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作用。
2.体会新闻评论语言简洁有力、阐述观点鲜明等特点。
3.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新闻评论语言简洁有力、阐述观点鲜明等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简历] 李斌,著名新闻评论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多篇评论性文章。
[作品] 《自信的中国更有底气》《改革开放,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以“劳动精神”丰富时代价值》等
2、写作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标杆性人物、标杆性品牌和标杆性企业实际上是工匠精神的外化,也是中国制造所孜孜以求的文明特质。由于中国的工业文明姗姗来迟,因而现今我们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重塑中,举起工匠精神的旗帜,就是营造社会氛围、累积心理沉淀、提升实精髓,为工匠精神的崛起夯实基础。
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这就无形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批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他们也会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提倡工匠精神应该也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的自我追求。
文体知识
文体学习——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1、特点:
①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②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③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④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怎样来证明):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撰写新闻评论的一般方法
①要读懂材料。了解有关背景,熟悉主要事件及相关情节,把握精神实质。
②要评在点上。点评的篇幅要小,一定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做到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不可分散,切忌什么都想评。
③要评得有理。好的点评应该做到以礼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
④要评得生动。点评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干净利索,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四、字词积累
挑剔(tī)→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聪明伶俐。
造诣(yì)→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雍容(yōng)→雍容典雅:形容仪态大方文雅。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天然而成+人的技艺高超)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臻于至善:做到极致。臻:达到(美好的境地)。
超今冠古:超越古今。冠:超出众人。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萃:聚集
五、文本探究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时代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落笔,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然后寻因溯果,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从个人、企业、国家等层面,层层深入地阐明工匠精神的意义和深刻内涵;最后总结全文,提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升华主旨。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
3、作者在证明观点时运用了引证法,对表达文章观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在本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总之,作者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分析,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引证法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4、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工匠精神”回归?
观点一:“工匠精神”的回归,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
凡事思想先行,理念引领。要使“工匠精神”回归,一定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障碍。舆论界要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企业界要循循善诱地进行疏导,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地进行引导。这样,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工匠精神”滋养的舆论环境与氛围。
观点二: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应当融于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团体发展之途充满荆棘。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在互联网思维“泛滥”的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价值,不啻于一种追本溯源,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
5、本文作为一篇时评,具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试从论证方法和句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除运用引证法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边破边立,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力量大。第1 段中“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以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第4 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则是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这些论证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② 整散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增强说服力。
本文是一篇时评,但文章并没有给人以枯燥说教的感觉,而是生动形象,绚丽多彩。这主要是因为文章语言丰富,整散结合。如第1 段中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第2 段中作者用“气质雍容、活力涌流”来写企业,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文章第3、4、5 段运用排比、对偶手法,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此外,本文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六、课堂总结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敬业、乐业”,谈谈你将如何贯彻“工匠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凡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学生对待学业更要入脑,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