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学法目标】
1、查找资料书,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3.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一)关于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关于“楚辞”
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西汉刘向将部分“楚辞”体的作品编辑成书,名“楚辞”。《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三)关于《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对屈原所说的“美政”,如果冷静地看,我们只能说这是超越现实的理想。诗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尧舜”之治,实际是儒家虚构的产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为本、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般原则虽然已经得到普遍赞同,但在实际统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行。而屈原却始终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国,并以此照出楚国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国君臣的昏庸和贪鄙。当认识到“美政”不可能实现时,他宁可怀抱这理想而死,我们决没有理由指责屈原“偏激”,指责他的理想“不切实际”。因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光芒;为理想而奋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得以摆脱平庸苟生的伟大精神。
如果说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多,那么他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孤立的处境中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的精神,却与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们知道,屈原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却是肮脏的“谗言”。这意味着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对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诗人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理,拥有美好的品格。一部《离骚》中,通过大量的关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通过上天下地驱使神灵的辉煌奇幻的场面,通过反复表述自己的心迹,重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当诗人意识到他和自己所属的群体——楚国贵族集团——完全处于对立状态时,不仅没有恐惧感,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
(四)《离骚》结构分析
离骚一文中,由三方面的人物,即诗人自我、“灵修”(即楚王)和一群“党人”,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至“字余曰灵均”,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身世的美好和崇高。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正月寅日),被赐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文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来吾道夫先路”部分,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良好的体态,并能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诗人自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并在感叹时光易逝中劝谏楚怀王“抚壮”“弃秽”“改乎此度”,而“乘骐骥以驰骋”。
节选之外,,自“昔三后之纯粹兮”至“羌中道而改路”,诗人希冀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并表述了自己的忠心,抨击谗言,劝谏怀王。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党人”即结党营私的小人,是同诗人敌对的、代表邪恶的一方。“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们只顾苟且偷安,使得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狭隘。
二、文本初读:
1.读下列加点字,掌握注音。
A.后裔(yì) 摄提 (shè) 搴阰(pí) 皇舆(yú)
B.宿莽 (sù) 骐骥 (jì) 驰骋 (chěng) 孟陬(zhōu)
C.庚寅(yín) 昌被(pī) 謇謇(jiǎn) 纯粹(cuì)
D.踵武(zhǒng) 申椒(jiāo) 蕙茝(chǎi) 险隘(ài)
2.掌握以下的通假字(明确所通的字及意义)
(1)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2)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荒远)
(3) 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
3.掌握多义词
与 不吾与(等待)
扈江离与辟芷兮(和)
忍而不能舍也(舍弃,中止)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住舍)
舍 铿尔,舍瑟而作(放下)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
度 何不改乎此度(法度)
皇览揆余初度兮(气度)
又重之以修能(加上)
重 乃重修岳阳楼(重新)
卷我屋上三重茅(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4.熟悉古今异义词(认识其古今词义)
(1)纫秋兰以为佩(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2) 恐美人之迟暮(古义: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今义:美丽的人。)
5.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
(1) 名余曰正则兮 (取名)名词作动词
字余曰灵均取 (表字 )名词作动词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在早上,在傍晚。)名词作状语
(3) 纫秋兰以为佩 (古人佩带在身边的饰品。)动词作名词
(4)不抚壮而弃秽兮 (污秽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美德 )形容词用作名词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试作还原)
恐年岁之不吾与 (还原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 (还原后 )状语后置
(2)省略句(在适合的地方补出省略了的词)
纫秋兰以为佩 (补充完后 纫秋兰以(之)为佩 )
课外拓展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2、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4、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问题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