时代楷模与君子人格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楷模对君子人格不仅有传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
B.钟杨的这段话体现的是对梦想的执着,不能体现君子人格,故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例证法。由“书中,76个小故事、108幅插图,共同呈现出了张桂梅投身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的鲜活形象。这些故事和图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可知,论证张桂梅作为一位时代楷模,并非高不可攀、不可复制,而是可亲可近、可以学习借鉴的。
比喻论证。由“教师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职业,承担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奠基石的重要作用”可知,以“奠基石”为喻,强调教师在国家和民族新的历史征程上的重要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二来看,“追求的是理想,是事业的成功,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务虚名,不贪图享受,不以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为成功的标准,心里只想着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任务……时代楷模们都是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说明在时代楷模的心中,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都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时代楷模们都是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工作,根本无意于名利地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典范”说明时代楷模都是甘于奉献,任劳任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执着的事业心,而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要尽可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像时代楷模那样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干工作,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内心充实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说明时代楷模都有执着的事业心,面对困难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定力,有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由袁隆平、潘建伟的表现和成就来看,“只要我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弄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说明时代楷模都是锲而不舍追求自己的理想,都是勇于变革创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D 7.A 8.①慈爱:思儿心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②宽容(善解人意):无论是丈夫的矜持,还是儿子的任性,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③有智慧:巧用“思风降雨”,感化打动儿子;巧妙设计答卷,赢得儿子回信。④善调和:在儿子面前替丈夫解释、开脱;假借丈夫的名义给儿子寄去麦乳糖。⑤执着(坚持不懈):儿子不回信,仍一如既往坚持写信,决不放弃,最终感化儿子。 9.①“家书”有线索作用,小说据此展开主要情节;②“家书”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小说借此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旨;③小说用以答卷作“家书”的情节来化解矛盾冲突,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④“家书”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可以唤醒读者的文化记忆,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依据上下文“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来看,儿子对父亲的“大道理”始终是反感的,所以,在这里,儿子并没有原谅父亲的意思。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表述错误,依据原文“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来看,并不是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还有通过原文“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来看,只是“反感”并没有“沮丧失望”。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原文“母亲来了三封信……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表明了母亲“慈爱”:思儿心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
依据原文“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又说明母亲“宽容(善解人意)”。
依据原文“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说明母亲“有智慧”。
依据原文“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表明母亲“善调和”。
依据母亲收不到儿子的回信时,会一直写信,很频繁地写,表明母亲的“执着”。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作用的能力。
小说以“家书”为线索,主要以我写的一封“家书”开始,然后就是母亲的“回信”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母亲的“家书”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宽容、智慧、善调节”等人物特点,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揭示“母爱”的伟大;
母亲以“答卷”的形式作“家书”,这样的故事情节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
在现代的社会,“家书”已经很少甚至不会出现了,作者在此时写“家书”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的作品,可以唤醒很多同时代的读者的文化记忆,也会丰富新时代更多读者的阅读体验。
10.A 11.C 12.C 13.(1)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2)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14.①自身要有才干。②能够忍耐并等待时机。③能得到位高权重者的包容和赏识。④要懂得爱惜自己。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天子不疑”与“大臣不忌”为对称结构,故“大臣不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所欲为”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先生;同“性”,本性。两句的“生”含义不同。句意:贾谊先生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君子的本性美什么不同。
B.正确。
C.错误。高兴;安乐,安逸。两句的“豫”含义不同。句意: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安逸享乐可以让自身灭亡。
D.正确。句意: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贾谊是无法撼动他们来推行自己改革政治的理想的”错误,由原文“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可知,原文说的是要取得皇帝的信任和大臣的支持。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勉强”,努力去做;“庶几”,希望。
(2)“云”“响”,如同云一样,如同回声似的;“赢”,担负;“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可知,自身要有才干。
②由原文“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可知,能够忍耐并等待时机。
③由原文“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可知,能得到位高权重者的包容和赏识。
④由原文“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可知,要懂得爱惜自己。
参考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先生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他们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来决定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而亡,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次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17.(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略
18.示例:①耳熟能详 ②潜移默化 ③持之以恒
19.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20.合理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强调人们因听的多所以对公益广告语很清楚,故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
②语境强调公益广告影响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属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故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③语境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故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动宾搭配不当,“把握”与“技能”不搭配,“把握”应改为“掌握”;
二、“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否定不当,“切忌”与“不要”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意就变成了“要事事包办”,可删除“切忌”或“不要”。
故改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符合劳动主题和标语形式即可酌情给分。
21. 搜集资料 挖掘精神品格 起草调查报告
22.示例:司马迁,他秉笔直书,记载历史人物;他不负使命,成就史家绝唱;他坚忍不拔彰显生命价值。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作为调查提纲,调查的方式有“搜集资料”“实地调查”“请教专家”“交流汇总”等多种,根据调查任务为了解任务生平事迹,得知,第一处应是“搜集资料”;调查目的为“了解事迹成就,挖掘精神品格”,调查方式为“请教专家”,第二处应填写“挖掘精神品格”;根据“项目步骤”为最后一项,“调查方式”是交流汇总,是“调查任务”的最后一项,可知,应填“起草调查报告”。
22.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语境看,这是演讲稿的开头部分,演讲的主题是“千秋太史公,精神永流传”,那么,补写内容应该围绕“太史公”即司马迁的精神来抒写,结合“他的精神依然激励我们奋勇前行”可知,应主要表现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方面的勤奋付出和巨大贡献。注意用一组排比句,使语言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由电影《满江红》引出岳飞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而提醒我们,要珍惜青春岁月,不要虚掷年华。作文要求我们围绕“如何做才算没有虚度岁月呢?”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如何做才算没有虚度岁月呢?”关键词是“如何做”,即要具体写出做法,而不是只喊口号。这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能围绕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的观点,能够充分论证即可。
如要有高远的理想,并为之制定具体的计划,一步一步去实现目标;要学会珍惜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比如制定具体的时间计划,即把每天需要做的事划分成版块,估算出时间,严格按照时间来完成任务;或者巧妙利用碎片时间,如利用等车、等人的时间看书学习、背诵单词等;还可以强调做事要学会分出主次,利用统筹方法最大程度提高时间利用率……
其次,要关注新时代的特点,警惕那些容易让我们虚度岁月的思想、观念,或者器物等。如不要被“躺平”“摆烂”等观念影响,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要避免过度使用手机,被游戏、抖音等耗费过多的时间,养成专注的良好习惯等。
总之,学生要结合自身体验,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参考立意:
1.分出重点,心无旁骛。 2.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3.耐得寂寞,方有成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