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走向生态文明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走向生态文明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7 18: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情境导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贫困县的浙江安吉县,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走上工业立县之路。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山秃、气浊、水浑却成了安吉县的烦恼。1998年,安吉县开始整治污染企业和矿山,走上生态立县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现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思考
1、安吉为什么要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
2、安吉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个案还是一种时代潮流?
图4.1 安吉县余村昔日矿山变公园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走向生态文明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Towa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第 一 节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 学习目标
▉ 课程标准
1、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地区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措施,理解生态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典型案例,认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分析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知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生活绿色化的具体做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01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2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CONTENT
目录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的程度,受技术条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
人地思想
主要环境问题
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社会)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
平衡状态
恐惧、崇拜和依赖(依附自然)
基本无环境问题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
人地思想
主要环境问题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
开发利用、改造土地、水等资源,
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局部生态破坏
利用、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思想科学萌芽
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因地制宜主动适应和保护自然环境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
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
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
人地思想
主要环境问题
工业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现实威胁
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成为环境的主宰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空前增强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文明大幅提高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社会阶段 主导产业 资源基础 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始社会 采集、狩猎 自然植物、动物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 且发生在局地 依附自然
农业社会 种植、养殖 作物、驯化动物 土壤、气候 对自然的破坏有限, 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半依附自然
工业社会 工业 现代农业 服务业 矿产资源 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 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征服自然
表4.1 人类社会发展史
由此可见,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资源基础、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新的社会阶段的出现,都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伴随着人地关系的演变。
现代,人类不可能退到筑巢而居、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
也不能继续对自然一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坏,
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3、走向生态文明的现代社会
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目前,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浙江省安吉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活动:比较被动屋与主动屋
被动屋,也叫被动式房屋、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之所以称其为被动屋,是因为它不需要主动向外界索取能源,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空调和暖气,基本上依靠被动收集的热量就可以使屋内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在理想状态下,被动屋正常运作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合适的材料,只靠人体和室内电器余热,就能保持室温25℃左右,大幅降低冬季采暖与夏季制冷的能耗。
被动屋1991年源于德国法兰克福;作为低能耗和高舒适度的节能建筑,被动屋已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开始推广。一般而言, 被动屋比普通建筑可节省高达90%的能耗,理论上可将采暖和供热能耗降低到零或接近零的水平。
个人上网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和主动屋相比,被动屋主要有哪些减少能耗的途径?
高性能玻璃、厚隔热层、石板地板与墙面等外围结构具有较高的保温隔热性能
连接点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减少热能损失
由于房屋气密性好,屋顶内侧安装了通风换气系统,室内废气可回收转换为热能,室外新鲜空气经过滤后进入室内,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
考虑窗户的朝向和大小、屋檐的宽度,以被动合理利用不同季节的太阳能
个人上网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2、你还能举出其他体现生态文明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实例吗?
低碳出行、自备布袋购物
绿色社区建设、绿色学校建设
光伏公路建设等。
活动:比较被动屋与主动屋
01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2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CONTENT
目录
1、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强调:
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2、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要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讲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勤俭节约
绿色低碳
文明健康
变废为宝
生态文明建设——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切实履行好保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走向生态文明
从工业文明
向生态文明转变
生态文明下的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落实资源与环境
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走向生态文明
人地关系思想
的历史演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课堂总结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课 堂 练 来山东省寿光市政府积极推行企业+蔬菜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全面促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截至2019年底蔬菜基地80%的蔬菜以品牌的形式进驻北京、上海、青岛等20多个大中城市,并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1.助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资源 B.人才 C.土地 D.政策
2.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直接目的是 (  )
A.提高蔬菜产量 B.增加农民收入
C.促进交流合作 D.培育国际市场
3.寿光绿色农业集群发展可以明显提高蔬菜销售的 (  )
A.物流效率 B.竞争活力 C.管理水平 D.专业水平
D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