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8 10:0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安全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情境导入
2009年10月17日,时任马尔代夫总统及内阁成员头戴水下呼吸器,身穿黑色潜水服,在6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会议采用手势和书写板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并签署了《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的文件,呼吁世界各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积极减缓温室气候排放
思考
1、为什么马尔代夫要在海底召开这次呼
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会议?
2、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哪些
影响?
图3.26 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national security
第 四 节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 学习目标
▉ 课程标准
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区域图,认识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原理图,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能够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国际碳减排合作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
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碳排放、碳减排的日常行为,
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0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02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0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CONTENT
目录
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暖
思考
据上图思考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
全球气温但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暖
共同点:都呈上升趋势
不同点:二氧化碳浓度呈现出持续升高的特征,而全球气温变化则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点
思考
全球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说明了什么?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太阳辐射
散射
吸收
H20、C02、O3
地面
反射
大气反射
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大气辐射
大气
逆辐射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层
保温作用
(温室效应)
知识回顾
大气受热过程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2、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
温室气体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环过程调控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3、碳循环
概念: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重新
返回大气
光合
作用
呼吸
分解
意义: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4、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
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
使用化石燃料
改变土地利用
化石燃料的使用,将漫长地质时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陆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4、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人类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过碳循环过程被海洋和陆地吸收
其余部分会在大气中长期停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自然原因:
地球处于温暖时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爆发等影响到气温的变化
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
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增强
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使用化石燃料
改变土地利用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0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02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0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CONTENT
目录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环境
海平面上升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气温和降水分布变化
土壤和植被变化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海岸渔业资源破坏
海岸侵蚀和洪水泛滥
疾病蔓延
水污染洪水泛滥
干旱加剧
灌溉需求增加
作物种植区和产量变化
森林退化、面积减少
野生物种栖息地和物种资源丧失
人类社会
因极端事件及疾病死亡人数增加
粮食和水供应受损
移民、环境难民增加
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影响的主要表现
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土地盐渍化
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海水入侵
淹没沿海低地
洪涝灾害加剧
海平面上升
海岸受侵蚀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海水侵蚀作用加强
风暴潮作用加强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增加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旱、涝灾害频次和强度增加
地表径流
发生变化
全球变暖
蒸发加大
径流减少


1、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
某些渔场消失
某些渔场扩大
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人类占用的土地限制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迁移
海洋温度变化及
某些洋流潜在变化
土地荒漠化
物种遭受损失
鱼类聚集地变化
生态环境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有利影响
北半球温度带北移
高纬度地区变暖
积温增加
作物生长期延长
高纬地区产量增加(受益)
不利影响
中、低纬度“谷物
带的变暖及作物水
分亏缺
干早加重
供水不足
中、低纬度地区
生产潜力降低,
作物减产
中、低纬度
地区受损
不能 补偿
世界粮食生产总体下降
1、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工业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温室
气体
排放
毁林
总体能源消耗增加
全球
气候
变暖
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
受限制
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技术获广阔市场
1、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极端天气和气候
增多
疾病传播媒介扩散
加快、干扰
人体新陈代谢
扩大疫病的流行
全球变暖
危害人体健康
如果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
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会对一些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马尔代夫
图瓦卢
例如,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粮食供应受损
旱涝灾害加剧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
当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
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
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水资源冲突
当一个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
武装冲突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环境难民
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
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变暖
气候变化不全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气候变暖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
正确认识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活动:计划举国搬迁的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陆地最高海拔不超过5米。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图瓦卢的国家安全。1993—2009年,因海平面上升,图瓦卢陆地国土面积缩小了2%。预计到2050年左右,图瓦卢60%以上的陆地国土将被海水淹没。
21世纪以来,图瓦卢政府多次公开表示,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经失败,计划举国搬迁,呼吁世界各国接纳图瓦卢的“环境难民”。但多年来的各方奔走和努力并没有收到积极的效果,目前仅有新西兰政府愿意接收图瓦卢的撤离者,并严格限定了每年的接收人数。
1、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图瓦卢国家安全的影响。
2、新西兰严格限定每年接纳图瓦卢撤离者,请说明原因。
活动:计划举国搬迁的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
