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 僖公三十年》)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
B.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讲究“以德配天”,认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己方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营造“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做了背景铺垫。
B.烛之武陈词后,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C.烛之武的游说陈述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郑国灭亡是“邻之厚,君之薄也”,郑国存在对秦国是“君亦无所害”,且晋国的背信弃义是“君之所知也”。
D.从选文可知,史书《左传》从文学角度也有显著特点,如用简练的语言记载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又如通过外交辞令,刻画了一个富有政治斗争经验而又擅长辞令的人物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
(3)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
(乙)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B.人主之忠/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C.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D.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6、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与“火尚足以明也”(《游亵禅山记》)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
C.“贤主则不然”与“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瓮牖之下者七十人”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两句中的“瓮牖”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渊、山林、国家分别是龙鱼、鸟兽、士民所居之地,如果川渊干涸、山林险恶、国家失政,龙鱼则会离开川渊,鸟兽则会离开山林,士民则会离开国家。
B.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拥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低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虑恐惧。
C.齐桓公欲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随从之人劝其放弃,齐桓公以不能做视霸王之业为由对随从之人进行了反驳并最终见到了小臣稷。
D.两篇文章虽都涉及“士”话题,但阐述的“致士之道”有所不同,甲文侧重倡导为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人主亦莫骄士。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
(2)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答案
1、答案:D
解析: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从句法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对称,应各自独立,“厚”后面不应停顿,排除A、C;“如涕唾”是“像鼻涕唾沫”,是介宾结构,是“弃晋”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
2、答案:D
解析:D项“己方的谦称”理解错误,是对对方的敬称。故选D。
3、答案:B
解析:B项“戍守在秦国边界”错。文中“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是指派遣杞子、逢孙、扬孙戍守在郑国,而不是“在秦国边界”。故选B。
4、答案:(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2)当初,郑国公子兰出逃投奔晋国,听从于晋文公。在攻打郑国时候,(郑国公子兰)请求不要参与围困郑国。
(3)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5、答案:C
解析:句意: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而在乎”与前文的“不在乎”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应在“而在乎”前断开,排除B、D;“口行相反”的“相反”是“口行”的谓语,关系密切,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故选:C。
6、答案:A
解析:A.第一个“愿”意为“仰慕、归附”;第二个“愿”意为“希望”。“愿”字含义不相同。句意: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B.第一个“明”意为“明亮”;第二个“明”意为“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明”字含义不同。句意: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来投奔他。/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C.第一个“然”意为“这样、如此”;第二个“然”意为“……的样子”。“然”字含义不同。句意: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光彩鲜明,如同神人。D.两个“瓮牖”意为“以破瓮为窗,指贫寒之家”,含义相同。句意:穷巷陋室里的人有七十个。/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故选:A。
7、答案:D
解析:D.“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错误。由乙文“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等通篇内容可以看出倡导“人主莫骄士”,不是“士莫骄人主”。故选:D。
8、答案:(1)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会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会清明。
(2)尧认为自己的德行、通晓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请教他)。
解析:①“礼”,礼制;“及”,贯彻;“修”,美好;“义”,道义。译文: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会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会清明。②“弗若”,不像,不如;“北面”,面向北;“问”,请教。译文:尧认为自己的德行、通晓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请教他)。