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7 19: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
1、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
2、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思 考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情境导入
图2.22 我国南方丰收在望的稻田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China'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food security
第 三 节
▉ 学习目标
▉ 课程标准
1、区域认知:通过图文材料,说出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并归纳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2、综合思维: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3、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树立保护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可持续发展观。
4、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分析本地区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耕地保障措施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01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03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目录
CONTENT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概念:
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环节:
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
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流通
生产
储备
贸易
粮食
安全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2、我国的粮食安全
地位:
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立场: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发展要求:
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需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
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
《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3、粮食生产
主要种植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粮食总产量:
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
影响因素: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
小麦
玉米
大豆
水稻
从资源基础的角度来看,
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4、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
世界耕地面积前十位国家的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4、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
并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耕地质量等级反映了由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土地质量差异。从优等地到低等地,土地生产能力从高到低。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称为中、低产田。
1、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
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技术经济因素: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利于精耕细作,形成了水稻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
农业科技发展,科学育种、轮作间作、温室大棚等利于耕地的养护
对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过度开垦,长期耕作,造成耕地退化
社会经济因素:
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治污染等政策实施,引导农民对耕地种养结合,有效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流转等市场化过程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不合理灌溉方式造成土地盐碱化、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大量化肥使用造成耕地污染、土壤板结
2、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4、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我国约90%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区,但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绿洲
我国每个省级行政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所占的比例不同。平均耕地等级最高为高等地,最低为低等地。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缺少数据
图2.24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耕地平均质量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思考
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
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
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是优等地和高等地质量较高
北方以旱地为主,质量较差,西北仅在绿洲区有少量分布
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我国每个省级行政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所占的比例不同。平均耕地等级最高为高等地,最低为低等地。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缺少数据
图2.24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耕地平均质量
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区广,东部多平原、低山丘陵,地形较平坦
气候: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配置较好,耕地数量多、质量高;西部非季风区缺乏水源,耕地仅在绿洲分布;青藏高原区的气候高寒,植被稀少,仅在黄河、湟水等河谷有耕地分布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4、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图2.24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耕地平均质量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
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
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10%以上
洪水淹没农田
旱灾颗粒无收
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我国气象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01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03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目录
CONTENT
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意味着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1949-2015年, 我国粮食产量增加速度约为人口增加速度的2.2倍,粮食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996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千克,基本上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基本原则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
扩大耕地数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949年以前的数千年中,我国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加
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
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发展农业
机械化
使用农药
防治病虫害
图2.26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手段
提高单产的措施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发展农业机械化
改善耕地的水热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可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袁隆平杂交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先后提高到500、700、800、900公斤
有利于耕地的养护,肥力的持续提高
可以迅速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单产水平
能够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耕地资源的潜力。
可以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损失。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保证。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
我国还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
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3、保障粮食安全的其他途径
跨区域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粮食跨区调剂
20世纪60、70年代
南粮北运
大米
居民食用粮
1985年以后
北粮南运
玉米
畜牧饲料粮
我国粮食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这些省区都易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如果同时或大部分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3、保障粮食安全的其他途径
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
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以净进口谷物为主,主要通过进口小麦,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我国粮食进出口大体平衡
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主要用作油脂原料和饲料原料
1、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思考
21 世纪以来,我国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导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总体提高。
生活中,大豆制品有豆腐、腐竹、豆浆等
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油、豆饼(用于饲料)等。
3、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
①需要。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②不需要。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2、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3、保障粮食安全的其他途径
建立粮食储备——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
在我国独具特色的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量入为出,食陈储新”的思想
粮食储备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 蓄水池”的作用
案例:我国的中央储备粮
概念:我国中央政府储备的粮食和食用油,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
目标:抑制全国性市场波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局部市场波动。
功能:战略储备、部分调剂市场的后备储备功能。
根据我国《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才能动用中央储备粮:
一是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二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
三是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
活动:
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的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综合考虑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讨论以下问题:
1、除“买的贵”和“买不到”风险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还可能存在哪些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国际政治、军事冲突的风险及粮食产品的质量风险等
2、为了能够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你认为我国可采取怎样的措施?
提高国际合作战略,加强海外农业投资,提高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供给
优化粮食进口结构
建立定价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未来10-20年,我国人口规模在达到峰值之前仍将持续增加,饮食结构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重大调整,粮食总需求量增加不可逆转。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
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战略目标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未来10~20年,我国人口规模在达到峰值之前将持续增加,即使饮食结构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重大调整,粮食总需求量仍将增加,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众多挑战
战略内容
未来粮食形势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2、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
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
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图2.29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3、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原因
耕地红线
具体措施
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根本
保护耕地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
永久基本农田
以质换量
水土资源保护,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
占补平衡
藏粮于地
4、如何守住耕地红线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耕地数量方面
做到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做到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
4、如何守住耕地红线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耕地质量方面
为保护与改善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以质换量、藏粮于地
我国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
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小对耕地数量需求压力。
4、如何守住耕地红线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耕地质量方面
针对各区域中、低产由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确定了各区域耕地质量提升任务
区域 主要问题 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 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
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华北平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 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
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西北和黄土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 干旱缺水,土壤贫瘠, 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
治理水土流失
防治次生盐渍化
回收残膜
青藏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 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表2.2 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与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自学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东方智慧
土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一直重视在扩大耕地数量和高强度利用耕地的同时,维护耕地质量、化害为利,创造力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物质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体系,充分体现了东方智慧。
●突破自然限制,不断扩大可垦殖空间:修建梯田减轻了山地土地开发带来的水土流失,是耕地得以向丘陵山地扩展;建立的基塘生产模式,促进了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低湿地区的农业开发,被认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
●精耕细作、保持土壤肥力与提高土地利用率:精耕细作是一种能够提高产量且对土地破坏更小的、投入尽可能的耕作模式,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精耕细作包括选种育种、合理耕作、施肥、保墒灌溉、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利用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复种指数;施用以人蓄粪便为主的农家肥,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精耕细作通过多种经营、农牧结合、兴修水利、革新生产工具等一系列改善生产条件的措施,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化害为利:修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解决了岷江分流、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在灌溉的同时消除了水患;养鸭治蝗等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在消灭害虫、保护庄稼的同时也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增加粮食总产量
跨区调剂
利用国际市场
建立粮食储备
课堂小结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1、粮食生产“稳字当头”关键要稳住 (  )
A.资金投入 B.市场价格 C.种植面积 D.粮食储备
2、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我国需要积极 (  )
A.拓宽进口渠道 B.培育优良品种 C.增加牧业比重 D.提高灌溉效率
3、面对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根本的解决措施是 (  )
A.加大宣传引导 B.发展绿色农业 C.提高政策补贴 D.创新经营模式
2022年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有着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3题
C
B
D
【课堂检测】
4、全过程委托的“田保姆”模式,更适用于 (  )
A.跨村种田大户农民 B.务农务工兼业农民
C.经营自家耕地农民 D.常年外出务工农民
5、“田保姆”模式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有 (  )
①加快科技推广,藏粮于技 ②确保耕地红线,藏粮于地
③增加农民数量,藏粮于民 ④增强粮食流通,藏粮于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田保姆”是一种新型的农事托管模式,农户将农业生产的个别环节或全过程委托给专业机构,专业机构提供的“保姆式”服务,涵盖旋耕机耕地、机器播种、无人机植保(下图)等方面。“田保姆”是未来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利保障措施。据此完成4~5题
D
A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