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了解“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3、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
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孔子感慨:“逝者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夫,不舍昼夜。”“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让苏轼感叹:“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西山之特立”,让柳宗元感慨:“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造物者之无尽藏总是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启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命之歌”这个板块,看看“鸟啼”带给劳伦斯什么样的生命启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3、合作探究(1)下面请大家先看第一部分,思考:哪些鸟在啼叫?是怎样啼叫的?你能迅速找出相应的句子吗?【明确】:有鸽子、斑鸠和一些野鸟。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2)讨论: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鸟啼声变化的过程?(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明确】:“吃力”、“微弱” (“缓慢”、“笨拙”)—— “清越”“明快” (由弱变强)“隐约”、“含糊”、“若断若续”——“悦耳”(由少变多)(3)聆听鸟啼,作者展开了思考,文章前半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有两处思考,第一处(第三节开头),“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呢?”第二处(第五节开头),“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复生?” 作者不是只问不答,而是在思考后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这个答案就在?【明确】:第六节,学生齐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鸟啼声由弱变强,由少变多,汇聚成一个声音的洪流,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传达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和雪莱的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4)由弱变强的鸟啼声给了劳伦斯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后半部分,找出富有哲理意味的反映作者受到启示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思考探究)【明确】:主要集中在第七节,第九节,第十二节。(学生自己找出句子,先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再交流)(5)文章除了写到鸟的叫声,还写到了鸟的“什么”?【明确】:尸体。文章开头就写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到处充斥着死亡的气息,场景让人倍感凄凉。(板书:鸟尸(6)“鸟啼”与“鸟尸”分别象征着什么?【明确】:“鸟尸”象征着死亡,“鸟啼”象征着新生。(板书)(7)鸟儿在尸横遍野中,勇敢地吟唱出生命的赞歌,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你能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吗?【明确】:向死而生。(板书,齐声朗读:15节表现主题的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文写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一年。战后,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人们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对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面对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作者希望人类能像鸟儿一样向死而生! 三、活动体验:礼赞生命1、作者由鸟啼想到了“向死而生”,请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想想我们生活中、历史上或自然界中有哪些类似于“向死而生”的例子呢? (交流讨论)(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①学生举例: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 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a、动物界:斑羚飞渡 b、历史革命人物:夏明翰、江姐、刘 ( http: / / www.21cnjy.com )胡兰,坦然面对死亡与敌人斗争,虽死犹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生命以力量证明它的高贵,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因为力量。你觉得生命的高贵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完成《白皮书》上的练习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