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国家战略与政策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国家战略与政策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7 18: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情境导入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涌入西部大平原的人口越来越多,草原上放牧的牲畜也越来越多,由于产权不明晰,草原成为免费的公用牧场。那些肥美的草场不久便因过度放牧退化为荒地,形成“公地悲剧” 。怎么办?人们开始划分牧场,并用铁丝网把自己牧场圈起来,草场退化的问题因此得到解决。
思考
1、为什么用铁丝网分隔草场就能避免草
场的退化?
2、你还知道解决类似“公地悲剧” 问题
的其他措施吗?
3、它们可为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
安全提供什么借鉴?
图 4.5 “公地悲剧”
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划分牧场明晰了牧场主们各自的产权,建立铁丝围栏使各自的产权得到了保障,美国西部大草原“公地悲剧”问题因此得到解决。这说明人类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国家战略与政策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Nat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
第 二 节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 学习目标
▉ 课程标准
区域认知:结合我国资源的区域分布及现状,分析我国能源问题的原因。
综合思维:结合典型案例,说明我国实施战略资源保障的主要措施,增强国家能源安全危机意识。
人地协调观: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措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实践力:进行野外考察或查阅资料调查所在区域的环境问题,提出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举例说明国家战略、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01
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02
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03
推动公众参与
目录
CONTENT
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1、国家资源环境战略、政策和措施的作用
国家资源环境战略、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方面的基本态度和行动方向
不仅对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活动产生直接作用,而且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技术等产生全面的影响
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2、保障战略资源国家安全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石油储备
石油运输
保障资源领域的国家安全,意味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持续、可靠和有效地供给,其中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输尤为重要
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2、保障战略资源国家安全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
通常,根据本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费需求,结合国际市场,国家制定战略资源开发的战略,并通过具体的规划进一步细化该战略。
思考
能源战略、能源综合规划和能源专项规划有什么区别?
能源战略是总领
能源综合规划和能源专项规划是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是能源战略推进实施具体措施。
案例: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
2016年我国制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把推进能源革命作为能源发展的国策,明确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战略取向是坚持安全为本、节约优先、绿色低碳、主动创新。该战略提出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目标:
○ 2020年,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长主体,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非化石能源占比15%;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 2021——2030年,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利用持续增长,高碳化石能源利用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天然气占比达15% 左右。
○ 展望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50%。
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2、保障战略资源国家安全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宗旨,储存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作用的战略资源,以备非常时期利用
制定战略资源储备政策,需要根据本国战略资源的特点,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储备资源的种类及其储备规模
案例:
石油储备制度
世界许多国家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措施,石油储备能够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有助于在国际政治关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在特殊时期,可能有钱在国际市场上也买不到石油,有了石油储备,可以做到“手中有油,心中不慌”。
为应对石油供应终端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部分发达国家在1974年成立国际能源署。目前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规定,战略石油储备的最低量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我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在浙江舟山等地建立了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以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2、保障战略资源国家安全
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对资源安全影响巨大
在资源进口运输通道单一且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旦遭遇封锁、禁运,国家资源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冲击。为保障石油运输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01
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02
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03
推动公众参与
目录
CONTENT
保障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需要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这就要求做好环境的常规保护、环境风险的预警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等工作。
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在生态红线内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
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2、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风险预警是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风险防控是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我国已建立大气、水等环境污染监测网络,对常规污染指标进行监测预警
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3、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
应急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了规范的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以实现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案例:我国发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05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用以指导我国境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在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中,我国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布之后,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显著减少,基本稳定在每年500次以下,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减少2/3以上,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比例不断降低。
2014年,我国印发修订后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新《预案》吸纳了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经验,重点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和预案适用范围、应急指挥体系、检测预警和信息报告机制、事件分级及其相应机制、应急响应措施等方面作出调整。经过修订,新《预案》结构更加合理,定位更加准确,应急响应流程更加顺畅,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强了。
活动:编制学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为了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以饮用水污染为例,以小组为单位为你所在的学校编制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并在班级展示。
预案编制可参考以下要点(图4.12)
资源、环境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参与防治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行动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推动公众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行动,
是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01
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02
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03
推动公众参与
目录
CONTENT
三、推动公众参与
1、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许多国家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出规定
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要求每个公民认真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并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到日常行为中,用法律和相关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公众环保义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公众在以下方面的环保义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三、推动公众参与
2、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资源、环境法律和政策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维护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才能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节约能源资源
践行绿色消费
选择低碳出行
分类投放垃圾
减少污染产生
呵护自然生态
类别 具体内容
节约能源资源 合理设定空调温度 (夏季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 ),及时关闭电 器电源,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人走关灯,一水多用,节约用纸,按需点餐不浪费
践行绿色消费 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尽量购买耐用品,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外出自带购物袋、水杯等,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
选择低碳出行 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
分类投放垃圾 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按标志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乱扔、乱放
减少污染产生 不焚烧垃圾、秸秆,少烧散煤,少燃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减少油烟排放,少用化学洗涤剂,少用化肥、农药,避免噪声扰民
呵护自然生态 爱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积极参与义务植树,保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随意进人自然保护区,不购买、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
表4.2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示例
三、推动公众参与
3、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公众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加强宣传动员 培育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热情,广泛动员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事务,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推进资源、环境信息公开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和环境质量信息。定期公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畅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 建设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对话机制,开辟有效的意见表达和投诉渠道,搭建公众参与和沟通的对接平台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加大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司法保障
加大对相关社会组织的 扶持力度 对相关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进行专业培训;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资源、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咨询服务、环境违法监督和法律援助等活动,鼓励社会组织为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积极建言献策
表4.3 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的主要措施
三、推动公众参与
国家战略与
政策
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推动公众参与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开发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
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课堂总结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课 堂 练 习
我国滨海地区,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传统农业发展一直面临众多困境。有学者提出建设“滨海草带”,即在东部滨海地区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发展现代化农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缓解“粮草争地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滨海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是 (  )
A.海水侵蚀强 B.旱涝灾害多 C.土壤污染重 D.土地盐碱化
2、建设“滨海草带”主要有利于 (  )
①增加耕地面积,维护资源安全 ②丰富饲草来源,维护粮食安全
③增加植被面积,维护生态安全 ④减轻海洋侵蚀,维护国土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