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难点:秦统一的背景,秦速亡的原因
秦的统一
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目录
一
二
三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的294年,打了1211次战役,超过110个政治体被灭绝,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254年,打了468次战役,战役的规模和时间显著上升,战役往往可持续数年,参战人数可高达50万。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史论》
小农经济下的普通民众心中所想?
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问曰:“天下恶乎定?”对曰:“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秦的统一
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商君书·赏刑第十七》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篇第十六》
结合材料及教材子目一内容,说一说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1、秦统一的条件
(1)人心导向:
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2)经济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地理优势: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政治状况: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变法强国:
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日益强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
以及巩固统一?
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 军事方面
统一经过: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扩大疆域:
征服南方越族,控制云贵西南夷,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击退匈奴进攻,构筑万里长城。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
(2) 制度方面
中央
名称:
职权:
特点: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①皇帝独尊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任免权:
中央、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由皇帝控制。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自认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军 权:
①丞相:
(监察)
(军事)
(统率)
皇帝
御史大夫
九卿
丞相
太尉
(具体事务)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②御史大夫:
③太尉:
(1)官吏设置:
(2)特点:
①三公互相牵制,皇权为中心
②“家国同构”色彩
百官之长,下设九卿。
(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政令,监察百官。
武官之长,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秦时虽置太尉,但未有任命人员,军权在皇帝。)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合理性:延续旧制,利于边远地区的统治
危害性:历史教训,易造成地方割据混战
实行分封制在当时的合理性有哪些?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2) 制度方面
秦初并天下……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秦始皇为什么要废分封?为什么不延续秦统一前的地方管理制度?
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制度变革:郡县制+官僚制度
请你向秦始皇建言献策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
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独立性强
世卿世禄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实行郡县制的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官员产生
与中央关系
与中央关系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车同轨
书同文
同货币
度量衡
明法度
编户籍
徙豪强
治风俗
修道路
炼铜人
焚诗书
坑儒生
(3) 经济文化方面
这一套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它对全国的农业、工商业活动都要干预、督导;它负责全国道路的维持与修理;它对全国的人口、土地都要登记逐级上报,以便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它保持着庞大的军队,以保卫国家,进行扩张,维持社会治安;它还关注公众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以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如何评价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如何评价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以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对秦以前:
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
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对秦朝:
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后世:
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的暴政
二
前221 秦王朝建立
前220 修驰道
前219 秦始皇在泰山封禅
前215 发兵北伐匈奴
前214 修长城
前213 焚书
前212 坑儒
前210 秦始皇崩,秦二世胡亥即位
前209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号为“张楚”
前207 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刘邦率部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大事年表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横征暴敛,负担沉重
严刑峻法,人人自危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司马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范文澜:人口2千万,使民超过3百万,占丁男1/3
葛剑雄:人口4千万,征发2千万,占总人口50%
秦朝的暴政
四大工程
01.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
02.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03.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
04.秦直道,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一条重要军事要道。
1、秦朝的暴政
修筑长城对秦朝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下层百姓呢?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三
1、农民起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21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
刘邦
项羽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依赖武力,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得民心
失民心
封建君主集权对简单再生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征收繁重的赋税和征发沉重的徭役上。……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简单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它面前只剩下灭亡这一条路了。
——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2.秦速亡的原因
专制权力
暴政
速亡
矛盾激化
由于地域不同各国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并不奇怪,不仅秦与六国之间存在差异,即是六国彼此之间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六国在军事上的抵抗随着秦统一天下而以失败告终,但东方六国与秦在文化上的这种冲突和对抗,并没有随着秦灭六国而消解。统一天下后的秦在实施各项制度、政策方面,都对原来东方六国的文化施行压制与征服。
——何晋《秦称“虎狼”考》
除了因为暴政失民心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了秦的速亡?
姓名 封号 出身
项羽 西楚霸王 楚贵族
刘邦 汉王 平民
魏王豹 西魏王 魏贵族
田都 齐王 齐贵族
臧荼 燕王 燕将
张耳 常山王 赵贵族
燕王广 辽东王 燕贵族
齐王市 胶东王 齐贵族
章邯 雍王 秦降将
…… “始皇帝死而地分”——秦末统一观念的动摇
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吕思勉《中国简史》
六国与秦矛盾尖锐
秦律的弊端与僵化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急于求成
缺乏和平时期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
丧失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秦速亡的原因
秦朝的兴亡留给我们哪些历史教训?
中国何以能至于大一统,如何能将此不同地域之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社会,不同性格、嗜好、心理倾向与精神向往等多方面之人群,汇通和合,冶之一炉,使其同成为中国人,熔铸成一个中国文化来?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发扬民主,防止独裁
与时俱进,推行改革
严以修身,拒腐防变
法治德治,相辅相成
秦朝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
统一的原因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的
统一
秦的
速亡
何以能
大一统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