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5-2014学年高中语文 11 想北平 课时作业11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5-2014学年高中语文 11 想北平 课时作业11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09:5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1 苏教版必修1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烟垢(ɡòu)      腐朽(xiǔ)
召唤(zhāo) 瘸腿(qué)
B.旷野(kuànɡ) 冰屑(xiè)
渗浸(shèn) 牲畜(chù)
C.打夯(hānɡ) 告罄(qìnɡ)
强撑(qiánɡ) 嘹亮(liáo)
D.骨骸(hái) 骨缝(fènɡ)
奔逃(bēn) 迁徙(xī)
【解析】 A项,“召唤”的“召”读zhào;C项,“强撑”的“强”读qiǎnɡ;D项,“迁徙”的“徙”读xǐ。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焦躁 抛锚 倒蹋 如痴如醉
B.清脆 唤醒 既使 罄竹难书
C.劳顿 划痕 捣地 悄无声息
D.掂念 震撼 篇幅 踏踏实实
【解析】 A项,“蹋”应为“塌”,B项,“既”应为“即”,D项,“掂”应为“惦”。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香惜玉,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
B.还有,在它们中间销声匿迹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C.生命需要证据,当一个人的家园废失,那他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上了漫长的虚无之途,家园成了他一生魂牵梦萦却无法回归的精神之所。
D.他最初创业时经济拮据,几乎是手无寸铁,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这个小镇最著名的民营企业家。
【解析】 A项,“怜香惜玉”比喻男子对女子温存疼爱,此处适用对象错。B项,“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与前面“在它们中间”矛盾,不合事理。C项,“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 D项,“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成一无所有。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解析】 A项,否定不当。汉语中有些表达方式不用否定词,却有否定的意思,如“缺乏、避免、防止、禁止”等,所以应删去句中的“不足、不当”。 B项,两面对一面。“白眼”和“青睐”是指两面,而“温暖”只对应一面。应改“温暖”为“冷暖”。C项,“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上来的人”呢,还是“迟上来的人”?这是由结构划分不同引起的歧义。
【答案】 D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2)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________,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________ ?(卢纶《长安春望》)
(4)涉江采工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________。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答案】 (1)烟波江上使人愁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春生江上几人还 (4)长路漫浩浩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的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6.作者在第一段中写了哪些乡村事物?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乡村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村庄的风、鸟、瘸腿男人、大榆树、月等。乡村生活素朴、纯净、天然、安详。
7.“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这一段中对以往的哪些东西会产生怀疑?(不超过3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共五个要点,解答时要注意全面思考。
【答案】 大地深处的大风、夜晚鸣叫的大鸟、黑寂的村巷、自己的大榆树、恒久明亮的月光。
8.“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内心的生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内心的生存”一定是涉及“精神生活”,同时要加以阐释。
【答案】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人就会产生空虚和漂泊感,因而人要有一个精神的故乡,这样精神就不会流浪。
9.选文中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扣住“家园废失”、“虚无”等词句思考回答。
【答案】 含意: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能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如果内心的证据也散失殆尽,那么人们只能在“虚无”中永无归期了。
作用:强调一个人不能丢失“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树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像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那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0.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在文中找到作者认为已经“消失的东西”,留心发现带有“消失”字眼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答案】 ①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②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和树下的水牛消失了;③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④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⑤“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
11.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要注意在第九自然段找出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答案】 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汇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的地面,建筑刻板的房屋。
★12.(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开头说“迷了路”之后,用冒号注解了原因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结尾说“迷了路”,又进一步说“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对以上两处加以分析,不难得出其不同的含义。
【答案】 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了。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
13.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结尾“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容易得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对故乡“消失”的东西的怀念。
【答案】 哀伤和惆怅。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
四、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一段话,概括主要信息,30字以内。
有人说,曹文轩被这个时代淘汰了,人人都在追逐时尚和潮流的时候,他却原地不动,一如既往地写他的儿童文学,注定了他的作品没有市场。而曹文轩却喜欢这种状态,他说自己就是一个“逆行者”,“在随风飘逝和逆风飞扬这两种风采之间”,他愿做后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当前儿童文学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曹文轩依旧坚持着他的理念,这很难得。不过,至少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智者,因为他的坚持是对的,这就像炒股一样,最后的大赢家都是那些意志坚定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叙事类文段的压缩,一般采用什么人(陈述对象),干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结果的方式。有了这一思维背景,在具体解答此题时,可采用先找关键词(曹文轩、儿童文学、理念等),再确定关键句的方法。
【答案】 曹文轩坚持自己的理念,一如既往地写他的儿童文学。
15.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注意句式和修辞方法)。
例句:儿时的故乡,就如悬在我头顶的一轮明月,虽然清冷,却给予我无穷的梦想。
少年时的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年后的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仔细审读例句,可以明确仿写要求:首先,以“故乡”为内容,写一个比喻句;然后,用一个“虽然……却……”表达的转折关系复句,对其作进一步阐释。答题时,要注意比喻恰当,阐释合理。
【答案】 (少年时的故乡,)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虽然高远,却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成年后的故乡,)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虽然远隔万里,却依然能闻到它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