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图瓦卢沿海低地和岛屿被淹没,威胁国家领土完整、主权安全
风暴潮加剧,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加剧,威肋国家粮食安全
洪涝灾害加剧,威助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全)
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新西兰重视高质量安置服务,而非单纯提高接收配额
接收难民人数过多,容易引起社会问题
需考虑新西兰本国人口合理容量及接收能力
0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02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0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CONTENT
目录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
全球变暖
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共识是,如果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继续增加,使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升高超过2℃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
全球变暖将改变气候资源的空间配置
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不稳定的风险
对淡水资源、粮食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设施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威胁
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
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难的发生,
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气候变化
减缓
(减排增汇)
影响
适应
(趋利避害)
应对行动
减少碳排放(减排),如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等
增加碳汇(增汇,即吸收碳排放),如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
提高适应能力,如采取预防措施、建设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开展灾害保险业务、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或品种
图3.31 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升温幅度能否被控制在人类预期的目标之内
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如农业生产可通过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减缓措施
适应措施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国际合作
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但各国对导致全球变暖的碳排放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受全球变暖影响的程度各异。
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对减排与经济发展的诉求存在明显的分歧。应对全球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国际合作
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
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国际合作
各国都要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
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但缺少应对全球变暖的资金和技术,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保证,其他国家也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提供援助
各国需要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案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世界各国通过协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6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应承担率先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础。
1997年12月,《公约》缔约方通过了为发达国家设立强制减排目的的《京都议定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保协议。
2015年12月,《公约》缔约方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根据《巴黎协定》,不再强制性分配温室气体排放量,所有缔约国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即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国情,承诺自己的减排目标。全球已有186个国家递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方案,但尚不足以实现2℃的升温控制目标。要实现2℃控制目标,需要国际社会更进一步的努力。
活动:辨析人为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变暖幅度的关系
图3.33显示1870年以来人类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可作为制订未来减缓气候变化行为的依据。
1、说明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变化的总体趋势。
图中粉色区域,为根据不同模式计算的1870年以来全球CO2累积排放总量对应的升温幅度;黑色实心椭圆,代表2000-2009年观测到的CO2累积排放总量与全球升温幅度及不确定性;蓝色空心椭圆,代表某一模式下升温幅度与对应的CO2累积排放总量及不确定性。
图3.33 全球二氧化碳累积排放总量与全球气温上升关系
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增加的快慢程度一致,呈正相关,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升高,升温幅度也变大。
全球二氧化碳累积排放相同的情况下,低排放策略,升温幅度小; 高排放策略,升温幅度大。
活动:辨析人为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变暖幅度的关系
图3.33显示1870年以来人类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可作为制订未来减缓气候变化行为的依据。
2、如果未来温度比1870年升高2℃,与之对应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是多少?
图中粉色区域,为根据不同模式计算的1870年以来全球CO2累积排放总量对应的升温幅度;黑色实心椭圆,代表2000-2009年观测到的CO2累积排放总量与全球升温幅度及不确定性;蓝色空心椭圆,代表某一模式下升温幅度与对应的CO2累积排放总量及不确定性。
图3.33 全球二氧化碳累积排放总量与全球气温上升关系
低排放策略下,累积排放量为50000亿吨,
高排放模式下,累积排放量为25000亿吨
说明低排放策略可以大大减缓全球升温速度
3、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累积的数量?
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吸收两角度
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使用新能源,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改善产业结构,植树造林,封存二氧化碳于地下或海洋中,海洋生物固碳、海底沉积物封碳等
自学窗: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树木年轮纪录
山地冰川随气候冷暖变化发生进退。当气候变冷时,冰川末端会前进;当气候变暖时,冰川末端会后退。如何精确推算冰川进退的时间点,是研究冰川进退的难题之一。根据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每年都会形成一圈年轮的特点,科学家想到了通过树木年轮推断冰川进退时间的方法。
在冰川随气候变冷而前进的过程中,其所挟带和搬运的大量巨大砾石等堆积物可能会砸伤或压弯其前进路径上的树木,并在这些树木年轮上留下伤疤或痕迹。通过采集这些受伤树木的年轮,找到有砸伤痕迹的年轮,并确定其具体年份,即可由此推断该次冰川前进的年份。科学家也可以通过生长在冰川末端沉积物上的树木年轮,推断冰川后退的大致年份。
在地理学中,这样一门利用树木年轮研究过去冰川变化的学科被称为树轮冰川学。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课堂总结
全球气候变化

国家安全
全球气候变暖
碳循环
大气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
与人为碳排放
人为 干扰
全球气候变化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国内措施
国际合作
减缓措施
适应措施
课 堂 练 习
下图是环境中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化石燃料 (  )
A.天然气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
B.煤炭多在近海,埋藏浅,易开发
C.在沉积岩层中呈均匀、连续分布
D.大规模使用可能改变全球碳循环
2.可以采取的固碳措施有 (  )
①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②减少能源的消费量
③将CO2封存到海洋 ④建立碳交易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D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综合测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下图为北京冬奥会碳中和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课 堂 练 习
3、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 (  )
A.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 B.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
C.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 D.城镇化加快,内需扩大
4、本次冬奥会为了达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所有冬奥会场馆实现全太阳能发电
B.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减少制热耗能
C.冬奥会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
D.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