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堂合作探究一1.对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是怎样设想的?2.列宁为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先后设计了两种
方案,实施了两种政策。这两种政策分别是什
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
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lyu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时期⑶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⑴?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⑵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形势严峻列宁的探索一、保卫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1、背景:艰难的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年)国内外敌人试图扼杀苏俄政权。2、目的: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3、 内容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苏维埃国家进行了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实行是必要的。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2、但是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1(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 A知识巩固训练2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读读想想阅读下列表格,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评价(2003.上海.15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他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材料一:……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课堂合作探究三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相互关系?2.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结合内容加以说明。3.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标志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成为新经济
政策实施的必然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为新经
济政策提供了前提。根因:直因:海军基地兵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战后需要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标志:1921、3 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两种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追踪历史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B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稳定形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过早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1922 苏联建立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 1924年列宁逝世后,代之
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二、“斯大林模式”● 形成原因;一五计划—农业国变工业国二五计划—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苏联的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二、特征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视指令性计划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准则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材料1: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苏联工业化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当时的苏联人很少有家用电器,为什么?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
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
羊减少了26%。读读想想★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
严重后果?和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①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
②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外敌视;启示: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 自己特色道路。
▲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历史反思启 示……(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
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
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
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B2、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 “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B1、(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A2、(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B课堂练习3、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
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C4、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 “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B5、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A6、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B、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
C、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 D“斯大林模式”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