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2 苏教版必修1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煮茗(mínɡ) 脂粉(zhī)
远阜(bù) 曝背谈天(pù)
B.恣意(zì) 粗犷(kuànɡ)
蛰居(zhé) 头晕目眩(yūn)
C.夹衣(jiá) 胸襟(jīn)
赭色(zhě) 间不容发(jiàn)
D.濒临(bīn) 丰腴(yú)
乌桕(jiù) 阿谀奉承(ē)
【解析】 A项,“阜”应读fù;B项,“犷”应读ɡuǎnɡ;C项,“间”应读jiān。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槎桠 冬霖 润泽 直截了当
B.搁置 元霄 铭刻 良辰美景
C.摩登 渲泄 空隙 声名雀起
D.景致 寒郊 徙步 晨钟暮鼓
【解析】 B项,霄—宵;C项,渲—宣,雀—鹊;D项,徙—徒。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B.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开门见山,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C.2011年9月29日北京时间21时16分许,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D.“疯了,疯了,人类疯了!”许多人面对克隆人的问题无一例外地表示出痛心疾首。
【解析】 A项,“莫名其妙”意思是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B项,“开门见山”是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强调开头直奔主题。而本句句意是说借用诗句描写江南雪景更简单爽快,故用“直截了当”更合适。C项,“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此处属望文生义。D项,“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与句意不符。根据第一句可以推断出这里的意思是“震惊”或“不解”,而没有“恨”的意思。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正月初一、大年夜、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B.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C.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大年夜”应放在“正月初一”的前面。C项,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先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D项,搭配不当,“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不断扩大”搭配不当。
【答案】 B
5.填充下列横线上所空缺的名言名句。
(1)寒沙梅影路,________。
(元·何中《辛亥元夕》)
(2)前村深雪里,________。
(唐·齐己《早梅》)
(3)柴门闻犬吠,________。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二首》)
【答案】 (1)微雪酒香村 (2)昨夜一枝开 (3)风雪夜归人 (4)梅须逊雪三分白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6.“人到了这一境界”中的“这一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联系上文内容,“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在微雨寒村冬霖中享受悠闲的境界。
7.“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一句中,以“味”来作“红黄”的量词,是不是用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必须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作答,依据《荷塘月色》中“移觉”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红黄”为暖色调,是视觉印象,以“味”移用来画出,更有感官的诗情画意。这种手法叫“通感”。
8.冬霖景象里必需有什么才能构成迷人的江南冬景图?根据文意用词语或短语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运用词语或短语简要回答的要求。
【答案】 三五人家、粉似的白雨、淡水墨的背景、乌篷船、几个喧哗的酒客。
9.作者说:“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联系文本,结合文意,深挖它的深层含意。
【答案】 这里写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门前的乌篷船有“野渡无人舟自横”之意,从这一意象看,其中的主人公应该是隐士一类。“几个喧哗的酒客”的生活就是这类人的生活,自由自在,没有功名富贵的烦扰。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清 明
姚化勤
①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不寒。“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②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相似的唯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③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当时的清明节。
④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作,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
⑤进入农历二月中下旬 ,清明节莅临了。乡亲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到了清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赶到祖茔。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业,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⑥听母亲讲, 父亲青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死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子曰”、“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挣钱以养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在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地上。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以至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⑦一种古老的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诗来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休说作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遭人唾弃。
⑧可如今,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悠然老人,他们被子孙当做包袱抛在了外边。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住进村头的小屋里,打发着凄凉的暮年。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野性,囚起天真,囚出对“龙”、“凤”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乡的打工族,他们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仆老人的现象。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做什么牧童呢?
⑨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歌”的恬淡和清贫。没想到,自从第一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思想大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起来。“牛背横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尽头。从这大野的深处,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莫非任何变革都必须付出代价?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记得父亲病故时,举村皆哀,家家来人奉礼致祭。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钱”!铜臭熏心,以至于此。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死在一个灵魂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⑩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地也想起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仪。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礼仪哪去了?难道它只是一种上坟的形式?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选自《散文选刊》 2010年第2期)
10.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哪些蕴涵的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阅读全文可知,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第④⑤⑥⑦自然段,重点阅读这几段,筛选出相关信息,加以概括。概括时一定要简练。
【答案】 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劳作的开始;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
1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和分析。理解句意要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①句中要重点理解“大写”的含义,以及“墨水”、“汗珠”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指代。②句关键是抓住比喻修辞理解,清明失去灵魂,即失去了它的内涵。
【答案】 ①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为孝敬父母、爱护幼弟的典范。
②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具有原本的内涵,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上坟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文化传统丧失的遗憾之情。
★12.(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2题)这篇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所用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首先通读全文,标画出涉及对比的地方,综观可知,这些对比都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比。对比凸显了现实社会的浮华、堕落,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纯美文化的向往和眷恋。
【答案】 ①过去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同住一院,亲情浓浓;现在老人们独居陋室,暮年凄凉。②过去民风淳朴,人心单纯;现在却本色尽弃,人心不古。③过去孩子们田野放牛,自由快乐,天真野性;现在被圈养溺爱,颐指气使。④过去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贫;现在铜臭熏心,灵魂泯灭、金钱至上。
通过上述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现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遗憾、惋惜。
13.面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求探讨对逐渐淡化的传统文化的态度。考查分析和探究的综合能力。从文章看,作者充满了对过去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欣赏,也确实让我们感觉到过去人们的善良民风的淳朴。而实际生活却追求浮华,舍弃内涵,与崇高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从这个角度谈看法容易有话说。当然也可以从反面谈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内涵,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 像清明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它能使人们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渐渐退去往日的色彩,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却丧失传统美德,长此以往,会造成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迷失。
四、语言表达
14.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其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内容相对,句式一致。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___;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好续写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所提供的语境中的关键词,这段文字中“季节”和“宋词”即为关键词,所续写的句子中要体现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的特征,即一柔美,一阳刚,要从关键词的含义范围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续写。另外,句式要做到和所给例子基本一致。
【答案】 示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大红大绿、丰硕饱满的金秋/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柳词/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苏词
15.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等能力。将所给的4个词语连成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充分展开联想,创设一种情境,恰当地表达一个主题。注意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符合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不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在初冬的晨光里,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